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川省科普创作的能力状况

四川省科普创作的能力状况

时间:2024-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国相比,四川省科普创作队伍一直人数较多,而且在四川省科协的领导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长期坚持积极开展各种协会活动。特别近几年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加强协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协会发展成一支很有战斗力的科普作品编创队伍和理论研究队伍。2005年7月,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牵头建立“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并于2006年1月在澳门正式注册。最近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召开了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科普创作自身已形成一些优势,但也存在不足。

1.四川科普创作的优势

创作优势指四川科普创作队伍自身目前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四川科普创作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普创作队伍人数较多、凝聚力强、组织化程度高。在全国相比,四川省科普创作队伍一直人数较多,而且在四川省科协的领导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长期坚持积极开展各种协会活动。特别近几年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加强协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协会发展成一支很有战斗力的科普作品编创队伍和理论研究队伍。

除成都科普作家协会较早建立外,在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推动下,先后成立达州市科普作家协会、资阳市科普创作协会、巴中市科普作家协会、凉山州科普创作协会等市州科普作家协会。1999年,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创建成都科普创作中心后,后又创建四川省青少年科普创作中心。紧接着,在成都科普创作中心下组建达州创作室、西昌创作室、重庆创作室、大学生创作室等创作基地。在四川省青少年科普创作中心下组建成都师范学校、成都高新实验中学、成都铁中、成都高新四小、成都机投镇中心小学、成都建设路小学、成都新蓉小学、达州通川区八小、巴中三完小等30余所科普创作辅导站。

目前,在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的推动下,我省科普创作队伍已形成800多名老、中、青结合的作家和编辑队伍,遍布全省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农村和部队。其核心作者和编者、组织者有80余人。可以说,我省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普创作组织体系。

2005年7月,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牵头建立“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并于2006年1月在澳门正式注册。2006年4月28~30日《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在四川省资阳市召开成立大会,标志四川省科普作家与全球华人科普作家建立了组织联系。

最近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召开了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完善了协会组织章程,制定了一系列协会创作运作制度,进行了协会内部机构改革,强化了省科普作家协会在全省科普创作活动中组织领导作用,使得我省科普创作更具组织优势。

(2)四川省具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著名科普作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科普方针指引下,我省科普事业快速发展。在长期科普实践过程中,培养一批顶级科普作家和科普编辑家。包括中科院院士科普作家、著名科幻作家(被科幻界誉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的有二人是四川科普作家);还有最早提出建立我国科普学的科普专家;有获得过世界级荣誉,多种作品被选为中外文教材的科普作家;有多次获得过中国图书奖、中国优秀科普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国家级大奖的科普作家;有获得过邹韬奋奖的《科幻世界》杂志社著名科普编辑家等。

四川省的著名科普作家都是我国某一类型科普作品开拓者,他们具有娴熟的写作技巧,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科普创作理论方面也有造诣。

(3)科幻小说创作形成了传统优势。在中国,现代科幻文学的萌芽开始于20世纪初,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只是个别人在耕耘,如鲁迅、老舍、顾均正、许地山等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产生了第一批业余科幻作者,包括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萧建亨、饶忠华等作者,其中童恩正、刘兴诗为四川科普作家。

四川大学教授童恩正是一位专业考古工作者,他经常从考古研究中发掘科幻题材,创作出了别具特色的作品,如《古庙奇人》《雪山魔笛》《石笋行》《珊瑚岛上的死光》等。童恩正的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是我国第一篇获得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

中国科幻小说发祥于北京、上海南北两大中心,区域发展极不平衡。1979年以来,四川的周孟璞、童恩正等大声疾呼,身体力行,依靠四川省及成都市科普创作协会支持,团结刘兴诗、王晓达等四川科幻文学作者,创办《科学文艺》(后更名为《科幻世界》)刊物,提倡研究,推出大量优秀作品,使成都迅速成为科幻小说活动中心之一。改变原有京沪南北布局结构,形成与京、沪三足鼎立之势。

目前,四川省在科幻小说创作的能力、经验和理论认识上,在全国仍保持一定优势。

(4)具备发展科幻文化产业的基础。现在科幻作品创作已是一个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产业。科幻艺术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市场,涉及报刊、图书、美术音乐、电子游戏、儿童玩具、主题游乐园、影视多媒体等诸多方面,这个市场已是一个全球性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科幻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给予其他任何文学艺术作品所不能给予的最大关注,科幻对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理性精神这种人类最伟大的人文精神给予最为充分的表达,与我国现代科普目标是一致的。科幻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的同时,具有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是最好的科普载体之一。

科幻小说是这个文化产业当中重要的一环和基础。科幻小说的发展是要放到整个科幻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个大背景下来综合考虑的,发展科幻文化产业也将会有效发挥四川科幻小说创作的优势。

《科幻世界》杂志,原名《科学文艺》,由四川省科协主管并主办,创刊于1979年,初为丛刊,后为双月刊,1993年以后改为月刊。《科幻世界》月刊最高发行量曾接近四十万册,是发行量居世界第一位的科幻刊物。《科幻世界》杂志社已在进行产业化运作,累计营业额过亿。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科幻类杂志如《科幻小说报》《科幻海洋》和《智慧树》相继停刊,只剩下《科幻世界》一家坚持推动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并使之持续至今。1984年开始,该刊被主管部门要求自负盈亏,杂志发行量逐渐下降,最低只有几千册。为探索市场,《科学文艺》曾于1989年一度改名为《奇谈》,将读者定位为成人,但在不断的市场调查和与读者的交流中发现科幻小说的主力读者是青少年学生,遂于1991年更名为《科幻世界》,改为以中学文化程度的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1993年根据市场将刊物调整为半文半画,这一系列调整获得成功。

1991年以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名义主办,《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在成都召开“世界科幻大会”,这一历史事件大大恢复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1997年7月,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义主办,由《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又召开“‘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这次会议将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推向高潮。

现在,《科幻世界》已是我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杂志,是具有品牌形象的科幻企业。这使四川省通过发展科幻文化产业来引导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具有一个基础平台。

(5)科学小品创作达到较高水平。科学小品文俗称“豆腐干”科普文,是一种很常见、影响又很大的科普作品。这种“豆腐干”文,一般千字左右,短小精悍,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一个科学问题,朴实无华,却为大众喜闻乐见。科学小品适合在报纸副刊上和一些杂志中发表,《成都晚报》近20年坚持征集发表科学小品文,曾分别举办过出刊1000期和2000期的纪念会,并进行奖励优秀作品和作者。四川省科学小品文的创作活动也培养一大批科学小品作家,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还于2000年编辑出版《四川科普作品选》一书,收入100位科普作家的小品文。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世界,珍惜时间、讲究效率,很多人难以静心拜读长篇大论,而科学小品犹如精美的“营养快餐”而备受关爱。从科普的角度来说,科学小品正是适合时代特征的科普形式,科技新时代需要科普,需要科学小品文。

要写成科普“豆腐干”科学小品,要花费很多心血和劳动。除了要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断积累素材外,还要根据大众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来选题,并要查资料,找数据,跑图书馆甚至请教专家。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把确切科学的知识和新知识融合进文章中。有了素材,在写的过程中又要反复写,反复修改,不断锤炼,才能成功。我省有20多位科普作家都是技巧娴熟的科学小品写作高手和多产作家,其中四五人发表的作品每人都上千篇,他们在把握科学小品的“短小精悍、有味有趣又通俗易懂”方面都有较高造诣。

四川大力发展科学小品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事。

2.四川科普创作的劣势

目前,四川科普创作队伍的创作劣势主要是:

(1)缺少科普创作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虽然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在培养科普创作人才方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但就全省来讲,科普创作人才队伍现在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员数量仍偏少、人员年龄偏老化、人员知识陈旧、基本都是业余兼职科普作家,几乎没有职业科普作家。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限制我省科普创作事业发展。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四川省科普作家队伍缺少创作人才长期培养机制,表现在政府鼓励科普创作的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不到位;大专院校没有培养专业化科普创作人才的专业设置;也没有开展培训科普创作人才的社会机制;市面上关于介绍科普创作方法的理论书籍稀缺等。

(2)缺乏现代传媒科普作品创作的能力。现在影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广,其市场需求未来将会占主体地位。据2005年进行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大众媒体是科技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电视是我国公众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高达91.0%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发展信息。因此,大力发展现代传媒科普作品创作是我省未来科普创作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省科普作家大都是从事文字科普作品的创作,几乎没有涉猎现代传媒和影视、网络科普作品创作。我省当前必须集中力量克服这一缺陷。

(3)创作方式方法较落后。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新的科普创作理论范式、运作机制和政策手段正在形成,这要求四川省大部分科普作家从思想观念到创作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目前,大部分的四川科普作家进行的科普创作,还以适应平面媒体报刊书籍的“科学+文学”文字写作为主,虽然不少人已运用电脑写作,技术装备已经“现代化”,但其作品依旧“传统”。即使水平、质量颇高,但也只能局限在“传统”平面媒体适用,而难以在影响日益增长发展的“新媒体”发挥作用。

“新媒体”要求的科普作品是“科学”与“文艺”的全方位立体结合,不仅要求“文学性”的文字,还要求“科学”的美术、音乐表达;要求通过影视、动画、舞台、多媒体等综合艺术手段来“科普”;要求适应网络、通信的“眼球注意力”的科普作品……即使科普作家可以“退守”到还是以文字创作为主的“编剧”地位,也必须是能编创出适合影视、舞台、网络、多媒体的“剧本”,充分发挥文学以外艺术的表现力才行。这已不是“传统”的推敲文字、讲究文采的“文学写作”科普创作。要求科普作家都成为“科学”结合“文学艺术”的通才是不现实的,但科普作家必须与“文学艺术”全方位立体结合,在创作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从现代传媒角度来说,组织培养一批懂行的“科普编导”,把科技、科普、文学、美术、音乐、动画、表演专家、人才组合起来进行科普创作,一定也能创作出优秀的“现代传媒”科普作品,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4)科普编辑不适应发展要求。科普编辑已经从单纯组稿,发展为统筹策划。在激烈的科普作品市场竞争压力下,策划编辑在科普创作整个过程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

现在科普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并熟悉市场运营的各个环节。还应达到一些新的时代需求,首先,科普编辑观念要从单纯出版的知识技能性科普著作发展到思想性更强、更多融合社会和文化内容的科普著作;其次,科普编辑不仅要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传播学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对基金申请、同行评议、成果发布、科技与伦理、科技的社会影响等问题有基本的了解;第三,科普编辑要承担策划选题以及培养作者的责任。四川省目前具备这些综合素质的科普编辑太少。

综合上述对四川省科普创作未来环境和科普创作现状的分析,得出我省科普创作正面临大好形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建设和谐四川、创新型四川以及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等对科普创作的需求,使我省科普创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来自国外科普作品市场冲击、创新创作理念和方法的挑战。四川省科普创作队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战斗力强、经验丰富的创作队伍,还有一定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基础,未来,具备克服自身不足,抓住发展机遇,繁荣四川科普创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