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3年美洲出现第一个从事科学活动的组织波士顿哲学学会,但存在时间短。1743年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建美利坚哲学学会(现在仍在活动),旨在促进学者或智者交流,开发更精细的艺术和增加共同的知识储备。此后美国科学活动不断活跃和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科学组织。1830~1840年地质学可能是美国高度发达的科学,1840年成立美国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协会。可能由于该协会采用的章程是模仿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创立于1831年)的,1848年,美国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协会转变成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随着美国科学的不断发展,直到现在,形成以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为中心组织,多样组织分化的美国科学共同体。
美国建国初期,国会、政府与科学具有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关系,但是由于美国人重实用而不喜欢抽象科学,以及受支持限制和分权的政府的观念的阻碍,并且,美国宪法也只在一处涉及专利制度时提到科学,因此,在大部分历史中,联邦政府不是以最公开和直接的方式支持科学,美国政府也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科学。1846年美国成立史密森博物研究院,1863年创立国家科学院,这是两个准政府的科学组织,在受到强加限制的条件下,为科学研究服务或承担研究任务。其中史密森博物研究院是根据英国化学家詹姆斯·史密森的遗言而设立。他1829年逝世,将其财产遗赠给美利坚合众国,以便在华盛顿用史密森研究院的名称成立一个在人民中增进和传播知识的机构。史密森研究院此后一直是美国进行基础研究,特别是开展科普和文化教育的机器。
由于一代一代科学家强烈建议,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日益认识到政府需要研究机构来实现它的许多职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学家开始进入军队和政府工作,1916年政府创立国家研究委员会,并任命管理科学家的重要官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科学的发展,美国政府更加重视科学。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科学资源干枯,科学知识的正常交流中断,以及重要领域的基础知识研究资料的积累实际上已耗尽,美国科研思想所依据的前提发生变化。这迫使美国制定一项反映各方面考虑的科学政策。1944年,罗斯福总统要求研究科学政策,制定一项战后的科学计划,这是美国首次制定国家的科学政策。1945年7月,一份关于战后科学研究计划《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报告提交给总统。报告中建议设立一个专司促进科学本身的机构即国家科学基金会,虽然引起争论,最终美国还是建立起国家科学基金会。这时美国已认识到在卫生、福利和安全问题等各方面,科学进步必然与政府的利益攸关,有理由说科学成为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欢迎和接纳许多逃离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科学家避难,加之美国文化传统上追求进步的强烈志向与实用性的结合,以及美国以“系”为基本单位组织的大学体制适应了科学学科结构的变化等,美国科学进步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美国在原子能、医学、军事科学等方面取得进展,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急剧增加,这个时期美国政府也在探索对科学工作的经营管理办法,这都更加有利于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进入轨道,这对美国造成威胁,打击了美国的自尊心,美国从科学与教育两方面做出迅速反应。从科学方面,首先是科学组织机构的调整,包括设立“总统科学技术特别助理办公室”“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等,尤其是1958年设立国家航空和宇航局(NASA);其次加强对空间计划和军事科技的经费投入,1964年美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到3%,接近其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大部分用于军事。另一方面,教育被美国人认为是其科技竞争落后于苏联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对教育的总体系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导致1958年国会顺利通过并由总统签署发布《国防教育法案》。美国为了国家安全需要全力以赴开发青年男女的智力资源和技术能力,加强基础科学、数学和外语的教学,这为美国持续科学发展打下基础。直到现在,美国的科学表现得很出色,仍保持世界科技强国的地位。
美国科学发展过程中和科学政策制定中有两点与科学素质理论的产生可能有直接关系。
(1)美国重视科学教育。最初为了培养科学人才,强调大学的科学教育,后来重视在中学及小学进行科学教育,20世纪80年代提出面向全民的科学教育。1846年成立的史密森博物研究院的宗旨就是在人民中增进和传播知识。1945年7月给总统的《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报告,其中重要政策就是培养更新美国的科学人才。报告认为每一部分居民中都有人才,以才能而不是以家庭财产状况决定谁应该接受科学方面的高等教育,政府提供奖学金和研究补助金支持培养科学人才。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案》强调基础科学和数学教育,并且法案条款多样化和涉及范围广,其效果超过直接国防上的目的,丰富和巩固了美国教育事业的总体进程。
(2)科学政策制定注重公众对科学的态度。美国政府的多元和众人参政的制度要求政府制定科学政策应当了解公众对科学、技术及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态度。政府知道大部分美国人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并不坚定,而且公众中很大一部分人在科学方面掌握的知识和受到的训练不足以用来对科技问题做出评价,但公众的权利不能被忽视。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普遍衰退,同时环境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诸如基因重组和原子能安全等风险问题引发广泛讨论,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向公众提供有关信息和分析,要求政府听取公众意见。一个重要事件是美国科学理事会从1969年起开始就美国的科研情况向国家提交年度报告《美国科学指标》,其中一章就是“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这个报告不仅要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贡献,而且科学技术决策人也应当了解公众的态度。从那时起,采用民意测验的方法,大规模调查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早期调查内容如:公众对科学技术感兴趣程度,对科学技术带来利弊的看法,科学技术对提高美国威望的贡献,对科学家研究领域的看法等。
从上述对美国科学发展史的简要描述可看出,由于美国社会重视科学教育和政府注重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科学素质的概念被提出,并逐步形成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