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八课·空袭心理防护

·第八课·空袭心理防护

时间:2024-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索沃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第一次大规模利用因特网长篇累牍报道所谓战争真相,为战争机器鸣锣开道。每个城市居民必须具有长期准备的防空心理。当空袭来临时,就能做到心理情绪稳定,行为动作准确,并采用各种学到的知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空袭结束后,应迅速组织消除空袭后果,尽快恢复城市公共设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解除民众的心理顾虑。

防空袭作战的重心和基础不仅表现为物质形式,同时也体现为信念、意志、意识、精神等无形的心理表现形式。心理和精神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凝聚力和震撼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将直接影响防空袭作战进程与结局。因此,以积极防御思想为出发点,针对敌人高技术空袭中公众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症状,开展有效的心理防护宣传教育,克服消极思维方式并减少障碍性心理反应,面对残酷的空袭和复杂多变的信息流保持稳定的应急心理状态,全面提高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起坚定的精神信念并筑起牢固的心理防线,对赢得未来防空袭作战的胜利至关重要。

一、民众面对空袭的一般心理

民众从长期和平环境中瞬间进入战争状态,面临生与死的威胁,势必造成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重,面对敌方的宣传、恐吓、威胁、欺骗、诱惑、诡诈等心理战的“硬”“软”威慑下极易发生不良心理症状。这些不良心理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敌方炫耀武力和军事胁迫易产生恐慌、忧郁等心理

临战时敌方大规模集结军队、频繁的军事演习和军事讹诈,实施心理胁迫战术使民众产生恐慌、悲观、担忧的心理。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反伊联盟,进驻海湾地区的兵力达71万,坦克4000余辆,舰船300余艘,作战飞机2000余架,并形成对伊的包围之势,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引发伊军军队及民众的悲观、动摇的心理。再则,敌方研制或使用新式武器装备,夸大杀伤机理的威力和渲染恐怖,使民众产生恐慌、忧郁心理。

2. 地方舆论欺诈和反面宣传易产生忧虑、厌战心理

战争危机或交战初期敌方实施战略信息战,利用大众传媒互联网及其他宣传舆论工具攻击民众的认识和思想体系,诋毁国家形象及利益,蛊惑民心,欺诈心理,用情感刺激和心理软化企图瓦解士气,使民众产生忧虑、厌战心理。

3. 大规模空袭产生震颤、悲伤心理

未来空袭中地方大量投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高强度、高频度、高精度的空袭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和毁坏力。民众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亲人的伤亡造成极大的内心痛苦和心理创伤,引发恐慌、愤怒、恐惧、悲伤、绝望的心理。

4. 敌方对重要目标空袭易产生惊恐、震慑心理

随着空袭规模的扩大,除军事目标外,大量重要经济目标遭到空袭,造成民众无法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易产生惊骇、恐慌、痛苦、浮躁心理,甚至削弱民众抵御空袭意志并诱发心理转向。

5. 网络攻击和电磁轰炸引发抑郁心理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延伸,争夺各类信息传播权的斗争将愈演愈烈。敌方的欺骗、蛊惑、威慑宣传和对计算机及网络的攻击破坏,形成一种“软打击”模式,造成民众的紧张和恐惧心理。科索沃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第一次大规模利用因特网长篇累牍报道所谓战争真相,为战争机器鸣锣开道。同时敌方可能使用电磁脉冲炸弹,导致信息网络中断,使民众无法获取外界信息,易引发民众信息动摇、精神紊乱等障碍性心理。

6. 敌方摧毁生活供应设施引发焦虑、惊骇心理

空袭作战中城市生活保障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紊乱,因停水、停电、断气和生活必需品的匮乏,民众生活陷入困境造成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惊骇、恐慌、痛苦、浮躁心理,甚至削弱民众抵御空袭的意志并诱发心理转向,还可能影响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的发展趋向。

7. 空袭后灾害引发创伤性心理

空袭结束后,面对城市的残墙瓦砾、亲人的伤亡,民众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空袭中敌方大量使用、遗留致命的放射性污染源,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清除,民众难免产生害怕、惊恐、忧虑心理。战时胆战心惊,战后心有余悸,其战后的紧张综合征、抑郁症及战争紧张压力造成其他症状显现出来,一部分人甚至可能有暴力倾向和抑郁倾向心理。

二、空袭心理防护措施

1. 平时心理防护措施

(1)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做到临危不乱

每个城市居民必须具有长期准备的防空心理。现代战争突发性强,没有平时的心理准备,一旦战争爆发,就会措手不及。我们平时要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才能临战不惧,临危不乱。

(2)加强人防知识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平时多学习人防知识技能,积极参加防护技能训练,为正确有效应对空袭打好基础。当空袭来临时,就能做到心理情绪稳定,行为动作准确,并采用各种学到的知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3)构建平战统一的社会救援、社会心理互助运行机制

针对城镇人口密度高、对生活生命线如水、电、煤气依赖程度高等特点,平时建立严密的疏散、隐蔽、救护机制,并实施强化分级训练和演习。建立社会宣传鼓动网络,形成社会公众媒体与单位、学校、街道、社区宣传教育并存的社会宣传互动网络,保证战时自动启动预定程序和机制,避免措手不及而产生孤立无援、慌乱无序的局面。

(4)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群防合力

人民防空不管是疏散、救护还是消除空袭后果,都需要每一个市民的协调行动。因此,每个人都要保持冷静与和谐的心态,建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感,增强纪律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避免不顾他人的人为混乱和盲目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达到最佳防空效果。

2. 战时心理防护措施

(1)临战时期

战争来临之际,会给长期生活在和平舒适环境下的民众产生恐惧、焦虑和不知所措的紧张情绪。针对民众心理变化,动员公众媒介及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全民性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揭露敌人侵略阴谋和强权政治、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热情,同仇敌忾,树立必胜信念和抵御侵略的英雄气概,克服动摇、恐惧等悲观心理,增强战争心理承受能力。关注和严加防范敌方的反心战动态,及时揭穿反心战伎俩,禁止敌方心战媒介传播,截断有害信息载体和信息流,使民众保持健康、向上、正常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风貌,将民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统一在国家战争意志下,充分做好心理准备。

(2)空袭时期

敌方大规模空袭制造恐怖气氛,除了军事目标外,必然轰炸城市能源交通通信广播电视、防空工程、生命线等民用目标,造成城市公共设施毁坏,社会秩序骤变,大量的人员伤亡,战争的残酷性给民众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心理防线面临严峻的考验。此时,应广泛深入宣传,动员民众积极投入防空袭的人民战争,大力宣传战斗英雄和鼓舞人心的战斗胜利,揭露敌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侵略行径。使对亲人伤亡的悲痛和对敌的愤慨,转化为反侵略、抗击敌人的战斗热情,筑起反心战的坚固防线,树立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和必胜信念。

(3)重建时期

空袭结束后,应迅速组织消除空袭后果,尽快恢复城市公共设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解除民众的心理顾虑。在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听信敌人的谣言,做到对敌方的电台、电视、宣传品等不听、不看、不信、不传。尽快恢复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避免造成民众生理机能紊乱、精神恐慌,形成战争综合征。当自己无法摆脱和控制精神痛苦状态时,应接受心理治疗。

三、空袭心理防护训练

高技术条件下的防空袭作战,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影响力大。高技术兵器毁伤程度高,破坏力大、震撼力强,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和恐惧等心理问题。对此,要加强宣传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1)肌肉松弛法

采用坐或躺的体位,两肩自然下垂,然后双手握拳,脚趾屈曲如抓物状,手与脚慢慢同时收紧,四肢肌肉也同步收缩,腹肌内收,肛肌上提,直到全身肌肉不能再紧为止。然后屏住呼吸约一分钟,片刻会感到肌肉紧张。然后慢慢松拳、伸趾、四肢及腹肌、肛肌放松,轻缓地深呼一口气,约3分钟,再按上法反复紧松,直至肌肉有酸胀或暖软之感,情绪稳定即止。

(2)倒退步行法

在道路平坦、空气新鲜、行人不多的空旷平地倒退步行,双目向前视,两手自然摆动,每走一步数一下,从一默念数到一百为止。可重复此方法。

(3)系统脱敏法

闭眼想象你面临过的灾难场面,说出你的感受;抹掉你头脑中的想象,保持大脑空白;再次想象你面临过的灾难场面……如此重复后,当事人想象中的救灾场面的紧张恐惧感会逐渐减轻。最终将新建立的反映迁移到现实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脱敏过程需8~10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