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自从进入中国,在食品领域,一直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虽然马铃薯当年也是因为人口增长的需要被大量种植,但是今天,它的地位却逐渐被忽视。而市场的需求之手对马铃薯热情地打着招呼,让人们不得不再次重视马铃薯的价值以及思考马铃薯在中国的未来。马铃薯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到底有多少?它的产量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马铃薯种植者老王的生活,从他的马铃薯农田里来窥探中国马铃薯的种植市场吧。
在中国西部遥远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其西南地带有一片名叫六盘山的高海拔山地。这里的早晨并没有的的喀喀湖倒映出的晨曦,也没有安第斯山脉上原始旖旎的风光。十月下旬的晨风吹在脸上已经让人觉得有些冷了,老王却早在日出之前就从自家的老屋中走了出来,在寒冷的微风中抖擞自己的筋骨。他脚下的土地离着海平面有1700米,高山上日光的照射让刚入天命之年的他的脸庞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而等一会儿他要去的地方比现在所站的位置还要高出三四百米,在那里有着他为之辛劳了半辈子的土地,土地里的马铃薯刚刚成熟,老王打算最近几天辛苦一点把它们全部挖出来,然后带到山下的加工厂卖个好价钱。
老王所处的六盘山山区属于中国北方马铃薯产区,这里的马铃薯一年一熟,春种秋收,生产季节比较短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年以前甚至更久远。而如今,马铃薯已经成为了当地主要的特色优势作物。而且山区有着马铃薯所喜爱的特殊地理优势,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而且透气性好,土壤富含钾,阳光充足,昼夜温差比较大等,因而这里种植的马铃薯品质上佳,天然无公害,受到市场的追捧。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就已经超过了400万亩。
但是,老王对这里的马铃薯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深刻感情。老王说以前在山区种植马铃薯属于传统的扶贫产业,因为山区不适合耕种,其他的粮食作物都难以生存,想要获得基本口粮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出于生存的需要才开始种植马铃薯。在大面积种植马铃薯以后,一家的生活才基本有了保证,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发生的年份,马铃薯成为了主要的救灾粮食。马铃薯今天能够给他带来的这些经济效益是老王当年做梦也想不到的。
老王在话中无意间说出了新中国成立早期种植的马铃薯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的事实,据统计,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中有549个种植马铃薯。并且,我国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中有70%以上是在相对较为贫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种植马铃薯的原因都是为了解决基本的粮食需求,当然也谈不上真正的马铃薯大规模生产。
真正要说起马铃薯在我国的大规模生产和发展的过程,我们还是要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说起。而谈到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可能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贫困的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邹蓝著的《西部与西部人:喀什噶尔的风》中所述,“中国西北贫困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联合国于1971年在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国际沙漠化会议规定,干旱区人口的临界指标每平方公里7人,半干旱区为20人。我国西北各省区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人口密度都已接近或超过这种临界值了,甘肃55人,宁夏68人,新疆9人,青海5.8人”。
而以上的这些地方几乎都是中国马铃薯最重要的产区。其中的一些地区也是全国知名的贫困地区,伴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快速增长,拿什么来养活这些新生的人口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于是大面积种植马铃薯以代替原有的粮食作物成为了一种非常迫切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铃薯在中国的大规模种植才真正拉开帷幕。
马铃薯的种植规模扩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铃薯在全国范围内种植面积的扩大,二是马铃薯单产量的增长。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
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接近9000万亩,较1950年的2339万亩增加了6000多万亩,增长了3.8倍。马铃薯在中国的生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马铃薯种植的发展期,到1970年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稳定增加至5200万亩;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马铃薯生产的调整期,在小麦、水稻等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之时,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却呈现下滑趋势,在4000万亩左右徘徊;20世纪90年代至今可以说是马铃薯的大生产时期,到2000年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已达7085万亩,短短的二十年,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几乎翻了一倍。到2008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00多万亩,稳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5%,占亚洲马铃薯种植面积的60%。
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虽然在不断扩大,但是马铃薯的种植区域还是相对较为集中。其大部分还是集中在气候相对寒冷、空气湿度低的北方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气候原因一般只适合于一年一作或者双季混作,但这些地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90%左右。而相对土壤条件更好,而且适合于一年两作的中原二作区和南方二作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仅占全国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10%。据统计,全国范围内马铃薯年种植面积在300万亩以上的省、市和地区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种植面积达到了795.9万亩;贵州省紧随其后,年种植面积达779.1万亩。甘肃省居第三,年种植面积744.9万亩。再其后为黑龙江省,年种植面积达到649.5万亩,云南省年种植面积也有629.7万亩。这些地区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增加,为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马铃薯种植总面积大规模增长,跟此息息相关的另一个话题,就是我国马铃薯的亩产水平。
直到目前为止,随着马铃薯品种的不断改良,以及一些先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马铃薯的亩产量不断地提升。从1950年到2003年,马铃薯的亩产量已由原来的327千克提高到了1004千克。又由于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成倍增加,直接使得马铃薯的总产量在几十年间成倍的增长,从1950年到2003年,马铃薯的总产量从原来的870万吨增加到6810万吨,一共增长了6.8倍。这个总产量占到了全亚洲的70%、全世界的20%。
值得指出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马铃薯虽然在种植面积上位居全国第一,但是在亩产上并不是全国第一,每公顷14.2吨的产量也才刚刚高出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虽然马铃薯种植总面积位于全国第二,但是每公顷13吨的数量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甘肃相比之下则更低一些,每公顷12.5吨。相反,并非马铃薯重点种植区的山东达到了每公顷33吨,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和西藏都达到了每公顷25吨,广东省也有每公顷20吨,吉林省和辽宁省也高过全国平均水平许多。西南地区的云南省也比贵州省的单产高,达到了每公顷20吨左右。
放眼国际市场,与马铃薯的老家安第斯山脉之下的南美洲国家比,近似于我国平均单产水平的贵州省也普遍低于南美洲国家的单产水平。委内瑞拉2007年的马铃薯单产就达到每公顷18.6吨;就连秘鲁也达到了每公顷12.6吨;值得称道的是巴西竟然达到了每公顷23.7吨;而墨西哥更是达到了每公顷27.1吨;哥伦比亚也能够达到每公顷17.3吨。在南美洲,除了一些不适合马铃薯生长的高寒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的马铃薯单产都超过了每公顷10吨。2013年,我国的马铃薯单产能力仅排在全世界的第93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吨左右)。
由此看来我国并非马铃薯生产强国。虽然说我国马铃薯的种植总面积很大,但是马铃薯单产水平却相对较低,因此马铃薯单产水平提高的潜力还很大。
老王迈着稍显蹒跚的步子一步步爬上了高高的山岗,往下望去是他开辟出来的一层层的马铃薯田。听他说,二十年前只有他脚下的这几块地种植马铃薯,但如今,马铃薯几乎种满了这片山岗。时至今日这里几乎都已经被开垦光了,要想获得比原先更多的马铃薯,不断拓荒的方法显然已经快走到了尽头,接下来如果不改改思路,可能很难有所改善了。
其实这并非仅仅是老王一个人的苦恼,整个六盘山山区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这样依靠马铃薯为生的人们,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仅靠着扩展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不仅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成本也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目前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依然迫切。话说到这里,老王看着清晨的斜阳,他的眼角出现了几条清晰地褶皱,眉心上的几条沟壑让人印象深刻。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更深入地问一问其中的缘由,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是产量较低,其最大的瓶颈是马铃薯病毒会导致种薯退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进行马铃薯薯种脱毒,但是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脱毒种薯严重不足,目前仅仅只占到总量的20%,而一些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则高达90%以上。正是因为脱毒种薯率如此之低,才使得我国马铃薯单产一直提升不上来。
脱毒说起来还是个学术用语,就植物脱毒而言,基本分为有性脱毒、无性脱毒两种。有性脱毒就是种子。无性脱毒,一般为组织培养。
马铃薯无性繁殖
一般来说,长期的无性繁殖在植物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有毒物质,从而对植物的寿命、性状、产量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往往植物还容易出现一些病害。所以,无性生殖的植物,需要经常脱毒,以加强植物的抵抗力,防治一些病害。马铃薯易感染多种病毒,导致薯块变小、畸形、种薯退化等。试验表明,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结合病毒检测,进行马铃薯脱毒,进而生产脱毒种薯用于生产,可有效地防止种薯退化,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
马铃薯试管薯高效生产技术专利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前主任、首席科学家孙慧生教授在发言中提到,直到2003年,我国才开始在马铃薯主产区推行种薯的脱毒技术。那个时候全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6783万亩,而亩产也达到1004千克,但是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来说还是比较低的。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开始慢了下来,但是马铃薯的年总产量所呈现的上升趋势十分显著。
200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的一次脱毒马铃薯种植试点中,8170多万亩的脱毒马铃薯长势良好。在八月中旬,马铃薯进入膨大期之后效果更为可观。据当地的种植园区职工说,在距离收获期大概还有20天的时候,这些经过了系统脱毒的马铃薯相比起那些没有经过脱毒的马铃薯,长得更庞大而且长势迅猛,每单株一天能够增重100克,这样算下来,一亩地一天就能多长50多千克。
呼伦贝尔草原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地区,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当地大力引进各个品种的马铃薯,通过品种的多元化来增加马铃薯的产量。但是马铃薯的产量真正得到大幅度提高,还是在进行了脱毒薯种试点种植以后。
相比起种植同样面积的水稻、大豆、小麦、玉米来说,种植马铃薯其实是收益最高的。但是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可能感染的病毒非常多,而且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非常大,更重要的是会造成马铃薯品种退化,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会直接影响种植者对马铃薯的信心从而放弃种植。相比起过去种植马铃薯使用的都是带毒的马铃薯薯种,亩产只有三四百千克,现在亩产估计能达到两三千千克。也就是说我国对脱毒马铃薯技术的普及己开始出现成效,马铃薯的单产量在其种植较早的地方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截至2013年,我国脱毒马铃薯的推广利用率还不到10%,也就是说800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之中,常年有7000多万亩是处于低产状态下的,而且这些种植区马铃薯的品质在逐年降低,潜在产能也没能实现。总的来说,我国马铃薯脱毒种植技术的普及率还是明显不够,而且生产效率还没有发挥到极致。
经济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你要向某人推销肥皂,那么你要教会他如何洗澡。也就是说,对于脱毒种薯技术的普及来说,仅仅有了脱毒薯种还远远不够,民众最关心的是怎样种植才能发挥出脱毒薯种的优势,并且提高产量和效益。
目前国内广泛应用四年制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即脱毒试管基础苗(核心种)→微型薯(原原种G0)→原种一代(G1)→原种二代(G2)→商品薯生产。二年制脱毒种薯体系相对目前的四年制体系有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种薯生产周期短,病毒再侵染概率小,种薯质量高;二是便于运输,有利于脱毒种薯推广,二年制脱毒种薯生产体系以试管薯和微型薯集约生产为基础,由于其体积小,运输成本降低100倍左右;三是节约耕地,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二年制种薯体系利用试管薯和微型薯的高效生产,提高了种薯生产前期的繁殖基数。利用改良技术,每平方米实验室每年可生产20万株左右的试管薯,每亩网室每年生产微型薯60万株左右。如果这个项目顺利完成,我国的脱毒种薯技术将会发生一次较大的飞跃,马铃薯的发病率将会大幅度降低,单产量也会有显著提高。
凯瑞百谷微型薯繁育基地
老王此时早已收回了惆怅的神情,转而充满希望地看着自己的马铃薯地。他转过身走进地里,很熟练地挖出一个个头特别大的马铃薯,然后捧在手里再蹒跚地爬上田埂,一边用手拂去马铃薯上的泥土,一边梳理着马铃薯的根须,好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炫耀着:“这个可是脱过毒的马铃薯,你看,长势特别好,而且不用老为它们操心,以往的病虫害也都少了。现在一兜发的也多,膨得也大,每一亩的产量三四千千克,相比去过去真是翻了好几倍。”
看着老王喜悦的笑容,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老王如何分得清楚自己所种植的马铃薯来源是不是经过了脱毒的呢?听到这样的问题,老王的眉宇间突然出现一丝自豪的神色,他呵呵一笑,俯下身仔细看着他手里满是泥土的马铃薯。虽然老王的样子很难让人将他与传说中的专家产生联系,但是老王接下来的回答却是专业得令人吃惊。
“你看我现在手里拿的就是非常典型的荷兰薯种,这个应该来说是很典型的了,这就是经过脱毒的荷兰薯种。当然,一般人是分辨不出来的了,但是要叫我们看就相对容易了。首先,第一步是看马铃薯的外形,非常好的脱毒薯通常都是表里如一的,外观看起来一定要好看,通常都是椭圆形的。要是说一看形状不好,像有的两头尖尖,有一点像以前用的织布机上的那种纺锤形状的,那就是不太好的脱毒薯,或者说是退化了的。还有一些有龟裂纹的,就是我们看到有些马铃薯顶部裂开的,有的裂开一点,有的全部裂开的。那些就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要是遇到那样的就不行了,它长出来以后可能不健全或者不强壮,所以一看薯形就明白三分了。
然后呢,比较准确的就是看一看芽眼,一般来说好的马铃薯芽眼很浅,你看我手里,这个你看,这个芽眼就很浅,是吧!这个清洗起来也很方便,不费事儿。要是马铃薯品种发生退化的话,芽眼就会变得很深,而且还不只是变深哟,芽眼的数量还会变得很多。你看好的马铃薯不仅芽眼浅而且眼还很少,多合适!长的都是满满的肉!再要说的话还有一点,那就是退化的马铃薯芽眉是直的。这些都是几乎看一眼就能够知道的。
要是以上这些都没问题了,那就要再仔细看一下了。这样仔细看是要看看薯块有没有其他明显的病害,这个难度稍稍大一点,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看得出来,有时候也是要根据经验来判断的。比如说要是有红褐色,而且是一块块的,那样的话很可能是有晚疫病。还有的是一块紫褐色的,那也是晚疫病,切开以后会发现这种一块块的颜色可以一直延伸到马铃薯肉里去,要是种了这样的马铃薯,明年搞不好可能会白干。要是健康的、好的脱毒薯种的话,皮应该是黄色的,而且肉也应该是黄色的,不会出现颜色鲜明的色块。这可是很重要的,一年的收成有时候全看薯种好不好啊!”
老王脸上的喜悦之色慢慢消失,他的表情开始变得严峻起来。他的这些丰富经验和用一辈子心血开垦出来的马铃薯田会有人继承吗?他的儿子愿意与他从事一样的职业吗?老王苦涩地笑了一下,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看来老王的这个想法是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思考的,可能老王看到一些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儿子选择了一条更有发展前景,但可能也更加难以把握的道路。
老王的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智慧。就在整整一代中国人围绕着马铃薯在田地忙活的时候,人们不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消逝的时间中蓬勃发展,暗暗等待着爆发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这一场革命将会彻底地改变我们中国人延续千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也会使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成为永远的回忆。
在大山的另一边,一些种植马铃薯的人也有着与老王同样的担忧。内蒙古武川县距离首府呼和浩特市区仅仅只有数十公里。这里种植马铃薯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时候,武川县雄踞阴山北麓,气温、光照、昼夜温差以及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繁殖。这里生产的马铃薯口感和品相都非常可人,从而很快就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宠儿。2004年武川县被命名为“中国的马铃薯之乡”,近几年武川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经达到80万亩以上。并且伴随着机械化耕作、大棚种植、网络信息化服务以及各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这里的马铃薯种植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地区的一大优势产业。2008年,武川县马铃薯正式被确定为奥运会专供食品,由此点燃了武川马铃薯革命的导火索。革命的具体动机还要从被各界称为武川“一号工程”的武川县中棚马铃薯种植科技示范工程说起,这一工程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一种温室栽培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让原本要到5月中下旬才能下地的马铃薯,改至4月初种植,下种时间足足提前了近一个半月。此时,4月初被种植在暖棚中的马铃薯已经发芽并且破土而出。
在这片土地上,由于天气寒冷,根据以往的经验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至于说收成好不好,那得全靠老天爷赏脸。但是现在将马铃薯从大田中请到了温棚里,让他们不用再露宿野地,没有了那些风吹日晒的麻烦事儿,马铃薯自然就能够随心所欲地疯狂生长,成长期相对缩短,可以变成一年两茬种植,既可以安排马铃薯和一些生长期较短的经济类蔬菜,如萝卜、白菜等轮作,也可以安排前一茬种马铃薯,后一茬种植多种用途的马铃薯。如“商品薯+加工薯”“商品薯+种薯”等方式。这样一年的生产时间可以从3月底延续到11月甚至12月,农作物由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茬种植,提高了种植次数的同时也提高了种植效益。
武川“一号工程”一旦成功,对于马铃薯来说将会是一场时间的革命。不仅种植时间发生改变,上市时间也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将会形成中棚马铃薯7月中旬上市,地膜马铃薯8月中旬上市,大田马铃薯9月中旬上市,呈现均衡供应市场的局面。
伴随着这种时间革命而来的是一种更加“残酷”的革命,这次革命的对象是那些把生命都奉献给土地的人们。
就在武川县,一种新型马铃薯种植研发项目正在强烈地冲击着我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农业的生活生产方式。这种新型的马铃薯种植方式被称为垄上种植,这种种植技术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在整个马铃薯的耕种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机器来实现不同耕种时期的需求。像从前耕地、施肥、播种、垄土、除草、收获,这些需要劳作者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付出的工序,而今都被机器所替代。这种方法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机械手段使马铃薯自己生长在隆起的田埂上而不需要人工干预。从前必须要用手刨,用锄头挖的生产方式可能将会一去不复返,但或许真正被淘汰掉的并不止是一种旧的生产方式。
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是革命,而这种革命最终又会深刻地影响这些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在一部分农民被这种新的先进的生产方式所解放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将会被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给无情地淘汰掉。伴随而来的是对后来的从业者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很多靠土地吃饭的人们不得不紧紧地跟上形势的发展抑或另谋出路。
突然间,老王开始变得严肃起来,他紧皱着眉头低头看着山下,嘴里喃喃地说着些什么。原来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继续他的生活,留在地里当农民。他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多读点书,将来在山下开个厂子,直接从事马铃薯深加工方面的业务。他认为这个事业相比起马铃薯种植业来说更有前景,而且市场需求在未来也会更广大。事实上,不得不佩服老王的眼光,他一眼看穿了中国马铃薯种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老王的想法不得不说是有些超前的。可是从他坚定的眼神来看,他对于心目中设想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且早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去好好搏一把。
老王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契机,这是市场所释放出来的强烈信号。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对于马铃薯的加工和消费利用却十分低级。过去马铃薯一直被列为粮食生产,而事实上,马铃薯在中国还仅仅只能是算作高产粗粮,只是在不断地强调依靠马铃薯生产面积的增加从而提高产量以缓解水稻、小麦等细粮供应的不足。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不断增加,除了一些贫困地区外,马铃薯已经退出了口粮的范畴。从此之后,马铃薯在中国市场上更多地向蔬菜、加工原料和饲料等角色转换。
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以出口马铃薯原材料为主,而马铃薯制成品出口却一直落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贸易关系上的劣势越来越明显。1980年,我国马铃薯的出口量就已经达到了9.1万吨,当时价格为1490万美元,而进口的马铃薯产品才41吨,总价不过3.6万美元。到了2002年,中国的马铃薯生产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马铃薯年总产量有了成倍的提高,而且出口量也相比起20世纪80年代有了明显的上涨,仅2002年当年,鲜薯出口量就有12.5万吨,约1400万美元。但要注意的是,2002年中国进口的其他国家的马铃薯精加工制成品却有8.7万吨,而且马铃薯的制成品相比起鲜薯来说价格要贵好几倍,当年8.7万吨的进口马铃薯制成品价格高达6490万美元。这中间所产生的贸易逆差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这种贸易格局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并延续到后来。90年代出口的产品都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初级产品,均价不过147美元一吨,但是进口的马铃薯制成品相比起出口的马铃薯初级产品附加值要高4倍,均价为742美元一吨。其中一个进口增幅最大的产品竟然是冻马铃薯,冻马铃薯的进口量在2002年时已经达到了8.3万吨,约6160万美元,这个数字比1990年足足增长了十多倍。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我国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存在较大的缺陷。并且在中国,人们食用马铃薯的方式单一,别说是主食,有时候马铃薯连主菜都很难算得上,这也成为了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纵观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国家不在少数,马铃薯的总种植面积早已突破2000多万公顷。在许多国家,马铃薯一直是国民生活中的传统主食,而且对于马铃薯制成品的依赖也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习惯。
在欧洲,马铃薯作为传统的主食已经占据了欧洲人的餐桌数百年。如今德国每年每人平均要消费掉19千克各类马铃薯加工食品。其中主要的马铃薯产品是薯片、薯条和膨化的马铃薯块等。而英国每人的年马铃薯消耗量接近100千克,其中的冻马铃薯制品最为丰富,每年英国仅是用于进行工业生产的马铃薯就有450万吨。法国更是马铃薯泥的主要生产国,其产量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了2万多吨,遍布法国的12家大型马铃薯食品生产企业将马铃薯加工成美味的食品运送至千家万户,这使得法国每年人均消费的马铃薯制品量也达到了39千克。欧洲另外一个马铃薯生产消费大国是瑞典,瑞典的拉瓦·福特卡联合公司是一家世界知名的马铃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仅是这一家企业每年加工的马铃薯就有一万多吨,几乎占据了瑞典全年生产的马铃薯食品的四分之一,可以想见这家企业对于整个马铃薯产品的市场来说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而同是亚洲国家的日本对于马铃薯产品也非常钟爱,全年351.2万吨的马铃薯年产量中,用于进行食品加工的马铃薯就有205万吨,占到了总产量的72%。其中主要的马铃薯产品包括冷冻马铃薯、马铃薯条、马铃薯泥、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饲料等,可以说是一应俱全。日本的“马铃薯之乡”在北海道,每年北海道生产的马铃薯可以占到日本马铃薯总产量的86%。
再来说说美国,在美国几乎每年有76%的马铃薯被用于食品加工,而且美国的马铃薯产品市场也十分广大,马铃薯食品丰富多样,据统计,美国在各个大型卖场中销售的、用马铃薯为原料进行加工的食品多达90多种。在美国生产油炸薯片的企业多达300多家,遍布整个美国国土,而且美国人对于马铃薯的依赖程度可以说是与日俱增,每一个美国人每年都要消耗掉30千克的马铃薯食品。美国的马铃薯加工率非常之高,如果加上用于制作淀粉和酒精的马铃薯,那么美国每年的马铃薯加工量可以占到总产量的85%。在美国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工业产品品种已经达到了100余种。
巨型土豆
由此看来,中国的马铃薯年产量虽然很高,但是中国马铃薯的生产和加工在国际市场上很难看出有什么优势。并且现如今国际上对于马铃薯的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都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改进。目前在其所呈现出来的总体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规律。
首先,用于加工的各种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要分出不同的品种,有食品型、淀粉型、全粉型、油炸型等,有些适用于油炸,有些适用于制作淀粉,这些不同的品种从生产开始时就保持着属性上的一致性,以确保其在进行深加工的时候能够符合工业化生产的严格要求。
其次,马铃薯产品的生产加工呈现出规模化趋势,一些大型的企业将马铃薯生产的许多环节都纳入其中,从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生规模效益。在这种生产模式下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从而企业的竞争力就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荷兰,5家大型的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的年加工总量就占到了全国加工总量的50%。而荷兰的20多家马铃薯生产企业的产量又占据了全球马铃薯淀粉市场的主要份额。
再次,就是技术高新化和质量控制全程化。在国外,马铃薯加工开始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一方面更加节能减排,一方面更加简单高效。并且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马铃薯的生产采用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目前推广最为广泛的是GMP、HACCP、SSOP,也就是“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产品健康安全。
一直以来我国的马铃薯发展都在朝蔬菜、加工原料和饲料上转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90年代中期全国的人均马铃薯消费量为14.4千克,基本保持在之前历史最高水平之上。90年代末人均马铃薯消费量已经达到了28.5千克,相比起几年前将近翻了一番。2001年人均马铃薯消费量更是达到了31.3千克,超过了亚洲平均水平,基本和美国持平,每年208万吨的马铃薯加工总量与日本差不多。中国的马铃薯类食品加工与其他国家相比可以说几乎完全不同,加工的食品中最多的是那些特色食物,例如粉丝、粉条、粉皮等,光是这些粉丝、粉条、粉皮每年就要消耗掉180万吨马铃薯。其他方面的产品也有很明显的增长,冷冻薯条每年消耗马铃薯原材料3万吨,马铃薯全粉和雪花粉则消耗掉5万吨的马铃薯原材料,年轻人所喜爱的薯片除了依赖进口外,我国每年也要消耗20万吨马铃薯原材料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虽然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业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相对于我国的马铃薯总产量来说,每年的马铃薯加工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依然微乎其微。
世界发达国家的马铃薯加工比例基本上都在50%左右,在那些上千种的马铃薯制成品中食品加工应该占到70%以上。而我国的马铃薯加工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一般都不到10%。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链太短,而且加工层次整体滞后。我国目前的马铃薯加工制品90%以上都是粉皮、粉条、粉丝这一类粗加工产品。然而这些粗加工品恰恰不是当前市场所稀缺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市场上所稀缺的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及其系列产品依然供不应求,而粉丝、粉皮、粉条又面临滞销。大量的马铃薯原材料在这一过程中被白白浪费掉。
美国冻马铃薯的品种
另一方面,也是很直接的一点就是中国人完全不依赖马铃薯食品,平日里也没有吃马铃薯类食品的习惯。最多就是直接拿来当菜吃,而且也算不上主菜。对于一些离开了炸鱼和薯条就无法生活的民族来说,马铃薯的相关产品是他们生活甚至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则完全没有这个概念。改革开放以前,薯条是什么恐怕只有极少数留过洋的人才知道。中国人可以选择的食物实在是太多了,对于像马铃薯这样不好看不好吃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有着全世界最古老而且最完整饮食文化的国家,马铃薯类食品完全没有被当做传统意义上的食物,充其量不过是零食而已。虽然,国外的快餐业在中国方兴未艾,但是其总量毕竟十分有限,而且就算是零食,我们中国人的选择也实在太多,相比麻辣香干、臭豆腐和牙签牛肉来说,马铃薯类的零食也很难有显著的竞争力。甚至有专家估计,中国的马铃薯类休闲食品消费量可能与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相差150倍!
再有,就是我国在马铃薯加工业上的投入十分不足,对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不够重视。中国民间每年对马铃薯的投入累计高达20亿元,而政府每年的投入才2亿元。这不仅使马铃薯在市场上价格低廉,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科研推广上都将马铃薯摆放在备受歧视的位置。甚至在统计的时候都把马铃薯直接归入薯类统计项中,而高粱、谷子都有单列的科目。有学者实在看不下去这种典型的“作物歧视”,挺身而出直接要求为马铃薯争取到一个“国民待遇”。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程度太低。低标准的模式违背了产业化发展原则,从而直接导致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滞后。目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标准的马铃薯质量检测中心来控制薯种的质量和安全。尤其是在我国脱毒种薯标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拉大了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马铃薯产品标准体系也很不健全,产品的分级、质量监管、运输储存、包装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而这种不合标准的产品生产方式也直接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如果中国想要成为真正的马铃薯强国,则必须要在马铃薯的加工业上打开一个突破口,从而推进工业化和产业化的马铃薯大生产,这才是王道。
老王看着红彤彤的斜阳露出了一种满足的神情,从他的眼神里隐约可以看到这片土地传授给他的深刻的智慧和勤劳勇敢的品质。显然,他知道自己的下一代要如何重新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或应该去向何方。他们一家人的生命在这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半个世纪里已经和马铃薯深深地结合在了一起,也许他们有一天会离开这片他们熟悉的土地,离开这座遮挡他们视线的大山,离开这片远离尘嚣的村庄,但是他们的生活可能依然还是会和马铃薯紧密相连,马铃薯可能早已经成为了他们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