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000前,马铃薯像自由的野马一样随风奔跑,肆意飘荡。而在某一天,潇洒自在的马铃薯的命运出现了重大改变,它们从此以后不再随风而居,而是依傍在人类身边。
对于印第安人来说,野生马铃薯逐渐满足不了他们的生活需求,他们需要更多的马铃薯来喂饱部落成员,以及储备粮食挨过漫长寒冬。俗话说,“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但是把野生马铃薯驯化成种植马铃薯,真的是人类的主意吗?还是由一颗野生小马铃薯发起的革命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候,看看野生马铃薯到底是怎样被驯化的吧!
一群印第安成年男性抱着一大堆刚挖出的野生马铃薯回到部落,女人们赶忙放下手中的活,上前迎接男人们。孩子们听到大人们回家的脚步,纷纷从屋子里跑出来,围在他们身边玩耍。女人们则接过马铃薯,将它们用水洗尽,齐步走到篝火边上。几个女人分工合作,一人把马铃薯放到篝火中用土与柴灰埋好,一人加柴生火,一人用器皿装上水把马铃薯丢进去煮,还有一人把剩余的新鲜马铃薯放置到存储地点储存起来。她转身时没注意,一颗小马铃薯随之滚到地上,它欢快地追逐着女人的脚步,却没注意前面的石块,迎面撞了上去,掉进了石头与地面的裂缝中,没了声响。两个孩子偷偷闯入了马铃薯仓库,他们围着马铃薯嬉闹着。打闹中一个孩子随手拿起一个小马铃薯,朝另一个孩子扔去,那孩子机灵地一闪,可怜的小马铃薯却不知踪影。一位长者听见孩子们的打闹声,便走过来把孩子们赶出马铃薯仓库。长者看见堆着的马铃薯里有一个看上去似乎烂了,便捡起来拿出去扔了。晚餐时间到了,印第安人全聚集到了篝火边,温暖的火苗中散发出一丝丝香气,天色渐渐暗淡了下来……临睡前,屋外下起了一场大雨。不久之后,天空又放晴了,星空也如同被大雨洗刷了一遍,璀璨无比。
古印第安人就餐
日复一日,印第安人从未改变外出劳作和回家休息的时间。直到有一天……不知第一个发现的人是谁,现在那块空地上已经围满了人。成年男性们彼此交流着,同时在等待一位长者的答案。终于,在众人的肯定中,长者宣布了这一颗开满花的植物就是马铃薯。于是,众人根据经验推算出马铃薯结果的时间,他们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他们在等待一个答案,一个可以改变他们生活方式的答案。
那一天,空地上再次围满了人,他们像等待着拆开礼物的孩子一样兴奋、好奇、紧张。男人们挖出了那颗植株,根茎暴露了,须根上长着大大小小几个不同形状的马铃薯。男人们举起马铃薯给大家观看,人群中响起了一阵欢呼声。等等,在这个马铃薯与人类共同欢庆的时刻,大家却忘了问这是哪个马铃薯的孩子,也忘了问这是谁的功劳。
科学家认为,是人类在挖野生马铃薯块茎时,马铃薯生长的土地被疏松了。被疏松后的土地有利于野生马铃薯长得更大,所以是人类无意识的行为写下了关于马铃薯农业技术的第一个篇章。其次,是因为在村落周围,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促进了野生马铃薯的生长。所以肥料明显有利于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还请出了名人作证。达尔文曾说,在公元1835年时,他在周游世界的旅行中停留在智利西海岸的齐洛埃岛。这个岛是贝壳沙质土,这里生长着大量马铃薯。由于该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植株都长到一米多高。在品尝了煮食的马铃薯后,他表示淡而无味,是野生马铃薯。所以结论是,一定是当地居民驯化了野生马铃薯,才有了今天世界各地的不同品种的马铃薯。
但是这几千年的栽培历史也无法说清第一颗种植马铃薯到底是怎么来的,由谁种植的。或许历史的谜题还要等后人去解开。不管怎样,印第安人又知道了马铃薯的一个新秘密:马铃薯有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即无性繁殖。也就是说马铃薯可以不需要种子就可以繁殖。把带有芽眼或已经发了芽的马铃薯种下,就可以长出新的植株,然后开花结果。印第安人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种马铃薯,得马铃薯。
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从此被改变了。可以说,他们结束了像原始人一样采集果实、追逐猎物的生活,变成了第一代农民。印第安人学会把吃不完的马铃薯埋在地里,等它发芽、开花、结果,以便得到更多的马铃薯。他们也学会了选择将个头大的、味道好的马铃薯作为发芽的种子,期待得到更大更美味的马铃薯。当然,驯服野生马铃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一定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但是,他们再也不用为寻找食物而长途跋涉,也不用担心今后是否会挨饿的问题了。现在马铃薯已逐渐成为了他们的主食,山珍海味倒成了下酒菜。
随着家门前的空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地盘的不断扩大,印第安人开始拥有余粮了。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叫人烦恼的事情。新鲜的马铃薯堆积在一起容易变坏,也更容易积累龙葵碱这种有毒物质。在不能收获马铃薯的季节里,印第安人需要的是食物,而不再是种子。这个问题马铃薯肯定是解决不了的。它们自古以来就是遵循发芽、开花、结果这一生长过程,从来没想过成年之后还能逃脱死亡或重获新生,也更不知道延长生命或长生不老的秘诀!但是神秘而古老的印第安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只要为马铃薯们做一场仪式,它们就能延长寿命甚至长生不老!
相比起种子类食物,马铃薯所含水分比较多,相对来说也就更难保存。聪敏的印第安人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研究出了能够长时间储存马铃薯的“秘方”。马铃薯的储存可不像玉米那样串成一串等着风干,也不像辣椒那样平躺在大地上晒晒太阳就完事了。这是高原地区人民独有的智慧结晶,更是印第安民族生存繁衍的终极秘密。
虽说马铃薯生活的南美洲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但是安第斯山却是别有一番景象。高原气候最大的特点就是寒冷干燥。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概就会下降6℃,有的地方甚至每升高150米,就下降1℃。所以这里的冬季注定不同于山下,基本都在0℃以下。而这正是做马铃薯干的好季节。
制作马铃薯干,首先得选择一个晴朗的初冬。高原大部分的地区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因此阴雨天也较少。在晴天里,白天地面会接收到大量的太阳辐射,这个能量会使近地面的表层迅速升温。所以在地表升温快阳光直射强的高原上,人们需要在日出前就将准备好的马铃薯放进雪地里,并且在上面盖上一层芦苇草,以保证马铃薯不受强光的直接照射。到了晚上,失去了太阳的照射,地面散热快,气温直线下降,马铃薯也急剧收缩。而高原雪地里的马铃薯想要变成能长时间储存的马铃薯干,除了昼夜温差大,还要受另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空气中的水分含量。高原气压低,而空气中的水分也如同温度一样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所以高原上的气候会比较干燥,同时也利于食物的储存。加上高原风大,这使得正在晒干的马铃薯们会更快地失去体内的水分。
在以上的因素同时作用下,将马铃薯在雪地里冻上五天五夜,第一道工序才算完成。为什么一定要是五天五夜呢?如前文所提到过的,马铃薯体内水分比较多,但历经刺骨的寒风与冰雪后,它们的体温会直线下降,表体水分会被迅速风干,而体内的水分体积会膨胀。马铃薯的身体整个变脆,同时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去除野生马铃薯中所含的涩味,或许这就是马铃薯干拥有爽脆口感的秘密所在。而在这道工序之后,雪地里的马铃薯将被分成两拨,被制作成不同的马铃薯干。
其中一批马铃薯将被制作成“朱诺”,它们通身雪白,想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下面这个步骤。在雪地里冻完五天五夜之后,它们将被放到一个水槽里浸泡。这个泡马铃薯的容器不能太深,但是水要将马铃薯全部浸盖住,然后泡上1~2个月。这漫长的第二步是为了帮助马铃薯排毒,让马铃薯体内的有毒物质和身上的各种异味全都溶解在水里。
另一批马铃薯在经过冷冻后直接被带到了太阳底下,它们僵硬的身躯将会被阳光的温度软化,而印第安的妇女们此时也将进行一次愉快的工作。女人们在山溪里洗净双脚,径直来到晒马铃薯的地方。她们将马铃薯密集地排在一起,然后轻盈地踏了上去。此时的地上如同盖上了一层由马铃薯组成的地毯,风吹过,微波般起伏,女人们犹如在上面舞蹈。这份工作并不十分困难,主要是站在马铃薯上踩踏着马铃薯,将里面多余的水分挤出来,以便更好地储藏。而这种马铃薯晒干后往往全身发黑,印第安人给它取名为“杜塔”。
当第一批马铃薯在水里浸泡完毕后,它们排出了身体里的毒素,相比起“杜塔”,“朱诺”外观上则显得更加洁净。由于最终的目的是存贮,在长时间泡水之后,“朱诺”仍面临最后一道工序:脱水。脱水最简单最原始的办法就是让它们痛痛快快地享受一次太阳浴。而这次,则不再需要印第安人在它们身上进行一场仪式般的舞蹈。在高原充足的日照之下,脱水的马铃薯们都变得非常轻,无论是“朱诺”还是“杜塔”。与此同时它们也都保持着块茎原来的形状。如此,印第安人越冬的主要粮食就制作完成了。
现在马铃薯安心地享受着它们被延长的生命,它们将在常温下储存很久,而印第安人也不再为自己的生计着急,他们至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都不愁食物了。马铃薯干对印第安人来说不仅是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粮,更是他们创造的一种饮食文化。据说在秘鲁西北沿海一带的村落遗址里,在“智母文化”的考古文物中,人们发现了晒干的马铃薯——“杜塔”。而这种食物,在后来欧洲殖民者进入南美洲之后,在遇到连年的饥荒时,也曾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因为生存的需要,印第安人培育出了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这一品种能够在刚刚低于雪线的地区成熟,这样印第安人就可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和种子。印第安人创造的长期储存马铃薯的办法,让他们拥有了衣食无忧的保障。他们欣慰地围坐在篝火边吃着烤马铃薯,这是一种新吃法,就像是烤肉一样,把马铃薯串起来烤着吃。炊烟袅袅升起,又慢慢散去。放眼望去,整个安第斯山区都已经是马铃薯的地盘了。马铃薯产业正在扩张,谁知道“朱诺”和“杜塔”是不是现在薯条和薯片的祖先呢?而马铃薯对印第安人也越来越重要,是丰收还是歉收可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因此,他们决定把马铃薯抬到更高一级的宝座上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