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凸显“涵化”功能,增强社会责任,提升媒体美誉度

凸显“涵化”功能,增强社会责任,提升媒体美誉度

时间:2023-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涵化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格伯纳认为,每个人的审美、信念、价值观都不尽相同,都具有多元化的倾向,但因为看电视而对电视上呈现的主流意见产生认同感。基于电视媒介传播的广泛性与图文并茂的媒介特征,其涵化功能极为明显。当新闻评论员在新闻事件中找到问题,在问题中提炼思想,从思想中观照涵化功能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掘电视媒体的潜移默化作用。
凸显“涵化”功能,增强社会责任,提升媒体美誉度_为时代留声:电视新闻评论员研究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电视传媒的认知度,这是从受众心目中的印象来说的,而受众对电视传媒的评价,则需要从美誉度来谈。美誉度是指电视传媒在观众心目中声誉美好的程度,是衡量电视传媒品牌形象的重要标志。美誉度可以分为信任度和荣誉度。荣誉度是一种历史的客观记录,反映的是电视传媒所获得奖励的多少,是对已有的业绩的一种客观表征;而信任度则是观众对电视传媒的存在及其作用的认可程度,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前面我们讲到贵州卫视《新闻当事人》中评论员发表的“吃狗”的惊人言论,就对贵州卫视的信任度产生了负面影响,有网友甚至抵制该节目,这就产生了“信任危机”。对于电视传媒而言,提高美誉度比提高认识度更为重要,因为认识度可以靠长期的积累形成,而美誉度则要用心打造,小心呵护。

涵化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凸显了电视媒体对于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格伯纳认为,每个人的审美、信念、价值观都不尽相同,都具有多元化的倾向,但因为看电视而对电视上呈现的主流意见产生认同感。因此,电视起到了一种社会整合的作用。当前,青少年亚文化呈现多样化,如何将这种多元的青少年亚文化纳入主流文化之中,成为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关注热点。我们认为,电视在这种“主流化”的过程中将起到巨大作用。基于电视媒介传播的广泛性与图文并茂的媒介特征,其涵化功能极为明显。当新闻评论员在新闻事件中找到问题,在问题中提炼思想,从思想中观照涵化功能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掘电视媒体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在评论中,理性兼顾人性温暖与社会关怀,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以及成长具有引导作用,显示出电视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可以提高电视媒体的美誉度,使其在竞争的媒介生态中保持常青。

【注释】

[1]单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态伦理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2期。

[2][美]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参见崔保国:《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人民网传媒频道,2005年6月1日。

[4]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转引自Paul Minnesota,The Impa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America,West Press,1979,p.17.

[7]转引自张雨雁:《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兴起看新闻评论员的队伍建设》,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6期。

[8]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

[9][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英]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鲍贵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12]薛可、余阳明:《媒体品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范兵:《“专家时代”的新闻评论伦理初探》,载《新闻记者》,2010年8期。

[14]参见百度百科“定位理论”词条。

[15]参见王国庆:《品牌概念战——中国式营销》第二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