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蚕共舞”的桑树

“与蚕共舞”的桑树

时间:2023-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是一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植物。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和蚕桑发展的区域相适应,中国古代桑树的品种也形成了南北两个中心。古籍中常说到的鲁桑,就是山东地区多种桑树品种的总称。从宋代起,全国蚕桑业重心已移到浙江嘉湖一带,出现了众多优良的桑树品种,统称为湖桑。皮指表皮及韧皮部,肉和骨指的是木质部,而“缝”,指的是产生愈伤组织的形成层。

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是一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植物。桑叶呈卵形,是喂蚕的好饲料。我国劳动人民对桑树作了改良,培育了许多产量高、质量好的品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采用了压条繁殖法,为繁殖良种桑苗开辟了新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诗经》所载各种植物中,桑出现的次数最多,超过主要粮食作物黍稷。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即有大面积的桑林、桑田,人们广泛在宅旁和园圃中种桑,桑树的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也是宋以前中国最主要的蚕桑产地和栽桑技术的中心。唐宋以后,南方蚕业赶上并超过北方。随着蚕业的发展,南方的栽桑技术亦逐步改进。南方的蚕农选育了多种优良的桑树品种,桑苗的繁殖和桑树栽培管理等技术(包括施肥、中耕、除草、修剪、整枝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蚕桑发展的区域相适应,中国古代桑树的品种也形成了南北两个中心。南北朝以前,山东是蚕桑业很发达的地方。古籍中常说到的鲁桑,就是山东地区多种桑树品种的总称。《齐民要术》中说:“黄鲁桑不耐久,谚曰:‘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这里说的黄鲁桑,就是鲁桑中的一个丰产、叶质优良的品种。从宋代起,全国蚕桑业重心已移到浙江嘉湖一带,出现了众多优良的桑树品种,统称为湖桑。

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都曾用于桑苗繁殖。其中,种子繁殖是古代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氾胜之书》就记载了一种桑黍混播的方法,播下后“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古人认为,如此处理,明春桑苗萌发可较繁茂。陈旉《农书》说:“预择肥壤土,锄而又粪,粪毕复锄,如此三四转,踏令小紧。平整了,乃于地面匀薄布细沙,约厚寸许,然后于沙上匀布椹子,令疏密得所。”书中又说,播种用的种子,“择美桑种椹,每一枚剪去两头,两头者不用……唯取中间一截”。无性繁殖也是培育桑苗的重要方法,它主要包括扦插、压条和嫁接。《务本新书》说:如果有较多桑树供截取插穗,则用扦插法繁殖。不过较多地截取插穗,将影响次年养蚕,因此用直播育苗或压条的办法更好。宋元以后,浙江嘉湖一带常用嫁接以繁殖桑苗。陈旉《农书》最先谈到桑树嫁接,书中说,湖州安吉人都能用嫁接繁殖桑树。《农桑辑要》论述嫁接的效果时说,把鲁桑接在荆桑上能改变接本的品质,并指出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两种桑树“功相附丽,二气交通,通则变,变则化”,使砧木的不良品质“潜消于冥冥之中”。宋元时代就已创造了多种嫁接法,如插接、劈接、搭接、靥接和皮接等。靥接今称片芽接,皮接俗称抱娘接,搭接现在一般称为合接,劈接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嵌接。《农政全书》强调嫁接时要“皮肉相向”“皮对皮”“骨对骨”,更紧要处在“缝对缝”。皮指表皮及韧皮部,肉和骨指的是木质部,而“缝”,指的是产生愈伤组织的形成层。

古书中的这些记述,表明古人已基本上明白嫁接的奥秘,掌握了嫁接的成败关键。古代桑园施肥除施用人粪尿、饼肥、厩肥等之外,在蚕桑的主产区太湖地区用得最多的是塘河泥。据《沈氏农书》所说,施用过塘河泥的桑地,具有“土坚而又松,雨过便干”的特点,非常适合桑园的要求,因为“桑性喜燥,易于茂旺”;相反“不罱泥之地,经雨则土烂如腐,嫩根不行,老根必露,纵有肥壅,亦不全盛”。塘河泥主要用作冬肥,而人粪尿则主要用作春肥和夏肥。夏肥又称为“谢桑”,在剪桑完毕后立即下肥,《沈氏农书》说:“谢桑尤是要紧功夫,切不可因循。”为了防止杂草和桑树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同时把杂草翻入土中,使杂草转而成为桑树的养分,桑园还要中耕除草。从明清嘉湖地区的情况来看,桑园中耕除草还有一层作用,即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沈氏农书》中还说:桑园一年要垦两次,一次在夏伐后,称“垦蚕罢地”;另一次在冬至前,即所谓“垦过冬”。在两者之中,垦过冬最重要,因为“垦地须在冬至之前,取其冬日严寒、风日冻晒”。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桑树种类最多的国家,收集保存的桑树种质分属15个桑种3个变种。其中,栽培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桑种有长穗桑、长果桑、黑桑、华桑、细齿桑、蒙桑、山桑、川桑、唐鬼桑、滇桑、鸡桑;变种有鬼桑(蒙桑的变种)、大叶桑(白桑的变种)、垂枝桑(白桑的变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