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普的安排与实践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普的安排与实践

时间:2024-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确立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任务目标。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和建设,同时明确和深化科普地位和作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是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一步、取得自主创新成效的根本基础,也是促进科普的重要基础。深圳市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普的实践经验:第一,双主体优势是企业科技创新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党和政府科学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准确判断我国基本国情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对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做出战略安排。2005年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确立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任务目标。2007年10月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和建设,同时明确和深化科普地位和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立未来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规定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目标,并确定科普为一项重要政策和措施,强调大力发展科普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

2007年,由国家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科协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

1.上海“五力整合”,推进科普能力建设,保障科技创新

2007年,科技部确定上海市为全国科普能力建设示范城市。上海计划从科普场馆建设、科普品牌活动培育、科普作品创作出版、科普工作监测评估四个方面来推进能力建设,通过“五力”即组织体系的渗透力、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创新示范的引领力、注重社会效果的影响力、工作效率的调控力的整合,推进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从而促进科技创新。

组织体系的渗透力,是指不断优化科普组织设置、扩大工作覆盖面、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普事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的能力。上海积极创新科普工作领导体系的组织设置方式,充分发挥科普联席会议与公众科学素质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做到“两个班子,一个调子”、计划规划共商定、工作任务同步推,从而延伸科普工作组织网络、提高科普管理效率,并增强了组织体系的渗透力。上海市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专门设立科普工作处(市一级)和科普工作科(区县一级),主抓科普的管理、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

社会资源的整合力,是指围绕以活动为龙头、以资源为支撑的原则,梳理、集成科普事业单位、市各种学会和区县科协现有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并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2008年,上海精心打造上海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繁荣科普文化原创,加强科普新媒体能力,提高科普资源开发、服务过程中的共享及协同能力,而且为公众提供培训、交流、教育和服务等核心功能。

创新示范的引领力,是指通过评选各种科普示范项目,启发和推进科普活动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并对相关区域和活动形式产生强大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能力。近年来,上海市组织实施以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学校、科普旅游线路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示范工程。

社会效果的影响力,是指通过政府科普经费投入以及科普奖励措施的扶持,带动全社会重视科普、喜欢科普、投身科普事业,并通过注入新内容和新形式,提高特色科普活动的社会效果,逐步形成科普活动的专业优势、创新优势和品牌优势,推动上海科普活动效果的优化升级的能力。

科普工作效率的调控力是指以科普法规制度为依据,科普管理部门调整工作关系和掌控政策执行情况,维系科普事业的有序开展,从而引导乃至监控测评科普工作绩效。按工作性质的不同,科普工作调控分成两条主线。一条是科普工作绩效评估,主要是依据《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目标(长远目标、阶段目标),对有关行动计划、基础工程、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测量,总结和分析政策执行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条是科学素质评估,主要是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背景下,对全民科学素质的变化状况进行动态的监测评估,掌握公众科学素质的变化情况。

2.深圳市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普的实践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是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一步、取得自主创新成效的根本基础,也是促进科普的重要基础。深圳高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促进科普上也先行实践探索,并取得重要经验。

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含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普工作的动力表现在:来自公共部门的外部支持,也有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推动。特别是企业为适应内外部多种需要形成开展科普工作的综合动力,这些需要包括:员工技能素质提高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管理创新的需要、企业推广和普及科技成果的需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在多种动力的作用下,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利用自身积累的科技条件传播科学思想、前沿技术知识和创新方法,成功探索企业科普工作新的有效方式。这些企业科普方式包括:主动利用企业科技创新优势条件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大力提升员工科学素质;积极向外扩展前沿科学知识教育培训,促进科技传播和普及;借参与企业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加强信息交流,丰富和深化科普内容和形式。

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及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科普工作,给科技普及带来重要的积极效果。表现在:一是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为科普提供了特色内容,如华大基因自主创新的成果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信息,为普及现代生物医学健康知识和现代农业基因遗传育种知识带来鲜活生动的内容。二是企业科技创新为科普指明了现实方向,如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一系列超材料科技与产业创新成果,为深圳科普指明现实方向,有助于深圳科普内容更好地反映世界科技创新前沿信息。

深圳市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普的实践经验:第一,双主体优势是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的关键,即高新技术企业及新型研发机构应该既是科技创新主体又是科技普及主体,这会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对科普的积极促进作用。第二,完善综合动力机制是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作用的前提。第三,探索完善作用方式是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的保障。第四,自主创新路径跃升是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作用的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