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的晚年
宋应星在江西奉新任教谕的四年间,对本职工作干得相当出色,该县县学在州府评比中名列前茅,受到江西学政的表扬。他的教学工作经考核后列为优等,因此1638年(崇祯十一年)他五十二岁时被越级提升为福建汀州府推官,由未入流的教谕而成为正七品的府一级司法官员,专管一府的刑狱。这是他第一次外出担任有品级的公职。福建是江西东邻,中间只隔武夷山。汀州府地处闽西,属山地丘陵地区,东南与靠海的漳州府交界,东、北各为延平府及邵武府,西与江西毗连。汀州府下辖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及永定等县,府治在长汀,而长汀隔武夷山与江西瑞金相望。1633年(崇祯六年)时汀州府有3.5万户,21万人,因地处山区,除出产竹纸、茶及农产品外,经济不够发达,人民贫穷。据乾隆《汀州府志》(1752)载,1637年(崇祯十年)起,陈缺嘴聚众在沿海的漳州府南靖县起事,再向北攻入汀州府与漳州府交界处的永定。南靖距漳州约25千米,离海不到50千米,最初起事者多为渔民,攻入汀州府境内时有农民响应。漳南分巡道派官兵前往平定,将捕获者押入汀州府刑狱。作为该府推官,宋应星在审理案件时,发现参与起事的在押者,多是平民百姓,他们被催征、催债逼得走投无路,加上官府、大地主豪绅、渔霸对他们无端欺压和奴役,经年积下深仇大恨。他认为百姓是无罪的,其中绝大多数(95%—97%)是好的,遂大胆地将他们从狱中释放出去。
然而,当汀州府在押的人被释放之后,又聚众在漳州府沿海地区起事,攻打官府。由于漳州府是海防重地,与泉州府交界,这一带是对外通商的口岸,朝廷和福建地方政府对这一带很重视。福建总督、巡抚得知漳州府又出事时,便指责汀州府推官宋应星“姑息养奸”。这时他向他的上级表示,他愿只身前往出事地点处理此事。总督欲助以官兵,他不从,想争取和平解决,否则自己甘愿承担责任。上级官员采纳了他的建议,他便一个人骑着马来到漳州府,与起事者见面。他们发现前来的政府官员不带一兵,而且正是释放过他们的宋应星,便放下心。他向起事者说明,要从保护国家对外通商和海防地区安宁的大局着想,不要让经常来犯的倭寇趁机再钻空子。他对他们的疾苦表示同情,愿向当局建议减免赋役,希望他们停止起事,并事先与官府商定,对他们不再追究。宋应星态度诚恳,通过他的斡旋,起事的人纷纷散开,烧毁营寨,不动干戈而了结此事,使海防地区渐趋平静。1639年(崇祯十二年己卯)是福建省乡试之年,他以汀州府推官身份来福州作为同考官协助主考官主持这次考试,工作出色。在他主管汀州府司法工作时,为官清廉,秉公办事,纠正一些冤假错案,为百姓除害。因此史书说他在任内“有贤声,汀人肖像祀之”,可见他在这里是很得民心的。
当宋应星来福建任职时,他青年时代的朋友刘同升被贬为福建按察使司知事,因病辞职,返回故乡吉水。他们1610年在吉水握别后,相约三十年后再在这里相聚。宋应星为人讲求信义,到1640年(崇祯十三年庚辰),为践前约,他脱下官服,离汀州府返赣。虽然福建总督巡抚欣赏他有才识和胆略,愿荐举他迁升,他仍执意离闽。他在汀州府任职不过两年,下届推官由崇德人曹广接替。宋应星怕上级不允许他离任,采取不辞而别的方法,从汀州跨武夷山,经瑞金、雩都来到江西南部的赣州府。他走时两袖清风,身无细软。在赣州小歇后,再乘船沿赣水顺流北上,直抵吉水,与刘同升再聚。刘同升《锦鳞诗集》卷13《有宋长庚过访山中,兼怀李匡山诗并序》,记载了他们这次会面情况。序文中说:“长庚讲,庚戌年(1610)与鄙人订交,相约三十年后再会于吉水。他遂在庚辰年(1640)辞去汀州府推官之职,也希望再一次来这里,离闽时竟来不及向福建按察使辞行。他的品行飘然高致,令人羡之。”接下刘同升在诗中写道:
莫看枢幻遂成真,林下高风尚有人。
一自仙舟曾遇李,空令河内更思恂。
江干驻客同粗粝,山水为家约锦鳞。
三十年来酬旧约,如君差不负松筠。
诗中的大意是说,应星实践三十年前旧约重游吉水,梦幻竟成现实。如今都无官一身轻,成为在野之人。不久前,共同的朋友李匡山也来过这里,但此次没有在场,感到遗憾。只剩下二人在江边的锦鳞庵住所小住数日,共进粗茶淡饭,观赏山水,互相畅谈,看到长庚兄还是那样高风亮节,令人羡慕。他们二人怀念的朋友是李曰辅(1584—1646),字元卿,号匡山,南昌松山里人,1606年举人,屡次会试不第,1622年(天启二年)授四川成才府推官,1624年上疏反对派宦官四出搜刮,被降级调出。1628年(崇祯元年)升山西道监察御史,又因兵饷事上疏,帝怒,降三级调外用,寻辞官隐居。生平为官正直,治学皆求经世致用。宋应星与刘同升话别后返回奉新,路经南昌时看望了李匡山。刘同升此后一直居家,1645年六月南明唐王即位时,他与同志杨廷麟在赣南起兵抗清,加为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巡抚赣南,十二月以劳疾在身,呕血而死,有著作多种。
至于宋应星,自1640年辞去汀州府职务后一直在奉新与家人在一起,这时他的两个儿子宋士慧、宋士意都已长大成人,士慧娶新建邓良知幼女为妻,因而应星和他的老师成了儿女亲家。1642—1643年(崇祯十五至十六年)奉新一带爆发了由李肃十、肃七兄弟领导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声势越来越大,很快就扩及奉新、靖安及安义三县,官兵屡捕不获。奉新北乡的宋氏家族可能也是红巾军的打击对象,甚至使宋应星不能在家安身。而红巾军来势很猛,又不肯与官府妥协。宋应星于是“破产募死士”,与进瑞兵道陈起龙、南昌府推官胡时亨等用计谋和武力平定了红巾军。他虽尊重农民劳动,同情其疾苦,甚至为民请命,要求减免农民旧欠公债,使其安于生产。但当农民军在他家门口武装起事,侵犯到他所属的阶级利益和家庭利益时,他就站在农民军的对立面。
北乡经过这次动荡之后,他家已破产,这时他被荐举出任亳州知州,接替前知州何燮。亳州(今安徽)在南京凤阳府境内西北角,与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地区)交界,而凤阳府是时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东接淮安府(今苏北)。今江苏、安徽二省因有南京及凤阳,在明代构成政治特区,朝廷对这里一向重视。1642—1643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从陕西到河南,再从河南收入凤阳府,并占领亳州。守城的知州何燮于此时被农民军杀死,至1643年(崇祯十六年)上半年,亳州仍在李自成军控制之下。因此宋应星到任只能在1643年下半年农民军从这里撤出之后。知州为从五品官,一州之长,有独自处理本州政务的职权。然而得到此职已为时太晚了,距明亡只有几个月时间。他纵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扭转乾坤。由于这里发生剧烈的拉锯战,他进城后看到的是一片瓦砾。原来官员有的被杀,有的出走。居民生活还没有安定,而官署都在农民军撤退前被烧毁,连这位知州升堂的厅所都没有。而学校舍也不复存在,学生处于停学状态。
新的知州宋应星面对这一大堆乱摊子,不得不带头捐财修建官署,招集失走的官员和城内居民。又买下城南薛家阁旧宅,在那里重建书院,使学生入学。但当时财政紧张,面对重重困难,他每天都东奔西走,枕席不暇,忙于重建城池,恢复城市生活,建立各级机构,发展工商业,短期内便初见成效。亳州是三国时大医学家华佗(约53—208)的故乡,附近盛产各种药材,是个重要的药材集散地。宋应星抓住这一地方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发挥药农和药商的积极性,重开药材市场。他作的一系列工作刚刚见眉目,亳州逐步恢复正常,但周围社会大环境和全国局势却更加险恶,很快使该地四围又处于李自成军的包围圈内。当他在亳州任知州时,其兄应昇1643年由广东高凉府同知升任广州府知府,因在最南方省份,局势暂算缓和。但应星所在的地区周围经过激战,已逐步成为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他无意再在亳州任职,遂向上级提出辞呈,但未获准。1644年(崇祯十七年甲申)年初,他在奉新过春节时,局势急转直下。二月,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后,率大军入山西,三月间进军至北京。宋应星不拟再回亳州复任,遂写信给南昌的友人陈弘绪,由他托安福举人傅鼎臣(字玉生)把辞职信带到南京任詹事的姜曰广,再由姜曰广向其门生路振飞(字见白,李皓月,1590—1649)周旋。路振飞1644年任淮阳巡抚、总督漕运,主管淮安府和凤阳府,正好是宋应星的上级,遂同意辞职请求。从此以后,应星便杜绝了出任的念头。
1644年三月十九日京师陷,崇祯帝自缢,明亡。当天,李自成即帝位,此时在山海关握有重兵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与多尔衮统率的清兵于四月间包围北京,共同对付农民政权。三十日,李自成刚坐天下只两天,便领兵退至山西,前明元老迎降清兵。这时宋应星闻国难,遂疾笔草成《春秋戎狄解》,以考证《春秋左传》中少数民族入居中原的史例,表达他的抗清思想,伸张民族大义,在江南制造抗清舆论。此著今已失传,但从陈弘绪《鸿桶续集》卷二《复宋长庚刺史书》(1644)中的评论可知其梗概:
大作《春秋戎狄解》,辩证详确,足以补马融(79—166)及郑玄(127—200)注释研究之未备。……得佳解,而豁然破千古之疑,真是不朽的鸿篇。此时女真兵包围北京,我朝元老也穿上女真的服装。将来像田弘(500—567)更名为纥干弘、李弼(482—557)易姓为徒河氏这类没有民族气节的汉人,恐怕会不可胜记。孰夏孰夷,何以别其是非!宋兄此书则特别有深意,真想尽快把它悬于国门,告诫人们作内外两种防范,用不到再嘱托了。
甲申年(1644)五月一日,清兵进北京,女真统治者建立新的王朝,改元顺治。此时清统治者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得剃发,衣冠悉遵本朝(清朝)制度”,违者处以刑罚,从而发出对汉人和其他民族实行民族压迫的信号,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激起中原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辞官归里的宋应星,参加了抗清的群众运动之中。他哥哥应昇甲申闻国难,业愤成疾,1645年初愈后即辞去广州知府职,返回奉新。兄弟二人相见,喜相逢,忧国事,悲喜交加。
清兵占领北京后,明宗室外潘在南方(南京)另建政权,史称南明。1644年五月,福王即帝位,改明年为弘光元年。弘光朝廷虽有东林党人史可法、高弘图及姜曰广入阁,但阁臣中也有权奸马士英、阉党阮大铖等,他们极力排斥忠良。史可法虽为兵部尚书,但督师于扬州,身在京外。他献策设淮阳、凤寿、徐泗及滁和四个军区用重兵守之,以拱卫南京,但需有得力的部下担此重任。当时宋应星被荐举出任滁和兵巡道(正四品),掌南京附近滁州府及和州府驻军的领兵将印,荐举人是他的同年友人姜曰广,当时任南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宋应星鉴于马、阮当国,而未赴任,后改由黄得功镇滁和,驻于庐州。四镇将领多与马、阮勾结,排除异己,密谋压史可法兵权。1644年九月,姜曰广遭马、阮诬陷,辞官归里。阮大铖在得意之际,写《燕子笺》传奇以粉饰昇平,无非才子佳人之类,庸俗不堪。宋应星痛恨阉党,1645年(弘光元年)针锋相对地写了《美利笺》传奇。书名取自《易经·乾封》:“乾始能以美利益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乾”象征自然界和社会纯阳至健的事物。这句话意思是:“乾创始万物,以美善之道利益天下,却不显示其功劳,真太伟大了。”宋应星以此思路,在传奇故事中塑造有奇特经历而又无私、敢与邪恶势力斗争的英雄人物形象,同时揭露、批判一些丑类。他可能以此传奇反映弘光朝正反两派势力的斗争,特别为姜曰广被挤出朝廷和史可法受架空而鸣不平,有现实意义。这也显示了宋应星在文学创作上的才能,但此传奇没有流传下来。
1645年五月,清兵南下破扬州,史可法殉国,旋进兵南京,弘光朝亡。当时南方及江西南部尚未为清兵所及。1645—1647年在福建和广东又相继建立另两个南朝政权,分别用隆武、永历年号。一度降清的明大帅左良玉部将金声桓(1596—1649)1647年正月于南昌反正,杀清江西巡抚,奉南明阁臣姜曰广为盟主,用隆武年号出榜安民,这时以南昌府为中心的江西地区又归南明。宋应星又被授以南瑞兵巡道,领南昌府及瑞州府驻军之兵权,他仍没有出山,因为他在甲申年离开亳州后,早已“求一挂冠不得”,决心不再出仕,这不等于说他放弃反清思想。648年当金声桓南下攻赣州时,清兵乘虚破南昌,姜曰广投水自尽。宋应星、应昇弟兄虽身在奉新,但密切注意时局演变,寄希望于南明的复兴,但弘光朝、隆武朝都迅即灭亡,使他们的希望落空。1646年冬,宋应昇没有通知应星,约其同志身穿黑衣,想去城西百丈山上跳下,以身殉国,并写绝笔诗以见志,时值大雪封山,又折返回来,于是在家服毒而死。宋应星埋葬了多年与他相伴的胞兄后,在忧郁的气氛中度过了他的六十岁生日。此后他决定在家乡过隐居生活,在清初度过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必定写了一些书稿、读书札记,后来都散失。1663年友人陈弘绪主编《南昌郡乘》,邀他为宋应昇写了传记。他本人约卒于1666年(清康熙五年),享寿八十,葬于本村戴家山祖茔侧。生前嘱咐葬从简,不要立墓志铭。他的子孙们都恪守他的遗训,在清代既不科举,也不入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