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并日益在世界范围内“肆意”的信息革命,使得“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伴随着这一进程发生的,则是工业社会正在朝信息社会转变,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日见明朗。当前,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与社会激烈转型的时期。从媒介的外部生态环境来看,在政治上,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依法治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以及“中国梦”观念等日渐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而电视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以及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经济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而电视媒体也从过去那种完全依靠政府拨款来办电视的状态逐步走向市场,从单纯的事业单位变成“事业单位、企业经营”,并积极地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文化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开始变得多元,各种思潮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面对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并不断变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由于受到自身能力的局限,在思想上出现了一种迷茫和盲从,此时如果不加以引导,各种错误的思想就会在社会上形成潮流,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中国发展最快、离人们生活最近的大众媒体,在反映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从媒介生态的内部环境来看,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媒的结构与受众的角色也在不断变革。在“人人都是记者”的今天,受众不但是受者,还是积极的传播者,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功能与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网民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传统媒体对一些事件的关注与挖掘,形成所谓的“逆流”现象;另一方面,人们已不再将传统报刊新闻、电视新闻视为权威,网络上的“揭丑”与爆料新闻使人们开始怀疑传统媒体所塑造的“拟态环境”,继而消解传统媒体的报道。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下,传统媒体引导舆论显得更加困难,而受众其实也需要尖锐的观点来透析事物的本质。如何在这个媒介竞争的时代,来应对受众积极的信息搜索、受众的关注以及质疑,满足受众对于观点、意见性信息的需要,发挥电视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是上至国家级电视台,下至地方性电视台所急需解决的难题。
而这内外媒介生态的变化促成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可以说,社会的需要是新闻评论旺盛生命力的来源,也是新闻评论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正如传播学家克拉克所说的:“大众传播媒介并非独自存在,置身于改变我们社会的其他力量之外。媒介不只塑造社会,亦被社会所塑造。”[6]这句话表明了媒体与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这正是媒介生态所关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