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痴情于哥白尼

痴情于哥白尼

时间:2023-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并赢得了校方的一致好评。开普勒十分尊敬这位资历颇深的麦斯特林教授,但对于他所介绍的哥白尼体系并没有过多留意,在开普勒看来,那只是一种假想,缺乏科学的事实依据。这件事激发了开普勒的研究兴趣,他开始超越神学理想,把视野转向了神秘莫测的宇宙,并且将哥白尼的理论加以认真推敲。开普勒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哥白尼学说的欣赏,他的积极探索精神促使他考虑行星体系的3个问题:行星的数目、轨道的大小以及引起行星运动的原因。

痴情于哥白尼

开普勒在蒂宾根大学学习期间,对神学的研究兴趣一直不减。并赢得了校方的一致好评。评议委员会说他“具有如此非凡的头脑,可期望做出不同凡响的事业。”

开普勒果然做出了“不同凡响”的事业,但却不见得是这所神学院所期望的。

不过,要追溯开普勒研究天文学的启蒙者,还要追溯到这所神学院的M.麦斯特林教授。

麦斯特林教授精通N.哥白尼的天文理论,是哥白尼学说的一个小心、谨慎的信奉者。他把哥白尼的体系作为一种数学假说向学生介绍,是麦斯特林第一个在年轻的开普勒心田里播下新天文学理论的种子。

开普勒十分尊敬这位资历颇深的麦斯特林教授,但对于他所介绍的哥白尼体系并没有过多留意,在开普勒看来,那只是一种假想,缺乏科学的事实依据。况且,他的志向在神学,而非天文学。

在他学业的最后一年里,一件偶然的事改变了开普勒的人生选择。

在格拉茨马丁·路德教的一所学校里,一名数学老师突然去世了,当地政府要求蒂宾根大学派一名教师前往就任。麦斯特林教授认为开普勒最有资格胜任这一职务,力荐开普勒前往。

年轻的开普勒心里十分矛盾,如果前去就职,神学家的梦想就会被击破,这是只差一年就唾手可得的荣誉啊。如果不去,又恐辜负了教授的一片好心,思来想去,他还是选择了前者。

然而,正是这一偶然的机会,使开普勒走上了一条天文学家的辉煌之路。

1594年4月11日,开普勒并不情愿地来到格拉茨就职。

在这个新教教会的学校里,听他讲数学的学生并不多,尽管开普勒从备课到讲课都是无可挑剔地认真,但是,到了第二年,几乎没有学生听他讲课了。

西方学校提倡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好在开普勒的博学多才,使他仍然受到校方的器重。学校当局又安排他讲维吉尔(公元前70年至公元19年,古罗马诗人)修辞学、伦理学和历史。他样样都干得十分出色。

在格拉茨,开普勒做了一件比他的教学工作更有影响的事,就是受政府之托,编制年历和预言书。

这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作,开普勒查阅了大量天文学资料和星占术方面的资料,他预言了1595年的大寒、农民起义、土耳其人入侵等。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预言居然全部被证实了。因此,开普勒被戴上了星占学家的桂冠。

这件事激发了开普勒的研究兴趣,他开始超越神学理想,把视野转向了神秘莫测的宇宙,并且将哥白尼的理论加以认真推敲。

他在比较了亚里士多德的水晶球说,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之后,认为哥白尼的学说有许多合理的内涵,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通过对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深入研究,开普勒的心智大开,他被日心体系在数学上的简单和谐所倾倒,他从灵魂深处深信它是真实可靠的,他以无比虔诚的心情去欣赏它的美。

开普勒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哥白尼学说的欣赏,他的积极探索精神促使他考虑行星体系的3个问题:行星的数目、轨道的大小以及引起行星运动的原因。

开普勒对事物善于抽象思维,这正是他与第谷偏重观测实践的不同之处。

经过潜心研究,1596年底,开普勒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神秘的宇宙》。

这部书的初稿完成以后,出版时遇到了许多困难。由于开普勒初出茅庐,在学术界默默无闻,出版商们怕亏本,不敢接受他的书稿。最后,还是在他的老师麦斯特林的直接关注和帮助下,此书才得以出版,并载入了法兰克福书目中。

《神秘的宇宙》是开普勒抽象思维能力的最好体现。

在这本书中,开普勒用一套内切球和正多面体勾画了一个宇宙模型:

以地球轨道作为标准,假设它在一个球面上,作这个球的外切正十二面体,这个十二面体的外接球便是火星轨道所在的球面。

作火星轨道所在球面的外切正四面体,这个正四面体的外接球是木星轨道所在的球面。

再作这个球面的一个外切正六面体,这个六面体的外接球是土星轨道所在的球面。

再在地球轨道所在的球面内作一个内接的正二十面体,金星的轨道便在这个二十面体的内切球上。

再在金星轨道所在的球面上作一个内接的正八面体,水星轨道便在这个八面体的内接球上。

这种正多面体和球体一个套一个,勾勒出了一个极其神秘的宇宙模型,因为正多面体只能作5个(正四面、正六面、正八面、正十二面、正二十面),所以,开普勒认为行星的数目只有6个(当时已发现的大行星正好是6个)。

在这个模型里,只要对水星的轨道半径作一修正,那么开普勒的这套宇宙模型所确定的半径与哥白尼的数值很符合,误差仅有5%。

开普勒为他所发现的这一宇宙模型感到无比兴奋和喜悦,他说:

“这次偶然的发现成为我工作的成功点,我欣喜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不再后悔我浪费的时间了,我每日每夜潜心搞计算,看我是与哥白尼的理论相一致,还是我的喜悦要落空。”

现在看来,开普勒的这套宇宙模型有点荒唐可笑,但是《神秘的宇宙》毕竟勇敢地冲破了传统观点的束缚,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观点,为科学的宇宙观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开普勒在这部论著中还提出了对行星和运动机制的探讨,这是在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学说之前非常有开拓性的思想。因为在这以前,几乎没有人考虑过行星运动的物理机制问题。

但是,开普勒宇宙模型还没有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许多世纪以来,在天文学理论上,一直将宇宙看成是和谐、壮丽和完美无缺的,而球形则是万物中最美的形状。这种观念发端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是按照人间的关系臆想出来的。

一直到开普勒之前,天文学家都是按照这种传统观念去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就是认为行星的运转轨道都是圆形的。

这种理论的认识基础是拟人说和先验论,用主观构想出来的几何图形强制性地套用在天体运动规律上。

虽说开普勒对他的宇宙模型无比欣赏,但是当他发现这一模型与实际观测事实不相符合时,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前者。

天文学的理论在他的手中不断地向真理靠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