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委省政府重视科普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科普事业和全国一样,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不断发展。即使在我国科普事业处于低潮时期,四川的一些科普工作仍坚持进行。特别近十年来,四川科普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
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积极贯彻《意见》精神,结合四川实际,于1995年4月24日发布《关于我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四川省科普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1996年建立由四川省科技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等16家单位参加的四川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1999年8月14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又颁布《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四川省科普工作在全国比较早地走上法制化轨道。
2001年,四川省科技厅设立科学技术普及处,专司推动科普事业发展。2002年6月29日,《科普法》颁布实施,省政府贯彻执行《科普法》,进一步强化对科普的组织管理,省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积极协助政府制定科普规划,组织推动全省的科普工作和重大科普活动。农业、环保、卫生、计生等厅(局)建立了科普宣教中心。省社科联设立科普部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四川省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科普,各地科普工作的成效已经被确定为考核党政一把手业绩的主要指标。
最近,四川省委、省政府强化科教兴川战略,确定丰富和发展现代科技文化,举力建设省科技馆并出台《四川科技馆捐赠办法》等,显示科普受到高度关注。
(2)科普资源丰富。四川省内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超前,有较大规模的科技积累。四川发展科普事业具有来自科技自身的内在推动力,并具有丰富的科普资源。据2004年《四川科技年鉴》,全省科研机构19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高等院校179所,企业科技活动机构548个。全省科技活动人员172723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12203人。四川省基础研究实力较强,如电子信息技术、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生态保护和生态重建、作物遗传育种及栽培、病虫害防治、生命科学及基因工程、动物遗传育种、基础医学等领域具有优势,一些高科技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处于世界前列。因此,四川省发展科普事业,无论是在开发利用科普资源,还是在建设科普队伍,培养科普创作人才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条件。
四川是我国主要的科技创新极地之一,有多个科技基础好的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市是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市内云集中科院分院、省内主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绵阳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密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城。成都市和绵阳市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形成了优良的科学传统,这使四川省在研究和建设创新文化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另外,四川的传播媒体很发达,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社和网络都是待开发的科普资源。近年科普管理队伍也锻炼成长起来。
(3)具有良好的科普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在成都的8个科技社团成立成都市科学工作者协会,一开始就确定其职责是科普。不久,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川西区科普协会,在川西和成都市开展了科普活动后。四个区合并后,成立四川省科普协会。1952年四川省科协成立,全省科普工作一直主要由科协组织推动开展。
四川科普事业长期发展中,造就一批优秀科普专家和科普创作与编辑队伍。有中国科普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顾问;被世界科幻界誉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的四人中有两人是四川科普作家;有获得过世界级荣誉,多种作品被选为中外文教材的科普作家;有多次获得过中国图书奖、中国优秀科普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国家级大奖的科普作家;有获得过邹韬奋奖的《科幻世界》杂志社著名科普编辑;还有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院士的科普作家。
在科普实践中,四川科普工作者注重科普理论研究和指导,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科普学,并成立研究小组探讨科普学。关于科普的概念我省科普专家有独到见解,认识到:科普是指以通俗化、大众化和公众乐于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近年来,科协系统保持和发挥传统的科普组织优势,利用其科普网络,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在农村科普上,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深入发展,2004年已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8740个,会员达到209万人,联系农户298万户,农户实现产值99.19亿元,建立乡镇科协391个,村科普组3503个,举办农技讲座9597次,培训187万人次,开展科技扶贫56660户。在城镇科普上,科协积极推动城市社区科普工作的开展,建立街道科协101个,组织科普志愿者队伍20404人,2000~2004年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科普宣传栏18717米。科协各学会充分发挥专业性强、专家荟萃的优势,积极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在新闻媒体上作专题讲座、发表科普文章,设置常年科普咨询热线,参与科普进社区,通过“村会结合”方式向农民朋友传播科学知识,针对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及时组织科普宣讲活动。省科协创建科普示范县51个,其中有15个已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县。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多年来也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制定社会科学普及规划,加强科普项目管理。
(4)具备壮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按照市场机制向公众提供科普文化产品和服务,是科普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强势的科技资源加上较强的科普创作、出版、宣传能力及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使四川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具有优越条件。
四川科普文化产业已有坚实底基,铸造出了品牌。多年来,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积极组织和培养科普创作队伍,逐步形成一支由四川科普作家协会组织起来的科普作品编创队伍,使四川成为全国三大科普创作中心之一(北京、上海、成都)。目前,科普创作已形成800多名老、中、青结合的科普作家队伍,遍布全省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农村和部队。其核心作者和编者、组织者有80余人。1999~2004年,四川省科普作家共550余人次参与科普图书编撰工作,已出版科普图书12套60本,共1200万字,发行90万册。有品牌影响的科普期刊和科普作品如:1979年创办科普杂志《科学文艺》(后更名《科幻世界》)和《科学爱好者》(后更名《课堂内外》);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科普图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书》《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科普趣谈丛书》《小科学家丛书》等。
四川省文化产业规模跃居西部地区首位,目前正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因此,发挥科普创作能力的优势和品牌效应,运用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并可借助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的文化产业能力和旅游经济实力,四川可顺势大力发展壮大科普文化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