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运行论》
“我们是从地球往上观看,天界的芭蕾舞剧在我们眼前重复演出……”
——《天体运行论》第一卷
哥白尼用毕生的心血浇灌出了一朵奇异的花,这就是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他生前没能看到他的思想所引发的对于科学和文明的震动,也没能享受到他应得到的光荣,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把思想都留在了他的著作中。
天界的芭蕾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的第一卷中,用了一个比喻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宇宙景象——天界的芭蕾舞剧,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只有对探索宇宙充满热爱而且富有智慧的人才会想到这个比喻,哥白尼恰好是同时具备这两个要素的人。
在第一卷的引言中,哥白尼描述了他的热情:“我认为必须用最强烈的感情和极度的热忱来促进对最美好的、最值得了解的事物的研究。”这种事物在他看来就是“探索宇宙的神奇运转、星体的运动、大小、距离和出没以及天界中其他现象成因的学科”——天文学。在谈到天文学研究的目的,他说:“一切高尚学术的目的都是诱导人们的心灵戒除邪恶,并把它引向更美好的事物。天文学能够更充分的完成这一使命。”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哥白尼在研究天文时感到有多么美丽,为此,他将一生献给了天文学。
哥白尼在第一卷中,论述了他所看到的天界的芭蕾。
宇宙和地球的形状
论述是从宇宙的形状开始的。哥白尼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这似乎不需要什么证明,“因为在一切形状中球是最完美的”,它既不能增、又不能减,是一切形状中最大的,最宜于包容一切事物的形状。宇宙中物体,大到太阳、月球,小到水滴,都呈现出这种形状。
大地的形状也是球形的。哥白尼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对从任何地方向北行走的旅行者来说,周日旋转的天极(北天极)在渐渐升高,而南天极以同样的数量降低。在北方天空有些星星永不下落,而南方天空的有些星星永不升起。如果向南旅行,则会看到相反的情形。
另外,东边的居民看不见西边地区傍晚发生的日食月食,而西边居民则看不到东边地区早晨的日食月食。这些现象只能用大地是球形来解释。
大海的形状也是如此。航海家们早就发现,在从甲板上还不见陆地的时候,在船的桅杆顶端却能看见它。当船远离海岸的时候,岸上的人会看到渐渐消失的首先是船体,最后才是桅杆。
因此,由陆地和水体组成的大地是球形的。
天比地大
当我们站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或者航行在辽阔无垠的大海上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大地的广阔,你的视线的极限处,仍然是大地。如果你不知道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星球,你会承认它比天空小吗?
我们的祖先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犹豫。经历了许多代早期天文学家们的努力之后,人们终于得出地球比天空小的结论,但对于地与天的大小比例还没有正确认识。
古代天文学家意识到恒星离地球非常遥远,所以不管他们的宇宙体系如何,都把恒星天球作为边界天球或者靠近边界的天球。如果宇宙非常大,那么日地距离、月地距离与恒星到地球距离之比就会是微乎其微;反之,如果宇宙很有限,这种距离之比就是比较显著的了。
哥白尼对地球与宇宙的大小有正确的认识。他在著作中论述这个问题的标题就是“天比地大,无可比拟”。他用了下面两个事实来说明。
根据长期观察,人们发现地平圈把天球正好分成相等的两半。地球是有一定大小的,在不同的地平圈上观察宇宙总能够看到等分的天球,这只能说明地球与天穹相比十分微小。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哥白尼的解释。有一个篮球大的透明球体,它的球心处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球体,这两个球同心。在小球表面任何一点(相当于观察者)作一个和大球相交的平面(相当于地平圈),它所分割的大球两部分是不相等的。如果我们把大球的直径扩大到100米,把小球缩小到黄豆粒大小,这时所分割出的两部分大球几乎相等,因为小球和大球相差太大,它表面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近似看成是大球的球心;继续扩大两个球的差距,那么分割出的两部分大球可以完全看做是相等的。地球同宇宙的大小关系与此类似。
哥白尼的第二种方法是,从地球表面向天空中一点(比如说一颗恒星)引一条直线,再从地心向同一点引一条直线,这两条线自然不重合。如果这些线与地球相比其长无限,它们可看作平行线。如果这一点距地球极其遥远的话,这两条线看起来就会重合在一起。天文学家对恒星的观测证明了这一点。
哥白尼在创立日心学说后曾预言,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应该能够观察到恒星视位置的改变(恒星视差),可他始终没能观察到这种现象。虽然这与观察手段和仪器有关,但最主要是因为地球到恒星距离相当遥远,日地距离与它相比微乎其微,所以难于观察到恒星视差。这反过来又证明了一点,正如哥白尼所说,“天穹比地球大得无与伦比,可以说是无限大”,“地球与天穹相比,不过是微小的一点,如有限之比于无限。”这种看法是意味深长的,虽然他没有说宇宙是无限的,但含糊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天体的运动方式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过,古代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们都相信,天体是在固定的圆形天球上运动,因此天体的运动是匀速的圆周运动。哥白尼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只有圆周运动才适合球体。
天体的运动以星体的周日旋转最为显著,因此给人以整个宇宙绕地球旋转的假象。但日、月及五大行星的运行则不那么规则,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时快时慢,而五大行星的运行还有逆行和留,它们的轨迹中有明显的近地点和远地点。
前人用复合的圆周运动来解释,但仍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哥白尼推测,这些星体的运动本来是均匀的,只是我们看起来不均匀。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地球并不位于它们所绕之旋转的圆周的中心”,从地球上观察行星的运转,我们的眼睛与它们轨道的每一部分并不保持固定的距离,因此会感觉到行星运行的不均匀。哥白尼这时写道:“我认为首先必须仔细考察地球在天空中的地位,否则在希望研究最崇高的天体的时候,我们对最靠近自己的事物仍然茫然无知,并且由于同样的错误,把本来属于地球的事情归之于天体。”
就这样,哥白尼巧妙地把焦点转到了最关键的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的位置
在哥白尼之前,地球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从老百姓到学术权威及教会。与此相反的观点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甚至是可笑的。
哥白尼认为并非如此。他认为我们所观测到的位置变动,可能是由被测物体或观测者的运动引起的,也能够由这两者的不一致运动所造成。
哥白尼在这里提出了相对运动的问题。“我们是从地球往上观看,天界的芭蕾舞剧在我们眼前重复演出。”
因此,如果地球有任何一种运动,在我们看来地球外面的一切物体都会有相同的,但是方向相反的运动。天体的周日旋转似乎是整个宇宙环绕地球的转动,如果把它看成地球的周日转动而天穹没有参与这一运动,这同样符合日月星辰的实际情况。
如果你乘过船的话,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船向前行驶的时候,陆地和城市好像在后退,这实际上是船运动的结果,但在船上的人看来,船上的一切东西都是静止不动的。哥白尼引用了一句诗描述这种景象:
“我们离开港口向前远航,陆地和城市悄悄退向后方。”
同样,地球的运动无疑会产生整个宇宙在旋转的印象。为什么人们不承认地球具有运动的特性,却宁愿把这种运动赋予整个宇宙呢?托勒密曾说,如果地球每二十四小时自转一周,那么这种高速运转会使得地球分崩离析,一切生物和活动的重物都不会安然无恙地留存下来。对此,哥白尼反问道,如果是宇宙在旋转的话,托勒密为什么不替运动比地球快得多并比地球大得多的宇宙担心呢?
托勒密曾用土壤、空气和云的静止,以及上抛物体垂直落向地面来证明地球的静止。我们现在很容易就能用初等物理中的惯性原理来解释,但在哥白尼时代,人们还没有发现这个原理。哥白尼直观地猜测到土和水以及靠近地面的空气跟着地球一起在运动,这是因为空气与土或水,也遵循和地球一样的自然法则,从旋转的地球获得了运动。而升降物体在宇宙体系中运动都具有两重性,每一种运动都是直线运动与圆周运动的结合。我们应该承认,哥白尼的这种分析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合理的。
哥白尼总结说,地球在运动比它静止不动的可能性更大,周日旋转对地球更为适宜。
既然否认地球运动是没有道理的,哥白尼进一步提出,是否地球同时有几种运动,于是可以把地球看成一颗行星?因为从人们看到行星的非均匀运动以及它们离地球距离的远近,都不能用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圆周运动来解释,这表明地球并不是一切运转的中心。
如果认为地球也按别的方式运动,如绕着某个中心旋转,它的这种运动必然会在它外面的天体上反映出来。比如观察到的太阳的周年运动,如果把它看成是地球运动,而太阳静止不动,那么天上的恒星和星座都会以相同方式在早晨和晚上呈现出东升西落;行星的留、逆行和重新顺行都可以看作不是行星的运动,而是通过行星反而表现出来的地球运动。
就这样,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静止中心的神圣位置上拉了下来,只给了它一个普通行星的位置。从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中,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天球的顺序
哥白尼在坚信地球运动的基础上,给出了他的宇宙体系。
这个宇宙体系现在看来太平常了,我们在学习宇宙的基本知识时不就是这样讲的吗?我们还能够轻易地挑出许多毛病呢。但在当时,这是一幅全新的宇宙图景,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给出如此清晰、如此大胆地提出宇宙观念,这与影响人们一千多年的托勒密宇宙体系是如此大相径庭,这引起了学者们的纷纷议论。就像科幻电影中描写的一样,我们都相信恐龙已经在数千万年前灭绝,但有一天突然从一个秘密实验室里跑出一只庞大的恐龙,在城市里横行霸道,整个世界都为之注目。
在哥白尼的宇宙体系中,恒星天球处在最高的位置,所有恒星都处在一个天球上。这一点哥白尼继承了古代的观点。
但有所不同的是,哥白尼对宇宙大小的认识较为正确,他的恒星天球处在非常遥远的位置,离最远的行星天球都有着遥远的距离。恒星天球静止不动,是宇宙的场所,其他一切星体的位置和运动都以它为基准。
恒星天球之内是第一颗行星——土星的天球,土星每30年完成一次绕日公转。
在土星之内是木星,它每12年公转一次。
然后是火星,它每2年公转一次。
在行星中排第四位的是地球连同月球的天球,它们每年公转一次。
在古代,人们认识到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但以托勒密体系为代表的看法是,月亮是和太阳、行星同样地位的星体,与它们一样绕静止的地球旋转。哥白尼认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在月亮天球上绕地球旋转。“无论如何不能把月亮同地球分开;因为无可争辩地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为了解释这一带着卫星的特殊天球,哥白尼为它找到了合适的住处:在火星天球和金星天球之间,容纳了地球及月球和月亮天球所包含的东西。这对月球来说“是一个完全合适的和充分的空间”。
在地球和月球天球以内是两颗内地行星——金星和水星的天球。哥白尼第一次正确给出了这两颗内地行星的正确位置,而在他之前,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
紧靠地球之内的是金星天球,它以9个月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天球,它以80天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太阳位于哥白尼体系的中心位置,它是静止不动的。哥白尼似乎很高兴把太阳放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在这个美丽的殿堂里,它能同时照耀一切。难道还有谁能把这盏明灯放在另一个、更好的位置上吗?”“太阳似乎是坐在王位之上管辖着它的行星家族。”
哥白尼对自己的宇宙体系充满自信,他自我评价说:“我们从这种排列中发现宇宙具有令人惊异的对称性,以及天球的运动和大小的已经确定的和谐联系,而这是用其他方法办不到的。”
地球的三重运动
哥白尼把地球从静居宇宙中心的位置上拉了下来,给了它一个平常的地位——行星,那么我们就得学会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宇宙、解释宇宙。
统治了一千多年的托勒密学说的基础不存在了,哥白尼必须给出新的解释来填补这个“真空”。
哥白尼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它是在怎样运动呢?
因为我们在后面不得不提到某些概念,所以还是让我们从最简单的几个概念说起吧。
天球、黄道与赤道
人们是从地球上来观察宇宙的,所以很容易以为自己处在宇宙的中心。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看成是观察宇宙的中心(同样,如果火星上有生物,他们也可以把火星当成是观察宇宙的中心。这与哪一种宇宙观没有关系),这样,我们就好像处在一个假想的球的球心。我们观察到的所有天体,都可以看成是它们在这个巨大的球上的投影。遥远的恒星在球上的位置是不变的(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恒星的位置也是变化的),因此它们的位置可以当做其他星体位置改变的参照。
月亮和行星的运动好像是在恒星间的运动,太阳的运动(它的视运动)也给人同样的感觉。把这些星体的不同位置记录下来,就可以得到它们在这个假想的球上的轨迹。
这个假想的球叫做天球。
所有的天体在天球上都有自己的轨迹,只有一个例外。想想看,是哪一个?对了,它是地球。但是,如果地球上有一些假想的线,比如经线、纬线、地轴,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无限延长,在天球球面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当然,这些位置仍然是用恒星来确定的。
太阳给人的感觉是在运动,它在恒星间位置的改变一年完成一个圆周。这个圆周被古人称为黄道。
托勒密体系认为黄道是太阳绕地旋转的轨道,而哥白尼体系则认为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但作为一种坐标,它是一样的。
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叫赤道,把赤道无限延伸到天球上,我们就可以得到天赤道,有时把天赤道简称为赤道。
同理,把地球的自转轴延伸,和天球相交于两点,与北极对应的是北天极,与南极对应的是南天极、我们所熟知的北极星,就在离北天极非常近的地方。
这些概念构成了我们观察宇宙的基本坐标。
第一重运动
哥白尼的第一重运动很好理解,就是引起昼夜变化的自转。它使地球自西向东绕轴转动,但是看起来好像是宇宙在沿相反的方向运动。古希腊人描述过这一点。
第二重运动
第二重运动哥白尼称之为地心的周年运动。
对于这种运动,哥白尼正确地解释为是地心在黄道上的运行,其运动方向也是由西向东。由于这种运动,太阳似乎在黄道上作相似的运动,只不过方向和位置与地球相反罢了。
地心围绕太阳周年运转,而地球本身又在自转,那它是以什么姿势来完成这两种运动的呢?
哥白尼认为,黄道面、赤道以及地轴都有可以变化的倾角。如果地球只以一个固定的倾角绕日公转,并且只受地心运动的影响,那就不会有昼夜长度不等了,某些地方总是有最长或最短的白昼,或者昼夜一样长;在季节上也不会有变化了,或者永远是夏天或冬天,或者随时都是一种固定的季节。
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一定有些糊涂了,地球的真实运动不正是以一个固定的倾角绕日转动的吗?为什么哥白尼让这些角度可以变化呢?
我们必须牢记一点,哥白尼始终认为,所有天体是嵌在它所在的固定天球中随着天球一起运动的。地球在这种运转中,势必会以一个固定的角度始终面对或背离着太阳,这样就不会有季节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
我们可以假想用铁丝编一个结实的大球,它可以绕着固定的轴转动,那么就会有一个转动的大圆。你被很结实地绑在转动的大圆上,头部倾斜向着大圆的圆心,那儿亮着一盏功率很大的灯。在转动大球的时候,你的头部始终向着灯,于是你会感到头部慢慢被那盏灯烤得热起来。
哥白尼的地球就是这样绑在天球上,不同的是地球还在绕轴自转。
因此,他提出了第三重运动。
第三重运动
第三重运动在我们看来纯属多余,而哥白尼却认为至关重要,这就是他所谓的倾角的运动。
地球在自由的空间轨道上绕日公转,同时它的自转轴始终指着固定的天极不变。因此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形成一个固定的角度,这样就使得北半球和南半球交替地朝向和背离太阳。
而哥白尼既然相信地球是嵌在固定的天球中的,他就要找到一种方法,使得地球在随固定的天球公转时自转轴保持不变,这就需要使倾角在公转时有一种运动。哥白尼想象的这种运动的周期同公转周期一样,也是一年,这样就同观察事实相符了。
哥白尼第一个成功地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结合起来,解释了昼夜长短和季节的变化,但如同他没有抛弃掉圆周运动一样,他没能抛弃固定天球的概念,这使得他用智慧虚设了一种不必要的运动,尽管他的解释是相当精彩的。
岁差
现在我们知道了黄道和赤道,这两个圆在天球上斜交,两个交点分别叫做春分点和秋分点。由于黄道面和赤道面都是基本固定的,所以它们斜交的角度也是基本固定的,大约是23°26'。春分点和秋分点的位置如何呢?它们也可以看成是基本固定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古代天文学家在确定一年的长度的时候,往往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春分点或秋分点为基准,这样测出的年叫回归年;另外一种是以恒星为基准测得的年。在古代,这两种年是不加区分的。
到公元前二世纪,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测量一年的长度时,首先发现这两种年是不一样的。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以恒星为基准测出的一年要比以二分点为基准的一年要长。喜帕恰斯认为这是因为恒星在沿黄道缓慢地移动,但这种移动是难以觉察的。事实上,是黄道和赤道的交点在缓慢地移动,这就是岁差。喜帕恰斯定出的岁差值是每年36"。
以后的不少天文学家,包括哥白尼都对岁差值进行过测量,但在哥白尼之前对岁差形成原因的解释都不正确。由于人们相信地球不动,所以有些人提出第九层、第十层天球,甚至第十一层天球来解释恒星的这种微小运动。
在天上加上这么多的圆球实在是太繁琐,哥白尼对这种做法颇不以为然,这完全不同于他认为宇宙是简洁的看法。为什么不考虑是地球在运动呢?由于哥白尼把地球当做一个普通的行星,又对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态进行了正确描述,他确信岁差的产生来自于地球的某种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地球自转轴不易察觉的运动,正是它产生了黄、赤交点的移动。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月球
《天体运行论》的第四卷专门讨论月球的运动。
哥白尼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这相对于前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进步。
哥白尼很重视对月球运动的研究,因为月亮在白昼和黑夜都可以看见,用它可以确定和验证星体的位置。还有,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宇宙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的运动与地心有最密切的关系。
哥白尼认识到了月球运动的复杂性,他发现,月球既不在黄道带上运动,也不在赤道带上运动,而是有自己的轨道——白道。另外,月球的运行速率不均匀。这后一点很重要,曾让古代天文学家们大伤脑筋。为了解释它,托勒密等人找出了本轮和均轮作武器,但哥白尼指出,如果用托勒密的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就会是:月球在本轮上的运行也是不均匀的。要让天体作不均匀的运转,这是哥白尼不能接受的,在这一点上他与托勒密没有什么不同。
哥白尼对这个问题作了精细地研究。他曾于1511年10月6日、1522年9月5日和1523年8月25日三次对所发生的月食进行了精心观测,测定了接触的时刻和方位,得到了一些重要数据。他利用了前人研究月球的一些方法,进行了仔细地计算。为了解释月球的运动他提出了“第一本轮”和“第二本轮”的概念。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解释,只要我们耐心一点,就能知道这两个本轮是什么名堂。
D是地心的位置,C为月球轨道的中心,圆周AB是月球的第一本轮,FE为月球的第二本轮,G为第二本轮的中心。一定有读者开始糊涂了,别着急,我们看看哥白尼认为月球是怎么绕着地球转的:月球在圆周FE上绕着中心G均匀转动,G再绕着中心C均匀转动,然后C再绕着地心D均匀转动。月球的绕地公转被看成是三重匀速圆周运动的复合。
哥白尼不同于前人的地方之一是他给出了这些本轮与均轮的相对数值,如果取CD=10000单位,那么第一本轮的直径为1334单位,第二本轮直径为474单位。
哥白尼给出这么复杂的月球运转方式真是令人遗憾,聪明的读者一定看出他的毛病出在哪里了。尽管他的观测比前人精确,对月球运动的不规则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但他依然没有摆脱天体圆周运动这个古老观念的束缚,于是他又捡起托勒密用过的本轮、均轮作为工具,
这使他无法理解月球运动的实质。当然,这不能怪哥白尼,人毕竟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人类认识的进步总是经历许多代之后才前进那么一小点。
行星
天空中的“流浪汉”——行星的运动似乎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如何解释它们的运动是让历代天文学家头疼、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把篇幅最大的第五卷和第六卷都用于论述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的轨道和运动规律,这一部分构成日心学说的主要内容。
哥白尼明确指出,行星的视运动是由它们与地球绕日运动共同形成的。他说“地球的均匀运动超过行星运动(土星、木星和火星属于这种情况)或被行星运动超过(金星与水星便如此)的差值”,便是视差运动的来源。
上图是对一颗地外行星视运动的解释。当地球在从A到N运行时,行星相应的真实位置是A'到N',它在恒星背景中的视位置则分别是A"到N”。从A"到E"行星的视运动是顺行,但速度在逐渐减慢,从E"到F"之间有短暂的“留”,从F"到J"是逆行,J"又是“留”,然后又是顺行。我们比较一下地球和行星的运动,很容易就能解释为什么行星看起来是这样运动。
哥白尼对于行星视运动的基本成因的解释是合理的。但具体方法则要比上图复杂得多,因为一旦涉及用圆周运动来描述本来是椭圆轨道的运动,哥白尼就不得不求助于本轮、均轮和偏心圆了。
一般说来,行星在小本轮EF上运转,而小本轮的中心A在以C为中心的均轮上运动,地球轨道在一个偏心圆上,其中心不是C而是D。这样,可以解释行星轨道的远地点以及行星视运动中的顺行、留和逆行现象。但是,由于哥白尼没有跳出天体圆周运动的框框,他的解释是有局限的。
哥白尼学说的影响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创立了一个新的宇宙体系,它完全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这一体系被人们所接受已有一千多年,并且由于和圣经中的教义相符,得到了教会的赞同。到了哥白尼时代,地心体系已经是被官方认可的宇宙体系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哥白尼的学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但这种意义在哥白尼著作出版后的最初几十年里并没有立刻表现出来。日心学说在天文学家中没有造成震动,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天文学;教会也没有因为日心学说不合教义而对它采取行动。哥白尼曾把他的著作献给教皇,教皇本人并未对此书的观点表示反对。
所有的影响都在几十年之后才表现出来。第一个与哥白尼学说有关的事件是布鲁诺事件。
布鲁诺生于1548年,他是一个主张改革的教士,又是一位哲学家。他赞同哥白尼的学说,在有些方面他比哥白尼走得更远。如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他含糊地回避了宇宙的有限和无限问题,而布鲁诺则坚定地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它包含了无数个同我们一样的世界,每个世界里都有太阳和行星。这就使地球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在宇宙中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只是对于我们人来说才显得重要。布鲁诺对哥白尼学说的细节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他有效地利用日心学说来充实他的哲学观点。
布鲁诺激烈地主张改革,并且到处传播他那大胆的哲学,因而引起了教会的不安。教会认为他的活动威胁到了教会的权力和宗教的神圣,于1592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将他逮捕,后来送到罗马,经宗教法庭审判后判处死刑,于1600年2月17日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一般观点认为布鲁诺是因为宣扬哥白尼学说而被处死的,事实上主要是因为他在宗教上的所谓“异端”行为。但教会从此以后对哥白尼学说的限制加强了,1616年,教会宣布《天体运行论》为禁书,除非按教会的要求予以修改,否则不能出版。
另一位受哥白尼学说牵连的人是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
伽利略1564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比萨。他赞同并且积极宣传哥白尼学说。他曾写过一本书《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用对话的形式宣扬了哥白尼学说,对托勒密宇宙体系的思想进行了嘲讽和否定。
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教会的恐慌。教会宣布该书为禁书,并且囚禁了伽利略。1633年,宗教法庭宣判伽利略有罪。迫于教会的压力,伽利略在法庭上认了罪,但据说他在宣判书上签字时还在喃喃自语:“地球仍然在转动。”
然而,科学的发展并不因人为的阻碍就停止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依然在进步。
在哥白尼开创的基础上,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天文学获得了很大发展。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终于有了我们今天的天文学,有了今天对宇宙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