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岱
王庆康
杨 健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研究员
王 曈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黄海洋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本科生
金克帆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本科生
1 概要描述
1.1 无线供电一体化智能车-路系统技术
车辆与道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今,仍处于车辆与道路分别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的模式。探讨交通工具与交通道路一体化无疑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崭新命题。
“无线供电一体化智能车–路系统”(Wireless Power Supply Intelligent Highway, WpsHighway)(见图1)体现了交通工具与道路的一体化,它包含智能电网技术、无线信息技术(互联网)、无线输电技术(电能发射热点技术、局域化磁耦合技术、电能无线局域化电磁驻波传输技术)、超级电容器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汽车受电方式采用“三步走”策略,即从传统有线充电,到汽车自带电池的无线充电,再到无电池无线供电。
1.2 无线供电一体化智能车-路系统的突破性或颠覆性
图1 无线供电一体化智能车-路系统示意图
(1)无线充电电动汽车。实现从固定物理地址(充电桩)的有线充电电动汽车,向区域道路内无线充电/供电电动汽车的转变。
(2)汽车移动态下的无线充电。实现从静止态无线充电向移动态下的高效大功率无线充电转变。首先,实现汽车静止状态下的高效、低辐射、合理间距的无线充电。其次,汽车行驶运动态下的无线充电,在城区、社区和典型道路上,建设无线充电热点覆盖区域(见图2),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同时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热点的充电效率,并通过相应的无线信息网络,实现车辆信息交换及充电费用缴纳。
图2 无线充电及信息热点覆盖过程示意图
(a)初设无线充电热点
(b)增加无线充电热点
(c)无线充电完全覆盖
(3)无线供电无电池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区域在主要城区、社区全覆盖,建成“无线供电一体化智能车–路系统”,该系统持续性提供无线能源,可实现无线供电无电池电动汽车,替代基于电池的电动汽车,避免电池引起的环境污染;也克服了现有电动汽车电量有限且充电慢的缺点。
2 应用意义与前景
(1)车辆从“一体化智能车–路系统”获得电能作为动力来源,无须携带能源(电能、燃油),使用过程中零排放、无环境污染,符合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国家战略,也避免了因电池生产、使用和报废的污染产生和汽车电池安全性问题,适用于具有较固定运行路线的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交通。
(2)“碎片时间”利用(见图3),提高时间效率。在人们不使用或暂时不使用汽车的零星时间段,如停车场停车、交通十字路口临时停车等时段进行无线充电/供电。基于无线信息网络,进行“碎片化”的信息记录,为费用缴纳提供保障。
图3 利用“碎片时间”充电的示意图
(a)停车场无线充电
(b)交通路口快速无线充电
(3)“无线供电一体化智能车–路系统(WpsHighway)”使得交通工具与能源一体化。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规模效应可实现共享经济的模式。人们不再拥有车辆,而是通过租赁的方式拥有车辆的使用权。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让陌生人之间进行车辆交接。从而大大提高车辆的使用率、减少了对停车场的需求,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