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及有关统计数据。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大省,面积48.5万平方千米,辖21个市(州)、181个县(区),人口8724.6万(2004年)。
四川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多,西部少。西部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面积达30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有591万。农村人口的比重较高。全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7.19%,比全国的70.8%高7个百分点。
2003年,四川省6岁以上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6.44%,初中文化占31.76%,高中文化占5.6%,中专文化占2.6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68%;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9.87%。
就业人口文化程度(2002年数字),初中文化程度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83.31%。东部就业人口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6%,西部总体占3.05%,四川省占2.6%;全省干部395228万人,具有研究生文凭的占0.48%,具有本科文凭的占14.16%,具有大专文凭的占37.7%,具有中专文凭的占23.92%,初中及其以下文凭的占23.74%。
2003年,四川省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员数分别占全省总就业人员人数的53.01%、19.36%和27.63%。与全国水平比较,2002年末,全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0%,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1.4%,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8.6%。
四川省2000年已属于老年型人口社会。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赋闲时间多,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健康生活需要不断增长。
2003年成都市科协对四川省人口素质相对较高的成都市公众(18~69岁)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公众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4.00%,其中城市6.22%,农村2.18%;青年(18~35岁)5.5%,壮年(36~50岁)3.02%,中老年(51~69岁)3.73%男性4.94%,女性3.00%。四川省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2000年公众科学素养指标为17%。
(2)经济、科技有关指标的全国排位。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456.32亿元,人均6418元,只有全国人均9030元的7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042元,在全国排位为第1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30元,仅排在第21位。
2003年,四川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为1121103人,占总人口的1.285%。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工程技术人员127949人,农业技术人员43194人,卫生技术人员155582人,科学研究人员5486人,教育人员669647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181.02人,排序第28位。
2003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劳动者素质作为创新环境的二级指标,四川在全国排序第24位。
2003年,科技部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中,科技进步环境下的科技人力资源排序第27位,平均受教育年限6.13年,排序第25位;科技意识排序第13位。
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对社会的贡献中,社会潜在效能指数排序26位,社会创造能力指数排序第22位。
人类发展指标是从人均收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总入学率等方面反映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公平性的国际通行指标。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四川人类发展水平是0.671,全国排序第25位,处于中下游。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一个技术成就指标,包括创新技术、传播最新的技术、已有技术创新的扩散与传播以及人的技能。曾测算我国技术成就指标为0.3,属于“积极采纳者”。四川省不会高于此。
总之,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工业化程度不高,又是人口大省,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差,人力资本水平低。农村人口比例高,少数民族多,分布散,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人员和低文化程度人员比例高于全国。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收入水平处全国下游。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规模。相关的科技和人类发展指标大都处于全国中下游。
这一实际情况,印证四川发展落后的根本问题也是在知识、人才和劳动者素质方面与先进地区有差距。目前,四川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缓慢,省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较大差距等问题,很大程度上说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和人才不足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川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大量外流,反映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到普通公众等各社会主体创新意识、运用科技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不强,也缺少创新文化支撑。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知识鸿沟”的存在,即知识获取机会上的不平等,特别是边远及民族地区大部分群众没有条件和渠道获得科技知识。因此,未来四川必须加强科普,让科技惠及广大人民,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公民的人类发展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