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民英雄”

“全民英雄”

时间:2024-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复兴成了欧洲各国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监禁期间,他只有马铃薯这种食物。当战争结束后,仍然活着的巴孟泰尔非常感谢马铃薯的恩情,他决定好好研究并宣扬它的价值所在。直到1860年,瑞典正式颁布了禁酒令,严禁家庭酿酒,用马铃薯在家里酿酒这一行为才遭到了制止。

18世纪时,欧洲大陆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向马铃薯打开大门,它们似乎终于挨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寒冬,迎来了冰雪消融的春天。

马铃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这里面有天意,有人的努力,还有马铃薯自身不可忽视的价值。首先,它的传播背景是一个充满饥荒、疾病、战争时代。由于工业的发展,进入18世纪之后,人口的增长、资源的开发,成为欧洲国家发动战争,争夺领地的重要原因。马铃薯运输、携带及储存都非常方便,食用方法简单,充饥效果也不错,马上成为了战争食品的不二选择。1756年至1763年,发生了著名的“七年战争”,英法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殖民地而把战火烧遍了整个欧洲。战争所消耗的资金、物资都是巨大的,只有粮草充足才有可能赢得战争。同时,叫苦不迭的老百姓也需要足够的粮食挨过战火年代。活下去的重要性盖过了文化上的偏见。

在1769年到1772年间,各国接连发生不同程度的饥荒。谷物的歉收让人们更加重视马铃薯的种植,毕竟爱尔兰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人们也了解到了马铃薯更多的优点。除了饥荒,还有长达3个世纪的黑死病把欧洲折磨得奄奄一息,这直接导致整个欧洲的人口锐减30%。人口复兴成了欧洲各国面对的首要问题。同样,摆在眼前的事实是,贫穷的爱尔兰人在吃了那所谓“邪恶”的马铃薯后,并没有像传说中的得病死去,而是人口快速增长,国家实力也开始增强。这一切都被欧洲各国看在眼里。治学严谨的学者们开始不断宣扬着马铃薯的好处,让大家对它抱有正确的认识,连国王们也决定改变对马铃薯的看法,让国民们全对它敞开欢迎的大门。但是,根深蒂固的想法不是那么容易被除去的,各国国王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会用怎样的方法来说服百姓们种植并食用马铃薯呢?真可谓是各有奇招。

在法国,马铃薯的推广首先得归功于一个人——巴孟泰尔。巴孟泰尔是马铃薯推广历史上的功臣,他终其一生都在为改善人类的主要粮食而努力。1756年到1763年普法战争期间,巴孟泰尔在军中担任药剂师,后来被普鲁士军队俘虏。在监禁期间,他只有马铃薯这种食物。当战争结束后,仍然活着的巴孟泰尔非常感谢马铃薯的恩情,他决定好好研究并宣扬它的价值所在。在1770年饥荒年间,他以一篇讨论马铃薯淀粉营养价值丰富,并可制成极好的面包的评论文章,一举夺得了一项论文比赛大奖。尔后,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去推广马铃薯的优点,向所有人宣传马铃薯会成为法国的救星。

巴孟泰尔雕像

巴孟泰尔是个很聪明的人,势单力薄的他,深深明白“明星效应”。他的策略是让国王及王后喜欢上马铃薯,这样自热而然就会有许多人学习效仿。有一天,他向路易十六推荐将马铃薯花别在纽孔上的穿着方式。而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也很欣赏马铃薯那蓝紫色的花朵,觉得与自己颇为相称。于是,以后出行,国王都会在纽扣眼里别上一朵马铃薯的花,而皇后则在发髻上插上一朵。这样他们成了法国时尚界的新风向标,达官贵人们纷纷跟风追逐。佩戴马铃薯花也一下成为了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而不再是那疾病传染的源头了。

巴孟泰尔还有更高明的计划。为了彻底解决关于马铃薯在民间的流言,证明它不是破坏土地、影响其他作物生长的植物,以及让它的种植得到普及推广,巴孟泰尔说服国王支持他的一项公开实验,证明马铃薯即便在最糟糕的土地上也能生长。1786年,他选择在位于巴黎市郊区萨柏隆区一块2000英亩(1英亩=0.06顷)的砂质荒地种下马铃薯,另外还请了一支护卫队站岗,不过他们只在白天巡视,当然这也是巴孟泰尔计划中的一部分。日复一日,重兵把守的马铃薯农田引起了农民的极大好奇心,大家猜测着国王私自种这些东西,那么它一定是好东西。终于有一天,当夜晚来临时,士兵撤离了,而按捺不住好奇心的胆大农民们溜了进去,并偷了一些马铃薯出来,种植在了自己的田地里。巴孟泰尔对这些变化了若指掌,这正是他推广计划中的一部分,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成功了,马铃薯在法国大规模地种植开来。

爱娃·拉嗄丹画像

在瑞典,大家还记得约拿斯那个小伙子的故事吗?那个第一个吃马铃薯的人。他在瑞典推广马铃薯的功绩不能否认,但是他推广的效果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同法国的故事一样,瑞典人民也需要一个更加婉转而又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来真正接受马铃薯。在约拿斯种植马铃薯的那一年,一位著名的女科学家也诞生了。她就是爱娃·拉嘎丹。年仅24岁的爱娃在当时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描述了用马铃薯酿造烧酒的办法。这篇文章最终使得爱娃·拉嘎丹成为了瑞典历史上首位皇家科学院的女院士。第二年,瑞典商业协会就大力推荐马铃薯种植,并且特别指明:马铃薯可以酿造烧酒。约拿斯之前之所以没有把马铃薯炒火,就是因为瑞典人性格豪迈,喜欢吃肉饮酒,不喜欢吃不符合他们习性的食物。然而马铃薯可以酿酒的这个功能可是正中他们下怀了。嗜酒的瑞典人听到这里,积极性顿时高涨,纷纷在自己家田地里种下马铃薯,并将其果实拿来酿酒。1749年到1860年之间,瑞典人与马铃薯的关系已经相当密切了,他们一起欢快地度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幸福时光。直到1860年,瑞典正式颁布了禁酒令,严禁家庭酿酒,用马铃薯在家里酿酒这一行为才遭到了制止。本以为,瑞典人将和马铃薯说再见了,但是没想到,因为这一个多世纪的相处,马铃薯跟瑞典人已变得形影不离。即使不用它来酿酒,瑞典人也一时改变不了食用马铃薯的习惯了。所以马铃薯在瑞典种植面积和产量不但没有大大减少,反倒还逐年增加。瑞典人更是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品种,种植出了各色各样的马铃薯,最后品种竟然达到了一百五十种之多!而之前因为秉性不符拒绝吃马铃薯的瑞典人,现在已不再是别人口中性情暴躁的维京海盗了,而是沉稳、内敛、爱好和平、追求知识的文明人了。

在瑞典种植和食用马铃薯30年后,普鲁士的国王腓特烈二世在德国也颁布了种植马铃薯的法令。那场“七年战争”在当时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农业生产,面对粮食紧缺的严峻考验,1746年,腓特烈二世颁布了在日耳曼种植马铃薯的法令,并亲自领导国民在西里西亚及其他统治区推广种植马铃薯。但在当时的德国,马铃薯只是给猪吃的食物,老百姓们心不甘情不愿地执行着这道法令。为了让老百姓们彻底执行,普鲁士国王选择了跟法国国王做法大相径庭的方法。腓特烈二世派遣了大量的龙骑士,强迫农民种植这种“猪饲料”,甚至还威胁不愿种植马铃薯的农民,要割掉他们的鼻子!虽然这个办法不太温柔,但是强硬的手段也让马铃薯推广开来了。其后,普鲁士虽被法国、俄国多次入侵,但普鲁士人民却依靠藏在土地里的马铃薯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在1770年至1772年饥荒年间,饥饿促使马铃薯得到进一步推广。总之,到了18世纪后期,马铃薯已经普及到了德国各地。为了纪念腓特烈二世在推广马铃薯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至今,在德国波茨坦无忧宫殿中,这位国王的墓前仍然摆着马铃薯。

在俄国,马铃薯的推广也是极其不易的。俄国采用了与德国一致的强制手段,但是行为更为粗暴。

据说,18世纪,彼得大帝在游览荷兰之时,花大价钱买了一袋马铃薯,并在鹿特丹给他的朋友B·谢列麦契耶夫公爵寄了过去,要求种植在了宫廷的花园里。不久,马铃薯与它在其他国家的境遇相同,成了花园里的观赏植物。18世纪60年代,俄国的卡列里等地也发生了饥荒。当时的医疗管理事务机构向当地政府提议种植马铃薯,他们认为解决饥荒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种植“地苹果”。1765年1月16日,枢密院发布了关于在俄国种植马铃薯的第一道指令。接着,诺夫戈罗德省省长谢维尔斯向枢密院提出了一项建议,即在爱尔兰采购一批马铃薯,然后发放到各省种植。枢密院阅读了谢维尔斯的报告,通过了此项建议并拨出一笔款项用来专门购买马铃薯。枢密院决定让契卡索夫男爵带领医学委员会执行这个任务。他们首先向夏园园丁艾克列宾购买了9袋马铃薯,并将它们分发到了维堡省、诺夫戈罗德省和彼得堡省。药剂师尼鲁斯在喀琅施塔得的英国航海船上又购买了一批马铃薯,于5月24日将它们送到了维堡。同时,在普鲁士订购的马铃薯也到货了,内尔汉格尔斯克省省长洛维村亲自将马铃薯带到该省分发。1765年春,分发马铃薯的任务结束了。在1765年,彼得堡省省长乌沙科夫向枢密院申请颁发关于种植马铃薯的《条令》。此文件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关于指导种植马铃薯的农业技术文献。申请通过后,《条令》与枢密院批文一起被寄到全国各省。而恰巧在诺夫戈罗德的一位农民,把发放的两袋块茎全切成了单芽去种植,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他竟然收获了172袋,大约3740千克的马铃薯!该省省长马上将其事迹上报,科学院还将这一成绩在1766年2月10日的《彼得堡公报》上报道了出来。

腓特烈二世墓前的土豆

马铃薯马上适应了俄国寒冷凉爽的气候。但是,在政府推广种植马铃薯期间,老百姓并没有很好地去执行这一指令。老百姓对马铃薯一无所知,不了解它的作用与经济价值,只以为是种植皇家花园里的奢侈品,于是他们像抵制缴纳赋税一样抵制种植。加上当时彼得大帝在推广马铃薯的同时,要征用农民土地作为马铃薯繁殖基地,这导致农民抵抗心理更加强烈,甚至编出了许多恐怖的谣言。比如马铃薯有毒,吃了会生病,会变成魔鬼之类的等等。这样,围绕马铃薯展开的阶级对立情绪愈发激烈。但是,“七年战争”和饥荒使得马铃薯推广这一计划显得迫在眉睫。到了沙皇尼古拉一世,俄国的国情使得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已刻不容缓。1842年,尼古拉一世根据国家财产部的建议命令几个省设立马铃薯育种基地,并且按公有方式种植马铃薯。这一指令在实施过程中,引起了农民的怀疑。农民以为沙皇要把他们变成农奴,于是大家揭竿而起。这便成为叶卡捷林堡、皮尔姆、喀山和诺夫戈罗德省农民大规模起义的直接原因。这也就是后人称之的“马铃薯暴动”。而坚持推广的政府直接动用了军队去镇压这次起义。

白俄罗斯士兵收获马铃薯

就这样,马铃薯在枪声与血泪中终于在俄国大地上生根安家。俄国农民在接受马铃薯后逐渐发现了它的好处,马铃薯能够克服俄国的严寒气候,并拥有较高的产量,于是农民马上把它作为一种主要蔬菜广泛地种植开来,马铃薯逐渐成为了俄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没过多久,俄国就迅速成为了欧洲甚至是世界上生产马铃薯的第一大国。

在英国马铃薯的吃法、用途,以及大范围推广开来的原因与其他国家完全不一样。令英国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此前被嘲笑为“小丑吃的食物”,在几百年之后,会成为风靡英国的食物。从1820年开始,伦敦街头出现了一种特有的景象,在一个擦得亮闪闪、正在往外冒热乎乎的烟雾的器具旁,一个小贩正在大声的吆喝:“新鲜出炉的马铃薯呦!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街头烤马铃薯既可以像炒栗子、酥皮糕点一样当做小点心来吃,也可以被匆匆忙忙走在街上上下班的工人们当做充饥的食物。小贩会将厚厚的黄油涂在芳香的马铃薯上,再递给顾客。除了当做食物,马铃薯在当时热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被当做取暖的工具。当年,人们外出时取暖的工具还是一块烤热的砖头,所以烤马铃薯成了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在寒冬的夜里,绅士都不会拒绝为身边的女士买一个热乎乎的烤马铃薯,然后放进她们取暖用的皮手筒里。从1835年起,马铃薯的名声大振,与街头烤栗子的地位不再同日而语。1851年,尤其在4月初到8月中旬之间,仅往返于伦敦主干道及露天市场的卖马铃薯的小贩就已达到300人之多!他们平均每天卖出约10吨马铃薯,平均一周可以赚到1.5英镑,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好的收入了。

烤马铃薯盛行于伦敦街头,充分显示了它是属于中下层阶级的食物。今时不同往日,人们已经完全不介意了,食用量有时甚至还超过了面包。确实,当经济实惠、味道鲜美、烹饪简单的马铃薯,遇上人口膨胀、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相信谁都会认为马铃薯是最佳选择。马铃薯文化在伦敦慢慢流行开来,还出现了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马铃薯小贩喜欢为自己的摊子取一个通俗的名字,通常还要带有“贵族血统”。比如“皇家乔治”“威尔士王子”。他们还会将彩灯装饰在名字周围。英国街头的烤马铃薯是不可小觑的,它不仅改变了英国工人们的饮食习惯,更使得马铃薯拥有了一份自己的职业,这为风行世界的薯条铺平了道路。马上,马铃薯不再是街头叫卖的食物了,它们拥有了自己的商店,主打商品就是炸鱼薯条(fish and chips)。19世纪末,马铃薯便成了人们再也离不开的食物,晚餐宁愿不吃肉和蔬菜,也不能不吃马铃薯。1888年,全英国已经有10000~12000家炸鱼薯条店,到了1905年,据说在人口上十万的城市里,比如奥尔德姆和利兹,每400个人里就有一人拥有炸鱼薯条店。当时,在英国大街上,可以看见来往的人群中有不少人手捧一个纸包,里面就是加了番茄酱或芝士酱的薯条和一大块煎鱼。据说,用来包薯条的报纸一定是当天的泰晤士报。从那时候起,马铃薯就成了快餐文化的代表。

马铃薯在欧洲经历了几起大幅波折后,终于凭借自身的优秀表现赢得了各国国王的重视,在欧洲站稳了脚跟。在欧洲的那段黑暗时期,马铃薯与人类共患难,一起挨过了那充满饥荒与疾病的苦难岁月。生存下来的马铃薯因此一度获得了殊荣,人们纷纷称赞它是“拯救了欧洲的食物”“改变了历史的食物”。存活下来的马铃薯成了各国的重点保护研究对象,科学家们帮助马铃薯“改头换面”,为其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子孙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