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神奇的海底山脉

神奇的海底山脉

时间:2023-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驶到北大西洋中部时,发现有一条巨型海底山系。由于这条巨大山脉如同大西洋的脊梁,因此取名为大西洋中脊。其总面积约占整个海洋面积的1/3,是陆地山脉的总和。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但高度各不一样,有的部分高出海底5000多米,高度平均为3000多米。两侧大多是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构成。大洋中脊轴部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故又称活动海岭。中脊的隆起部分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经过热膨胀造成的。

人有脊梁,船有龙骨。正是因为有了它们,人才可以立于天地之间,船才能行于大海之上。可你知道吗?海洋也有脊梁,大洋中脊就是它的脊梁。

大洋中脊又被叫作中洋脊、中隆或中央海岭,是海底狭长绵亘的高地,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相互连着,长达8万千米。在板块构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描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它不仅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部分。

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驶入海洋,进行环球考察。驶到北大西洋中部时,发现有一条巨型海底山系。但直到1925—1927年间,借助法国“流星号”调查船的回声测探仪,对大西洋水深进行了仔细全面的测量,证明了整个大西洋底纵列着一条长达17000千米的大洋中脊。1956年,美国学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世界各大洋底部都存在有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于大西洋中间分布,走向与大西洋东西两岸大体平行,呈S形纵贯南北。由于这条巨大山脉如同大西洋的脊梁,因此取名为大西洋中脊。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开始,蜿蜒曲折直到南纬40°,长达1.7万千米,宽约1500~2000千米不等,约占大西洋的1/3。

印度洋的洋脊大多也都居中,有三条分支,呈入字形展布,都叫做印度洋中脊。这三条分支分别叫作:中央印度洋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太平洋的洋脊则分布于东部,且两坡相对比较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三大洋洋脊北端伸进大陆或岛屿,南端则彼此紧密相连。大西洋中脊向北延伸,穿过冰岛,与北冰洋中脊交会在一起。

大洋中脊的峰呈锯齿状,大洋中脊体系环球绵延数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其总面积约占整个海洋面积的1/3,是陆地山脉的总和。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但高度各不一样,有的部分高出海底5000多米,高度平均为3000多米。各大洋中脊顶部的水深平均大多在2500~2700米之间。局部露出水面成为岛屿,比如说冰岛。脊顶上覆盖的沉积物极其稀薄或缺乏,其地形凹凸不平。次一级的岭脊与谷地相间排列,并与中脊走向平行延伸。两侧大多是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伴随着沉积层逐渐增厚,地形起伏也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纵向延伸的中央裂谷和横向断裂带(又称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最明显的特征。大洋中脊轴部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故又称活动海岭。整体来说,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的地形比较崎岖,东太平洋海隆则较宽阔平坦。

对于大洋中脊的形成原因,人们常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来阐述。这两种学说认为,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流值甚高,火山爆发频繁。中脊的隆起部分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经过热膨胀造成的。受地幔对流的影响,新洋壳自脊轴向两侧扩张推移。在扩张和冷却的过程中,软流圈顶部物质逐渐凝固,转化为岩石圈,导致岩石圈随远离脊顶而加厚。冷却凝固随着密度增大、体积缩小,洋底岩石圈在扩张增厚的过程中逐渐下沉,于是轴部高、两侧低就成了巨大海底山系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