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校长的风范
1936年4月7日,南京政府行政院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因仍兼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将所里事物安排妥当后,于4月21日,偕同诸葛琪从南京到杭州。在车站受到浙大教务长郑晓沧和陈建功、苏步青等教授的欢迎。次日竺可桢赴寓所拜会郭任远。此后两天,他又到家中拜访了几位知名教授和老友,25日上午正式办理了交接手续。接着,在郑晓沧陪同下,巡视了全校环境。他发现浙大校舍相当简陋。物理室、图书馆都是行将倒塌的旧房,图书总计也不过五万册。化学室则是租用的民房,只有农学院楼房是新建的。可见浙大在各大学中,校舍是最差的了。下午三点邀请全校教师开茶话会,听取各位意见。四点召集全体学生开会,竺可桢发表了近一个小时的“就职演说”,讲了他的办学方针。学生们对他的讲话是怎么个想法,他想到学生中进一步了解一下。
趁学生晚餐时,竺可桢偕秘书诸葛琪来到学生食堂。学生们将竺校长围在餐桌旁聊起来。
“校长讲得太好了。我们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是凭借本国文化的基础,我们中华民族不比别人差!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就是我们浙江,也出过不少先贤,他们都是报国的模范。当前日寇侵略步步紧逼,我们要团结起来,予以抵制!”
“设立公费生好。这样使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国家不致损失人才。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机会均等的措施。”
“校长讲办好大学,首要的是有大批好教授,希望校长不仅把离校的教授请回来,还设法请更多的名教授来教我们。”
竺可桢看到学生们是领会他讲话的精神的。但他也细心观察,还有部分学生交头接耳,有想说而未说的话,甚或有低声埋怨的话语。其中就有对军训的意见。竺校长心中有数。他想,对考虑成熟的措施,不必喧嚷,岂不更具果断!所以他对学生们说:
“咱们今天还都是口头讲,但见有的同学好像没有说完,以后还可以找我谈。更重要的是要观其行,对校长、学生都不例外!”这种谦虚朴实、平易近人的学者风度,为其学校浙大创造了良好开端,在同学中起到明显的凝聚作用。
从学生食堂出来已是晚7点。诸葛琪说,我可饿坏了,再没劲去饭店吃饭了,到我家吃点吧!竺可桢说,又去讨扰,太不好意思了,明天开始,中、晚在食堂包伙。说着二人来到诸葛住所,诸葛琪的夫人,原在浙大工作,就住校内。竺可桢带诸葛来校,一是他在气象所就兼任秘书,工作得力,来浙大仍任秘书;二是解决两地分居。此时,诸葛夫人已将饭菜做好了,还等他俩回来进餐呢!
第二天,竺可桢在他主持召开的第一次校长会议上,便宣布废止军事管理。其实,竺可桢在来浙大上任前,已经向教育部询问过办学方针。他问道:
“办学方针是采取英、美式的学术自由,还是效法德、意法西斯的独裁?”
教育部长王世杰对此没有明确答复。
这就意味着,教育部并没有要求他,一定要执行“一切军事化”的方针。他便决心按自己的主张采取行动。宣布撤销郭任远设的军事管理处和一年级主任室。建立训育委员会,下设军训部和训育部,对学生的处理,须经训育委员去集体讨论通过。防止军训教官和训育员个人专断,任意处分学生。
竺可桢对即将出任训育主任的蒋百谦说:
“学校军事化,既不符合我国‘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左训,也违背英美大学重个人自由的精神,郭任远在浙大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学生实行军事管理,让军事教官任其所为,学生先是敢怒不敢言,一旦暴发,就不可收拾!”
学生们对校长的这些措施,拍手叫好,称赞竺校长雷厉风行有魄力。也使原有的某些教官或训育人员难堪。听说竺校长手中握有蒋先生首肯的三条,也不敢明言反对,只能走着瞧,寻机报复。
竺校长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使学校出现民主管理的良好气氛。学生们的爱国进步活动又逐渐开展起来。
1936年6月5日早晨,军训教官黄某报告,说学生代表昨晚开会,决定参加全国学联救国会,还要恢复杭州市学联,并商定今天8点开全体大会。并希望竺校长重视上述几个“反动组织。”
在竺可桢看来,学生擅自停课开会是不能容许的。立即会同郑晓沧等找学生会主席梁同学谈话,指出其任意停课不妥。话未说完,集合的钟声响了。竺可桢等立即赶到集合地点,劝导学生回教室上课。学生们陆续散去了。黄又向竺校长报告,杭州警方要逮捕梁同学。次日一早,竺可桢就找梁谈话。告诉他活动已引起军警的注意,随时有被捕的危险,梁提出离校避风,竺可桢同意,由学校作停学一年处理了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37年6月19日,毕业考试结束,竺校长还在主持毕业生招待会。省当局的几个特务,以会客为名将侯焕昭诱至校门外逮捕。侯是土木系四年级学生,曾参加全国学职筹备会议,引起当局注意。这次特务还从其与陈怀白来往信件中,发现有“批评政府”的言论,又要求找陈“谈话”。竺可桢看了这些信件,认为也没有“大逆不道的言论”,拒绝他们的要求。并于24日,派训育处的人将侯保释回校。他爱护每个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业。
也是在这次校务会议上,竺可桢提出:大学一年级学生,应该打好宽厚结实的基础,不宜过早分专业上课。应由有学问、有经验的教师,教好一年级基础课。并成立了公共课程分配委员会,负责策划实施。
聘请好教授的工作,竺可桢在正式到任前,已开始进行。他登门约请他的老朋友、物理学家,原交大教授胡刚复一同来校,任文理学院院长。胡教授正直干练,在以后多年共事中,他二人虽有时也激烈争论,但始终友好合作。请郑晓沧继续担任教务长。竺可桢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秉公办事。如农学院长一职,原由他的毕业学生担任,以后又决定由无渊源关系的人担任。请原东南大学梅光迪教授担任外语系主任,还请来束星北等教授。到1936年9月开学时,新聘教授、讲师达30多人,大大加强了教师阵容。
竺可桢在其就职演说里还讲到,办好大学,还要有足够的图书、仪器和相当水平的校舍。为此竺校长多次找教育部交涉,向行政院呼吁,甚至直接向蒋介石反映,但所得到的大都是空头支票。倒是校址扩大事得到初步解决。1936年10月16日,蒋介石到浙大来视察,竺可桢陪蒋巡视校园,寻机反映校舍过于狭小、破旧,要达到国内高水平大学,不扩大建设是不行的。面对事实,蒋也承认应该增建。接着竺校长进一步谈到,请军械局迁走,扩大校园的设想。蒋介石当时就同意了。不久,行政院果然通过决议,将军械局地划归浙大。浙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闻讯,都非常高兴。浙大不仅增加13.33多公顷地盘,而且从此不再受火药爆炸的威胁,将会安全多了。
从1936年4月竺可桢接任浙大校长,至1937年6月,这一年多时间,浙大教学步入正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使浙大声誉日增,报考人数显著增长。竺可桢处事公正,不谋私利,处处以身作则。他只身来校,住在校内,在学生食堂包伙,与师生同桌进餐,体察下情。对待矛盾冲突,总是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他这种诚恳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作风,获得师生的爱戴和信任。
在这段时间里,他身兼气象所长的工作,经常奔波于南京、杭州。到1937年春天,他就提请有关方面,一年期已到,请赶快找人来接任,他好回气象所。但回答是,一再请他继续担任下去。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暴发,浙大处于危难之中,竺可桢深感力保浙大的存在与发展,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决心与师生一起,同舟共济,度过抗战的艰苦岁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