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食
日食是月球绕地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恰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则形成日食现象。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们慢慢地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面被圆的黑影遮住,天色转暗;全部遮住时,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恒星和行星;几分钟后,从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开始生光、复圆。因为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食。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部分发生日环食。发生日全食的持续时间不超过7分31秒。日环食的最长时间是12分24秒。公元前一千多年我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记录。
日食、月食是光在天体中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不是每次都发生日食,发生日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但由于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说并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度9分的夹角。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发生日食,这是要满足的第二个条件。
因为月球、地球运行的轨道都不是正圆,日、月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太阳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伪本影(月球距地球较远时形成的)和半影。观测者处于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全食;在伪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环食;而在半影范围内只能看到日偏食。日全食发生时,依据月球圆面同太阳圆面的位置关系,可分成五种食象:
(1)初亏。太阳比月球的视运动走得慢,日食时月球追上太阳,月球东边缘刚刚同太阳西边缘相“接触”时叫初亏,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开始;
(2)食既。初亏后大约一小时,月球的东边缘和太阳的东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食既,是日全食的开始,此刻月球把整个太阳都遮住了;
(3)食甚。是太阳被食最深的时间,月球中心移到同太阳中心最近;
(4)生光。月球西边缘和太阳西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生光,是日全食的结束;从食既到生光大约只有两三分钟,时间最长不超过七分半钟;
(5)复圆。生光后约一小时,月球西边缘和太阳东边缘相“接触”时叫复圆,从这时起月球完全“脱离”太阳,日食结束。
月球表面有许多高山,月球边缘是不整齐的。在食既或者生光到来的瞬间,月球边缘的山谷未能全部遮住太阳时,未遮住部分形成一个发光区,像一颗晶莹的“钻石”;周围淡红色的光圈构成钻戒的“指环”,整体来看,很像一枚镶嵌着璀璨宝石的钻戒。有时形成许多特别明亮的光线或光点,似乎在太阳周围镶嵌一串珍珠,称作倍利珠(倍利是法国天文学家)。
无论是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环食,时间都是很短暂的。在地球上能够看到日食的地区也很有限,这是因为月球比较小,它的本影也比较小而短,因而本影在地球上扫过的范围不大,时间不长,由于月球本影的平均长度(373293公里)小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384400公里),就整个地球而言,日环食发生的次数多于日全食。
对古代人而言,日食是十分可怕的。如果你能了解太阳对粮食耕种、日常生活的影响,你就会关心天上的太阳怎么突然不见了。中国古代认为日食是因为一条龙吃掉了太阳,其他的文明也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有许多“解决方法”:打鼓、朝天空射箭、拿物或人祭祀等。据说,曾经有一次致命的日食报告错误。这说的是公元前2世纪的两个中国天文家由于一些原因没报告日食,那时的中国帝王认为自己是天子,十分重视天象,以为那是上天给的暗示,为此他请了一批天文家定期观测天象。那时彗星和流星不能被预言,但日食是可以预测的,两位天文家没有告诉帝王日食这一重大天象的发生,帝王大怒,将两人斩首示众,那时的天文学家比现在危险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