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印度洋
郑和三下西洋,使中国到印度半岛的航路打通了。东南亚、南亚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华。为了贯彻永乐帝“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对外方针,实现“四海安宁,万邦来朝,共享太平之福”的大政,朱棣命令郑和横渡印度洋,出访更远的波斯湾诸国。
这次出使,海路更艰险,更遥远。因此,郑和在人员和物资装备上作了详细周到的准备。他亲自到西安求访通晓阿拉伯语的翻译人员,几经周折,找到了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临出发前,他又奏请在福建长乐兴建天妃宫祭祀海神。
天妃,是古代航海者信奉的海神。也称妈祖。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天妃姓林,是宋初人都巡检林愿的第六女儿,家住在福建莆田县湄洲屿,大约死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她死后,乡里人传说看到她穿着红衣红裙飞翔海上。如有船只遇风浪危险,她就变成彩蝶或小鸟,在波峰浪谷中飞来飞去,还不时发现亮光。航海的人见了,就能化险为夷,特别灵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乡亲们就为她建了祠庙祭祀。后来,由于传说越来越广,引起宋廷的重视,在宣和五年(1123),皇帝特赐顺济庙号。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已被敕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曾济天妃之神”。凡是入海的船只,一定在船上设天妃神主位。每遇风浪,便求助于天妃显灵,保祐平安。
这当然是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在科学不十分发达的封建时代,人们要远航海外,在惊涛骇浪中漂泊万里,精神上不能没有寄托。天妃之神正是航海者的安慰和寄托,用以鼓舞众志,战胜风浪。郑和下西洋路途遥遥,海浪滔天,人员众多,更要依靠海神之力,以坚众志。因此,每当航海之前,都要祈求天妃保佑,平安归来。
做好了一切准备,永乐十一年(1413)冬,郑和一行高举帆旗,一路乘风破浪,经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彭亨、急兰丹(以上两地在今马来西亚),到达苏门答腊。
自从郑和下西洋开通海路后,苏门答腊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两国互派使者,来往不断。郑和到达苏门答腊时,正赶上苏门答腊发生王位之争。这里还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呢。
原来,苏门答腊的老国王在位时,受到那孤儿花面王侵略,在战斗中,身中药箭而死。他有一个儿子,当时很小,不能为父报仇。国王的妻子眼看国破家亡,挺身而出。她召集本国百姓,慷慨激昂地说道:
“那孤儿花面王杀死了你们的国王,夺走了你们的土地,我儿尚小,不能复仇,你们有谁能替我报杀夫之仇,恢复我国土者,我愿与他为妻,共主国事!”
王后的话刚说完,一个老渔翁接道:
“王后的话当真?”
王后泪流满面,跪在国王的神位前说:
“今天当着死去的国王,当着全国百姓,我发誓,绝无戏言。”
渔翁见状,大喝一声:
“好!我能为你报仇雪恨。”
于是渔翁带领苏门答腊国士兵,奋勇追杀花面王。结果,花面王被打得大败,自己也中箭身死,部下不敢再来侵扰。王后不负前盟,与老渔翁结为夫妻,称之为志王,国事一并交与志王管理。
先王的儿子一天天长大了,先王部下不满于志王执政,于是与先王之子一起,合谋杀死了志王渔翁,夺取了王位。渔翁的亲生儿子名叫苏干剌,率领一部分侍臣、家人逃到森林中,发誓要为父亲复仇,不时带领部下袭击王宫。两方兵力相等,谁也打不败谁。频繁的战争,使苏门答腊国民深受其苦,也影响到附近往来贸易的船只,百姓都渴望早日结束这场王位之争。
正值此时,郑和一行来到了苏门答腊。先王之子以苏门答腊国王的身份,向郑和求救。
郑和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准备进行调解,使双方讲和,停止战争。
苏干剌听说先王之子锁丹罕难阿必镇求救于郑和,十分惊慌,而且把怨恨都转移到郑和身上。当郑和派人前来讲和时,苏干剌蛮横地说:
“讲和可以,不过宝船上的珍宝要归我。”
郑和几次派人对他晓以大义,苏干剌都置之不理。双方僵持数日。
这天,苏干剌的谋臣献计说:
“趁着郑和没有防备,咱们打他个措手不及,把宝船上的东西抢过来!”
于是,苏干剌带领数万人马来袭击郑和宝船。郑和见和谈没结果,料到苏干剌会来偷袭,早已布置好兵力,严阵以待。等苏干剌一到,只听一声令下,万箭齐发。苏干剌部下立时慌了手脚,纷纷落水逃窜。锁丹罕难阿必镇领兵从四周包围了苏干剌,里应外合,苏干剌无路可逃,很快被生擒了。
捉住了苏干剌,解决了王位之争,苏门答腊举国欢庆,感谢郑和船队为他们解除了战争之苦,恢复了平静、祥和的生活。锁丹罕难阿必镇的王位得到巩固,自然更是高兴。从此不仅对明朝称臣纳贡,对郑和下西洋也给予极大的支持。此后,两国交往不断。不久,国王的弟弟亲自到中国访问,不幸病逝在中国,明朝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处理了苏门答腊的争端,郑和派出部分宝船访问了南巫里和阿鲁等国,自己则率领船队经锡兰,加异勒(印度半岛南端)到达古里。在古里做了适当休整,便着手准备横渡印度洋。
波涛汹涌的印度洋,素以风大浪高著称。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印度洋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域,何况是十五世纪的明初呢!
但中国人的意志无坚不摧,任何大风大浪都阻挡不了中国的船队!他们运用先进的航海技术,驾驶庞大的船队,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同狂风恶浪进行搏斗。白茫茫的洋面上,船队像一条游龙在破浪前进:一会儿涌上浪尖,一会儿跌入波谷,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急流险滩,船队都稳如磐石,勇往直前。这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船队,凶悍的印度洋低头了。船队经过二十五个昼夜的航行,胜利地到达了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里(今属伊朗)国。
忽鲁谟斯里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这里风俗淳厚,路不拾遗。一家遇难,众人都会相助。
忽鲁谟斯里同中国也早有友好往来,中国的商船曾多次到过这里。因此,国王对中国客人十分友好,在王宫中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郑和向国王宣读了永乐皇帝的诏书,双方互赠了礼品。然后,国王亲自带领郑和一行参观了王宫,清真寺和市容。
只见街上到处都是宏大的清真寺,一个个金碧辉煌,掩映在绿树中。街道两旁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市场内人群熙攘,擦肩接踵,行人都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女人都用一块大白布遮住身体,只露出眼睛和鼻子;男人多头缠白布,身披黑色或古铜色的披风。忽鲁谟斯里最著名的特产,就是用各种颜色织成的“撒哈拉毛毯”,它色泽鲜艳,图案美丽,深为外国客人喜爱。
忽鲁谟斯里的食物也颇具有民族特色,有烧羊、烧鸡、烧肉、薄饼等。奇怪的是街上没有一家酒店,原来这里的法律规定禁止饮酒!
忽鲁谟斯里人也非常喜爱中国的物品,一听到中国宝船来到,都奔走相告,并用琥珀、珊瑚、猫睛石、龙眼珍珠等宝石和药材,来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等。
郑和使团回国时,忽鲁谟斯里国王派使臣己即丁带着国王的亲笔信,载着国王赠给明朝皇帝的礼物一同返航。其中有一个神兽,满身美丽的花纹,长长的脖子,高大的身躯,颇为引人注目。这个神兽名叫麒麟,其实就是今天的长颈鹿。麒麟在忽鲁谟斯里不过是个寻常动物,但在中国却是见所未见。而且自古中国视“麒麟”为瑞兽,赋予它极其神秘的色彩。因此,当郑和船队抵达南京时,整个南京城旋即轰动起来了。永乐皇帝亲自到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接受所献麒麟、天马、鸵鸟、羚羊、斑马等神兽。有的大臣还奏请满朝文武上表章祝贺。虽然没获得永乐皇帝的批准,但文武大臣们咏赞麒麟的诗却留下了十六册之多,由此可见当时的盛况了。
郑和从忽鲁谟斯里回国途中,还访问了著名的“女人国”——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溜”字是梵语中的“岛屿”之义。溜山是美丽的海岛国,因为多是女王执政,所以称“女人国”。
溜山国也信奉伊斯兰教,民俗纯朴,做事都遵照伊斯兰教教规而行。居民多从事渔业,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他们造船不用铁钉,而是用椰子皮制成粗细绳索,在船上钻上孔,用椰索相连,再加以木楔,最后用沥涂缝,非常坚固耐用,一点儿都不漏水。郑和船队到达后,双方互相交流了造船、航海等技术,并在该地购买了龙涎香、乳香、椰子等。
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初八,郑和一行回到南京。这次远航航程最远,历时最长,访问的国家最多。第一次越过了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这历史性的远航标志着郑和下西洋的又一个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