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萌芽时期是一个意见的形成、收集和扩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意见往往是基于生活实践与周边环境而形成的。在这个时期中,个人意见向社会意识转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民众的意见很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左右。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教授认为“事物的传播扩散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体上以S形的变化轨迹,并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网络舆论萌芽期有这些特征:
开放性。一方面,便捷的互联网和丰富的各类网络终端,为信息的萌发和初期的传播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上网技术的普及,让广大网民能够自由地参与到网络传播中去。在生活中,只要能够联接到互联网,个体就可以获得巨量的信息。互联网上资讯的传递和获得都是极其便利的,这极大地实现了用户的平等和信息的共享。
网络社会为环保性群体事件中的网络舆论提供了极佳的地方。以什邡事件为例,四川什邡市政府在2012年6月29日宣布钼铜项目开工。之后,部分市民在6月30日至7月2日上街抗议。7月4日,新浪微博网民评论转载量达到峰值1886457条;另外,浙江镇海群体事件中,截至2012年10月25日下午1点,有关浙江镇海PX项目的新闻信息众多。其中,传统媒体有12篇,网络媒体有304篇,网络论坛有5440篇,博客也达到635篇,而微博甚至达到了223822篇之多。网易、新浪、搜狐、腾讯、新华网、人民网等各大网站都有自己的报道而且也对已有的新闻进行了大量的转载。这一事件在微博上被大量传播,导致大量网友围观。
知识性。毫无疑问,环保性群体事件的出发点都是环保问题,和环境权益的维护密切相关。然而,环境问题往往专业性很强,对环境污染的产生、环境污染与权益受损的因果关系等界定需要严格的专业知识。以浙江镇海事件为例,在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就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答记者问的事项中,涉及炼化一体化项目、此项目环保措施、生态环境治理和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影响等内容,涵盖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传播渠道多元化。微博、新闻跟帖、即时通讯和网络论坛已经成了广大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公众通过各种新型媒体,很便捷地获知发生的重大新闻。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公众发布消息有多种渠道可供选择,例如新闻跟帖、微博、专业视频网站等。在什邡事件发生后的一周之内,能够找到五百多万条搜索结果,这意味着什邡事件至少有500万信息得到传递。[4]而天涯论坛、凯迪社区也充斥着与什邡事件有关的讨论帖。调查表明,之所以在钼铜项目开工后,短期内出现公众上街抗议的情况,正是由于大量什邡市民在QQ群里的号召和鼓动。
个体议题转化为集体舆论。初期的舆论转化,是由多个个体的意见汇集成为网络舆情,上升到舆论的过程,换而言之,这是从个体议题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议题在最初具有零星、分散和不公开的特点;随着越来越的成员参与,讨论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特别是外部刺激的直接作用下,个体议题很快转为集体舆论。[5]正是从网民的“关注”开始,环保性群体事件的网络舆论进入萌芽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