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法三章”
1936年2月16日,星期天,上午8点钟,侍从室来人告诉竺可桢,陈布雷先生传信,蒋先生约竺教授,21日去住所谈谈。他联想近日,听翁文灏说的,陈布雷打算向蒋先生推荐他,出任浙江大学校长,蒋的约见可能与此有关。但没有想到事情来的竟是这样的快,以致使他觉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决定先找蔡元培商量。蔡先生是中央研究院院长,竺可桢敬重的老领导。老先生听了竺可桢讲的情况后说,蒋先生约见,你是不能不去的,去浙大的事可婉言辞谢,申述一下气象所工作才拓展,不能脱离。听了老院长的话,觉得心里有了底,又不时想到浙大情况。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1897年由清朝末年的杭州知府林啓,在甲午战争以后图强谋变而兴新学创办的。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至1927年才叫浙江大学。此后,至1936年这10年中,已历四任校长。现任校长郭任远,是1933年上任的。此时,日寇侵略我国,步阀加紧。而国民党却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效法德、意法西斯,在学校强化思想统制。郭任远积极配合浙江省当局,在浙大对学生施行军事管理,依靠军训教官和训育管理人员,侦查学生活动,肆意处分学生。在郭任职三年中,先后开除和勒令退学等处分的学生达百人之多。这位郭校长,对教职员工,也盛气凌人,时有侮蔑凌辱。致使梁希、束星北等50多名教授先后愤然离校。郭的拙劣行径,遭到校内外人士普遍反对。
浙大学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浙大学生首先奔赴南京,要求抗日,引起全国各地学生,纷纷赴南京请愿。1935年,北平发生一二·九抗日游行。12月10日,浙大学生见到报载,当即召开全校学生大会,表示响应。11日,浙大学生发动杭州各校学生近万人,冒雨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并准备于21日赴南京请愿。郭任远竟勾结军警,在20日深夜,将浙大包围,抓走12名学生代表。由此激起驱郭怒潮。全体学生开会决议,发表驱郭宣言,不再承认郭为校长,要求教育部另派人继任,同时决定罢课。
教育部闻讯后,一方面命教务长郑晓沧负责维持校务,一方面准备另行委派校长。但是蒋介石认为“此风不可长”,仍想保郭。尽管,1935年的圣诞节,蒋先生过得并不吉祥。1936年1月,他还是想碰碰运气。1月21日他到浙大视察,先是威胁学生代表“复课,否则将绳之以法。”遭到拒绝。而后对全体学生训话说,“父辈给你们请来的师长,竟能无理赶走?”学生据理力争,坚持罢课。使委员长实在感到局势已无法挽回了,才同意更换校长。当时身为侍从室主任的陈布雷,首先将竺可桢推荐给他,这才有蒋的约见之事。
3月21日9点钟,竺可桢乘车至中山门外蒋介石寓所,应约赴会。本来约上午10点,他早到10多分钟,但见会客室已有浙江省财政厅长等七八人等待了。约过了一小时,蒋先生才来,说是在学校训话,耽误了时间。又过了五分钟,竺可桢由陈布雷招呼见蒋。这是竺可桢第一次会晤蒋介石。不知为什么,蒋开始竟问他,是否才从北平回来?他只好照实说,去年曾去过北平。接着蒋便谈起要他出任浙大校长的事。称他是来自浙江的贤士,学识渊博,治学经验丰富,定能不负众望,将浙大办好。竺可桢说,身为浙人,办好浙大,责无旁贷。唯气象所事,才拓展铺开,须与蔡先生商量后,才能定下来。蒋说,气象所可兼职,希望快些去上任。约谈了七八分钟即出来。竺可桢又向陈布雷询问了浙大的近况。陈告诉他:浙大现有工、农、文三个学院,学生总共700人,每年经费76万元,郭任远任职期间,开除学生太多,与教职工又不和睦,积怨太深,不得不换,望早做抉择。
回家的路上,小雪纷飞,飘落到地上就化了,空气湿润清凉。竺可桢对蒋、陈的敦促仍犹豫不决。他想到,大学的校长,不仅事务繁忙,而且又要常同官场打交道,而他自己是既不善于,又不屑于侍候部长、委员长大人的。更叫他放心不下的是气象所。气象科学研究,才开始起步。正在进行中的气象台站建设还有许多事待人去做。特别是培养的人还不够成熟,这些都使人不忍心离去。虽然他还可以兼任所长,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况且局势日趋紧张,日本侵华的战争,随时可能发生。一旦爆发战争,怎能兼顾两地呢?但他又进一步想到,郭任远的失败,实际上是在校工作的失败,此时若不为浙大着想,而只求明哲保身,则浙大势必又陷于党部之手,结果还是办不好,误人子弟……
回到家中,见亲友齐聚一堂,听他讲,果然是出浙大事,更加议论纷纷。邵元冲,是竺可桢夫人张侠魂的二姐夫,当时任立法院副院长,主张竺去浙大。认为气象所境域有限,远不如大学广阔,大有开拓发展的余地。气象所的同仁,同意他去浙大任校长,但强调一定要兼任气象所长。这样既可以在大学施展才能,又可以利用大学校长广泛社交途径,引进财力,发展气象事业。陈训慈是竺可桢的学生,毕业后在浙江省图书馆工作,是陈布雷的弟弟,有些可靠的小道消息。这次特来告诉竺老师说:
“要求竺老师出任浙大校长的事,开始是由浙大教务长郑晓沧提出来的。以后由布雷兄向蒋先生推荐的。据说这一个月来,还有人推荐了几位。品德学识都不如竺老师。近年来浙江省文化衰退,急需浙大做中流砥柱,发展局面。”
竺夫人张侠魂,以前是女子中学教师,支持他出任浙大校长。她说,还因为现时大学教育问题众多,办教育者风气不正,有抱负的正派人,更应该站出来,担起重任,用实际行动做出榜样来。
邵元冲感慨地说:
“一所浙大办不好,贻误的将不只是浙江一省,而是江南一方啊!”
在众亲友的劝说下,竺可桢经过反复考虑,又于23日去上海,请示老院长同意,最后决定接受提名,出任浙大校长。
3月8日,竺可桢走访陈布雷,告诉他(实际也是通过他,转告蒋先生),接受提名,出任浙大校长。但提出三个条件,即约法三章:
1.财政须源源接济;
2.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干涉;
3.时间以一年为限。
陈布雷说,财政方面每月国拨4.5万元,可靠无误。时间是否可以不提。大学的教育方面党部不能没有人。竺可桢说,时间不可不提,免得日后想离职,没得说词。至于训育方面的人等,必须信守校规,受校长约束。陈先生点头同意。
对于竺可桢征得当局同意,出任浙大校长的“约法三章”,从深层次看来,虽然双方还多有考虑,但据此三条,在以后的诸多事物中,竺可桢得以主动有据。特别是在人事方面“有全权”,不受政党干涉,使他能够排除干扰,图谋浙大的发展。
大学天地广阔,像个科学文化发达的小社会。学生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不仅是他一生事业上的重大转折,也是他一生思想上引起变化的契机。在以后的故事里,读者会看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