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阶段,科普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建设学习型社会,发展全民终身教育,满足公众对科技知识和科学文化的需求,显著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自主创新构建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创新文化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和持续发展,四川建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普及中心。
结合四川省实际,分阶段设置以下目标:
2006~2010年,建立起科学、务实的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普能力明显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稳步提升,成为西部科普事业发展最快省份。
(1)四川公众科学素养达到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即力争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达到3%~5%;
(2)建成并认定一批高水平的省级科普场馆,每个市、州建有1个科技馆或1个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县、区普建科普画廊,培养一批专业科普人才,建立起现代科普学科;
(3)初步建立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政府引导动员、社会多渠道兴办科普的局面基本形成,财政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元;
(4)初步建立务实、先进的学校科技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公民科普教育制度;
(5)扶持组建大型科普文化企业,开发出有前景的科普文化产品;
(6)试点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研究与示范基地,在科技团体普及创新的价值观,在科研院所构建创新管理制度。
2010~2020年,科普成为创新型四川、和谐四川的重要标志,四川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普及中心,现代科技文化、创新文化成为四川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
(1)四川公众科学素养达到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即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达到8%~12%,进入全国前十名;
(2)建成完善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村镇社区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成一流的科普研究基地和高水平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
(3)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科普运行机制,财政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元;
(4)形成先进的学校科技教育体系,形成合理的全民终身科普教育体系;
(5)打造国际知名的科普文化产业集团和科普传媒,实现四川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独具西部特色的科普文化产业强势区域;
(6)确立完善的、具有创新价值观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体系,在全省各个领域推行创新文化,全社会普及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成为文化强省的重要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