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保姆”
1949年3月7日,是竺可桢59周岁生日。按中国习俗计算为60大寿。竺可桢对自己的生日,历来秘而不宣,只在自家举杯祝贺而过。
但是,不慎有人知道了,1949年是他的华诞。气象界准备为他出专集,并开辟纪念室;浙江大学则更热闹非凡,开始是学生广为宣传,接着校内外,在其生日前夕,送来许多贺信、贺电,把个竺可桢闹得,只好在《浙大日刊》上刊登启事:“礼品一概不收,开会一概不到”。
3月6日,学生会举行盛大祝寿晚会。大会主席台正中,悬掛着学生精心绘制的彩色大幅竺可桢画像,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参加的人,超过任何一次集会。然而,竺可桢却如启事所言,未来参加大会,接受对他的恭贺。躲进书房读书去了。
学生会在对他60大寿的贺词中说:
“竺校长,在浙大最为混乱的时候,受命来校,13年来,领导浙大,免受损害,成长壮大。在多次民主运动中,为了真理,为同学们的安全,竺校长不辞劳苦,为我们奔走,替我们说话……”
学生们敬重、热爱他们的竺校长,铭记他的恩德,称他为“浙大保姆”。在献给竺校长的锦旗上,绣着“浙大保姆”四个大字。以表彰他对浙大尽职尽责,像爱护孩子一样,哺育学生成长。
竺可桢看到这些称颂,态度冷静、严肃。回想起来校后的历程。
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废止前任军事专制,实行民主管理、教授治校,很快扭转了学校的混乱局面,使教学转入正轨。次年7月,日寇又大举侵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战火烧到杭州,竺可桢领导浙大搬迁,历经建德、泰和、宜山,最后迁到遵义。难能可贵的是,浙大历经四次迁校,图书、仪器和人员,基本没有损伤。而且学校还求得发展,该校被英国友人誉为东方的剑桥。
当1944年,日寇向桂北进击,攻陷独山时,在贵州搬家逃难之风四起。竺可桢分析,敌人不一定再向北进。但也进行多种准备。他询问教育部的应急措施,并派人到遵义西、北地区找房子,准备家属和女生避难住。同时与附近的第14兵工厂联系,商借枪支、弹药,以防万一。一旦敌人侵入到遵义地区,他准备组织护卫团阻击。不料,教育部于7日竟电令:“浙大学生参军。”竺可桢甚为惊异。幸好,此时,日寇已迅速南撤,电令随之撤销。
抗战期间,在山沟里办学,总的还算顺利。胜利后,迁回杭州,却越来越困难了。尤其是内战全面爆发后,随着战局向不利的方面发展,政府总是对人民过意不去,想方设法算计百姓。一个《财政紧急处分令》,迫使物价飞涨,把人民都推到对立面上去,百姓无不怨声载道。一个堂堂国民政府,竟听不得学生骂几声,而施以毒手。使学校多灾多难,几乎难得办下去。
他的60岁寿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来的。
战局的发展,比人们意料的快得多。继辽沈战役后,11月6日淮海战役又开始了。不论国民党怎样吹嘘,掩饰战局的真相。但12月初,徐州“剿总”弃城南遁,使南京风声鹤唳,达官显要纷纷出走,这一切是逃不过竺可桢眼睛的。
南京当局指示:各大学准备“应变”迁移。
杭州也流言四起,人心惶惶。竺可桢却很镇静。12月4日,他召开校务会议,讨论“应变”事宜。结论是暂不提迁校问题,也不提前放假。会后,浙大学生会、讲师助教会,分别上书竺校长,表示不同意迁校。这使他想到12年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心两迁;现在上下一致,反对南迁。两相对比,人心相背,再清楚不过了。想到自己,这里是他生长的故土,一向堂堂正正做人,在中国人的天下,是无所畏惧的。他更加镇定自若了,经常顾虑的倒是怎样把学校保护好。
12月中旬的一天。竺可桢收到教育部发来的附有情报的一分密件。情报里说“竺可桢包容共产党学生,使浙大成了共产党的租界”。当局将此件送至被检举者竺可桢,目的是胁迫他就范。竺可桢若无其事,毫不畏惧。24日,他去南京交涉“应变”费,学生们怕有不测,两个学生坚持陪同他一起去了,结果是空手回来。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竺可桢收到中共杭州工委翻印的献词全文和贺年信。贺信希望他坚持工作,保卫人民财产,准备参加新中国建设。他感到共产党是公正的。他印象中的不少好学生,其中有精明强干的,也有默默读书不露声色的,后来听说,都成了共产党员。连陈布雷先生最钟爱的聪慧的三女儿,也成了共产党员。共产党是有魅力和感染力的。献词使他对保护好学校,更加有了信心。但在当时,这献词、贺信都是危险的,他深夜看后,就烧掉了。
1950年1月3日,全校学生选举产生学生“应变”委员会,并向竺校长报告其所设机构和任务。其中的安全队,由数百名精干的学生组成。日夜巡逻,保护学校。竺可桢表示赞同和支持,并嘱咐说:
“有什么要求,来校长室讲。”
向校长建议加固校园的围墙。
竺可桢同意,包工给学生,由土木工程系来负责施工建筑。破土开工那天,土木系唱主角,都来了,其他系师生也来了许多人,非常热闹,苏步青教授当场赋诗助兴。
1月19日,竺可桢主持成立了浙大安全委员会。委托他最信赖的胡刚复教授主持具体工作。下设警卫、消防、救护、联络和粮食储备等组。竺可桢,就是这样以实际行动,来表明对“应变”的态度的。
由于南京当局一再喧嚷的关乎党国命运的淮海会战,以其失败而告终;北平的南大门天津,也被解放军攻克,北平已成解放军的军囊中之物。形势所迫,蒋介石不得不于1月21日通电下野。发布文告:“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
代总统李宗仁一接任,即宣布取消全国戒严、释放政治犯。以缓和形势,为和谈创造条件。
竺可桢一见宣布政治犯可释放,马上与省政府交涉。当时的省主席陈仪,可算得上是审时度势,适应潮流的俊杰,当即答应,可由学校保释陈建新、吴大信等五人。26日浙大学生近千人,列队前往监狱,迎接五位同学,一路上高呼“打倒四大家族”等口号。
竺可桢对学生这一行动的过火行为,提出劝告。他对学生代表说:
“昨天上街喊的口号,太惹祸了,应注意避免。”
他想到,蒋介石回到老家汉口,退居二线,不过是缓兵之计。蒋绝不会甘心败落的。蒋的心腹、学生,仍居军政要位,只听蒋的指挥,一旦需要就会卷土重来。
1月28日是阴历除夕,浙大师生的口粮要断炊。竺可桢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他分析说:
“已是年关,乡下粮店都已关门过年。登门挨家收购,如同乞讨。实际也难办到。”
大家也感到实在没有办法自筹解决。
竺可桢只得亲自前往省府求助。陈仪主席不愧是浙大老校友,尚且关心浙大,下令拨发学生米5000千克,教职员每人175千克,才算暂时解决了师生吃饭问题。
趁着南京新官上任的时机,竺可桢于2月14日,联络上海几所大学校长赴京,要求拨发学校经费。李代总统热情答应解决困难,但手中没钱。适遇从广州回来的孙科院长,也很痛快,马上给批了领款条子。回到杭州,银行竟无钱付给。
次日,竺可桢见到报纸刊载:浙江省主席陈仪被免职。使他不禁一怔。想到陈仪自接任以来,与前任大不相同,对浙大爱护备至。猜想去职原因,可能上月26日,宽容浙大学生游行,遭到蒋帮的忌恨。不忘政界贤人,竺可桢驱车前往,为陈仪送行。私语,证实了他的猜测,陈仪表示,大丈夫敢做敢当,无后悔可言,更使他于心不安。
3月3日,竺可桢去南京教育部办事,又从朱家骅部长那里听到,“陈仪已被软禁,其免职的更深层原因,是曾给共产党方面写信,愿意单独讲和。”
可是,竺可桢当时不可能得知,出卖陈仪的,竟是其门生汤恩伯。
陈仪被解职软禁的事,使竺可桢感到自己处境的险恶。不久,他又从友人那里,获悉特务上报的两份名单,一份是“反动分子”,另一份是“和平分子”。竺可桢被列在后一份的首位。他对自己感到坦然,却极为担心另一名单上人员的安危。尽自己所能,通过各种途径,嘱咐那些人躲避起来,保护他们脱离险境。
浙大为竺校长庆贺大寿以后不久,李宗仁委派张治中等赴北平,与中共进行和谈。同时加紧调兵遣将,强化长江防务,企图凭借江阴,搞南北分治。
在国统区出现和战扑朔迷离的阴暗日子里,竺可桢最为担心的是学校的安危。4月1日是,南京学生游行示威,遭到军警镇压,死伤多人。4月15日,杭州街上军警林立,传言浙大学生要游行,使竺可桢大为惊讶。唯恐以为当局蓄意挑衅的信号。于是他忙去省政府辟谣说:
“浙大校内平静,根本没有准备游行的事情。”
此后,听到国共和谈破裂的消息。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23日解放南京。浙江省政府宣布,南迁宁波。
4月24日,竺可桢倡议,在原来学校安全委员会基础上,吸收学生代表,组成浙大“左变”委员会,由严仁赓,苏步青分别担任正、副主席,竺可桢是主席团七个成员之一。
26日,竺可桢听到传闻,25日夜,军警闯入上海交大,抓去学生80人。次日,他即走访留杭的省府秘书长。他说,“只要学生不挑衅,就不会发生交大那类事。”但他推说不了解军方的态度。竺可桢又走访保安司令部。他们是一派官腔:“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竺可桢使更加不放心。当晚又传来上海各大学被解散的消息。
28日逃到上海的教育部长给竺可桢打来电话要他尽早到上海。并说教授愿离校者,也可以随同去。竺可桢回答说:
“沪校疏散,浙大师生震惊,此时暂难离开杭州。”
29日清晨,这位部长又来电报,催竺可桢,“有事要相商,请速来上海。”同时,他还得到省府和保安司令部,不入浙大捕人的允诺。使他失去滞留杭州的借口,感到很为难。加之,当时外界有传言说,“竺可桢留杭州,是想当副维持会长。”众口难辩。他考虑,自己还是浙大的校长,应听从命令,去到上海会会部长,再与他们周旋。免得这些怀疑狂,听信社会流言。狗急跳墙,指使杭州警特,对自己以致浙大下毒手。就这样他决定,离开他患难与其达13年之久的浙江大学。
4月29日下午两点,竺可桢由校部的两个人陪同,辞别家人,给浙大“左变”委员会留下一信,委托照顾学校一切事宜,在凄风冷雨中,乘车到达戒备森严的上海,婉言谢绝部长,要他去台湾或广州的说教。在上海的众多亲朋好友,都支持他留下来,愿意为他提供安全住所。他让陪他来的两人回杭州,向浙大师生和家人传信,他决不去台湾。
5月1日,竺可桢在上海接到浙大师生来电:说他即记得回杭州。但此时,返杭的路却封锁了,而他的心,与浙大师生早已联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