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命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转换机制

生命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转换机制

时间:2024-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二甲双胍抗衰老的临床试验也开始了。这是单个药物干预延长人体寿命的第一个临床试验。更为复杂的是肠道菌群调控寄宿生命体健康的研究。肠道菌群的健康与否系统性地影响宿主的整体健康状态。急性的疾病,以急性调控机制控制致病源,恢复体质;远期的调理,注重慢性调控机制,养身健体延年益寿。而对于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严重病症,减缓疾病进程也是调控生命体状态的途径。

夏伟梁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教授

1 概要描述

未来生命与医学以及交叉学科的发展,可以使人类更清楚生命体在正常(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调控关键信号机制,可以通过激活(唤醒)内源性的调控机制或外加干预,有效地从疾病状态转变到健康的状态。从小疾病到重大疾病,逐步实现突破。

1.1 生命体健康与疾病状态

生命体其内在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构成了复杂的具有调控能力的体系,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正常情况下,生命体以健康、稳定的状态存在(见图1,健康“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对外界刺激产生协调,自动地恢复到“稳态”。然而随着衰老及致病累积效应的出现,生命体发生内在机制失调(如基因突变),或者接受外来刺激超过其“自愈”范围,生命体越过了保持健康的防卫机制(见图1,“峰”),不可避免地进入到非健康的状态(见图1,其余“谷”):从健康态,到亚健康态,再到小病、大病及不治之症,最终到生命体的消亡。这个进程,受衰老制约不可抗拒,但其进度往往也受内因(个体基因差异)和外因(环境、压力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从古到今,保持和恢复健康以及延缓衰老是普遍存在的需求;健康地衰老更是当下老龄化社会的呼声。

图1 生命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演化

1.2 生命体状态改变的调控机制

对症下药,这是传统意义上从疾病状态重新转化为健康状态的常用手段。通过抑制或消除致病源,恢复和提升生命体机能,让“生命体天平”回归到健康态(见图2)。治病、强体、延寿,如何找到更为有效的方法?改变生命体健康与非健康状态的调控机制是什么?抗衰老等最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

图2 生命体健康与疾病状态天平

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的研究告诉我们,单个细胞的分化潜能(干性)可以发生转化。通过外源性激活数个转录因子,细胞可以从分化的状态变成未分化的干细胞状态。转基因动物实验也发现,过表达某类基因可以延长动物的寿命(如Sirtuin家族基因)。这类基因与代谢信号通路关系密切(IGF-I/mTOR/AMPK)。一定程度上,限食可以激活这类信号通路,有效地延长低等生物乃至哺乳动物的寿命。

最近研究表明,年轻鼠与年老鼠通过连接血管形成共生(parabiosis)体系后,年老鼠可以在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多个指标显示出年轻化的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与年轻鼠血液中的细胞因子(GDF11)有关。今年二甲双胍抗衰老的临床试验也开始了。这是单个药物干预延长人体寿命的第一个临床试验。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激活AMPK等途径影响人体代谢和寿命。这似乎提供了一种重启健康状态的简单方法。更为复杂的是肠道菌群调控寄宿生命体健康的研究。肠道菌群的健康与否系统性地影响宿主的整体健康状态。总之,从单个因子调控到系统性的改变,这些研究指向了生命体状态调控的实际操作可行性。

调控生命体状态的信号通路十分复杂,目前研究提示应该存在关键性的信号分子或者核心调控节点,控制关键代谢通路。针对这些关键分子或节点,可以筛选或设计干预的药物,甚至通过药物组合(个性化的治疗模式)以达到更优效果。急性的疾病,以急性调控机制控制致病源,恢复体质;远期的调理,注重慢性调控机制,养身健体延年益寿。而对于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严重病症,减缓疾病进程也是调控生命体状态的途径。调控的关键是克服“非健康态”到“健康态”的障碍“峰”(见图1)。

2 应用意义与前景

随着技术发展,未来我们将找出调控生命体健康与非健康状态的核心节点(关键基因、蛋白或信号轴),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改变,调节这些核心节点的状态,可以有效地将生命体的状态从非健康(疾病)转归到健康。这些研究将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致谢

关于本预见的设想源自作者在Med-X研究院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的积累,受山中伸弥iPS细胞 、敖平教授的核心调控网络理论以及传统中医思想等影响。在此致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