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边绿刺蛾学名Latoiaconsocia,属鳞翅目刺蛾科。别名绿刺蛾、青刺蛾、黄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等,俗称痒辣子。分布地域广泛,几乎遍及全国。褐边绿刺蛾寄主广泛,食性较杂。在笔者所在的河北省任丘市除为害法国梧桐外,还为害海棠、白蜡、刺槐、山楂、杨、柳、榆、桑、紫荆、梧桐、苹果、梨、桃、杏、枣、柿等多种园林植物。
1.为害特点
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致使叶片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被害叶片成网状;幼虫长大后把叶食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致使秋季二次发芽,影响树木生长和发育。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5~16毫米,翅展36~40毫米,体绿色;复眼黑褐色。头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条棕色纵线,腹部灰黄色。下唇须棕色。前翅绿色,基部有1暗褐色大斑,外缘为灰黄色宽带,带上散有暗褐色小点和细横线,带内缘内侧有暗褐色波状细线。翅背面灰绿色。前翅的前缘与外缘及后翅前缘呈暗褐色,前后翅缘毛浅棕色。触角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近基部十几节为单栉齿状。
(2)卵:扁椭圆形,淡黄绿色,长径1.3~1.5毫米,短径0.8~0.9毫米。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5~28毫米,宽7.0~8.5毫米,略呈长方形,初黄色,后稍大为黄绿至绿色。头小,黄褐色,缩于前胸下。前胸盾上有1对黑斑,背中线黄绿至浅蓝色,亚背线部位有10对刺突,气门下方有8对刺突,刺突黄绿色,生有毒毛,毒毛顶端近棕褐色,气门上线及气门线呈蓝、黄色相间的纵带。胸足浅黄绿色,无腹足,每腹节的中部有1个扁圆形的吸盘,腹部共有7个吸盘。腹末有4个毛瘤丛生蓝黑刺毛,呈球状。其毒毛有刺,伤人痛痒难忍,所以俗称痒辣子。
(4)蛹:卵圆形,长15~17毫米,宽7~9毫米初为乳白色至淡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
(5)茧:椭圆形坚硬,长14.5~16.5毫米,宽7.5~9.5毫米,颜色多与寄生树皮色相同,一般从灰褐色至暗褐色。
3.发生规律
褐边绿刺蛾在河北省任丘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或地下的茧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到7月中旬为成虫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多产于叶背主脉附近,每一雌成虫产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幼虫于6月下旬到9月下旬发生,8月为害最重。幼虫共8龄,少数9龄,初孵幼虫在原处取食卵壳,l天后蜕皮,并将蜕下的皮吃掉,以后幼虫开始啮食寄主叶肉,稍大后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6龄后则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叶脉。低龄幼虫有群集习性,4龄后逐渐分散为害。8月下旬到9月下旬陆续老熟,多入土或在树枝干上做一石灰质的茧越冬。
4.防治方法
(1)秋冬季人工挖虫茧烧毁。
(2)幼虫群集为害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4)幼虫3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16 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5)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用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或2.5%敌杀死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6)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蝎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