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远古的小虫翻开了早期生命演化史的重要一页——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均远等人在贵州省瓮安县的前寒武纪地层中,首次发现了迄今最古老(距今5.8亿年)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这项发现在科学界引起巨大波澜。
虽然这个古老动物体长仅0.2毫米,却保存了一对体腔、成对排列的感觉窝等两侧对称构造。该动物剖面的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在它的消化道前端有一个向腹部张开的口,紧连着口部的咽道由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这一动物构造的复杂性显示出它已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表明在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动物分化成不同的身体形状和大小所需的基因工具也许已经进化出来了。
有专家认为,该化石发现的最大贡献在于挑战了“寒武纪大爆发”理论。5.4亿年前,生物界发生了一场划时代的变化。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同的理论是,之后地球上突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细胞动物,而且数量巨大。此次“贵州小春虫”的出现时间却在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它所生存的时间相当于我们地球的严冬刚刚过去、早春刚刚来到的那一瞬间,因而陈均远等将这一古老的动物命名为“小春虫”。
小春虫
动物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躯体的不对称到辐射对称,进而再到两侧对称。只有当跃进到两侧对称阶段,才可能形成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器官结构,使动物的运动机能进一步提高,因此两侧对称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小春虫”正好验证了这一历史性转折。
陈均远教授认为,这一古老微型动物主要在浅水潮下高能带生活。在这一地带,水流和海浪极为活跃,这些大小只有0.2毫米的动物随时都有被水流和海浪卷走的危险。
美国《科学》杂志在发布这一发现时发表评论称,“贵州小春虫”的发现,将动物世界在地球上崛起的伟大序幕拉开了,动物世界的故事由此展开。
科学家认为,“贵州小春虫”所代表的动物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的演化,意味着一系列遗传基因的重要创新,并由此促进生命的形态、行为向更复杂的阶段快速发展。
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教授奥德曼认为,“贵州小春虫”的发现具有先驱意义,它开拓了科学家对早期生命研究的视野。
“贵州小春虫”模拟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