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4-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抗震加固时,应注意防止结构的脆性破坏,避免结构的局部加强使结构承载力和刚度发生突然变化。框架结构经加固后宜尽量消除强梁弱柱不利于抗震的受力状态。减少场地效应的加固方案宜考虑建筑场地情况和现有建筑的类型,尽可能选择地震反应较小的结构体系,避免加固后地震作用的增大超过结构抗震能力的提高。加强抗震薄弱部位的抗震构造措施。因为抗震加固时,新、旧构件的连接是保证加固后结构整体协同工作的关键。

1.抗震加固方案的基本要求

(1)现有建筑抗震加固前必须进行抗震鉴定,因为抗震鉴定结果是抗震加固设计的主要依据。

(2)在提出加固设计方案后,应进行业主和有关专家的评审,并对建筑的缺陷损伤进行专门分析,在抗震加固时一并处理。

(3)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综合确定,可包括整体房屋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

(4)当建筑面临维修,或使用布局在近期需要调整,或建筑外观需要改变时,抗震加固宜结合维修改造一并处理,改善使用功能,且注意美观,避免加固后再维修改造,损坏现有建筑。如果为了保持外立面的原有建筑风貌,那么应尽量采用室内加固的方法。

(5)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采用外加固等以减少对内部的干扰。

2.抗震加固的结构布置和连接构造

(1)加固的总体布局,应优先采用增强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方案,应有利于消除不利因素(如结合建筑物的维修改造,将不利于抗震的建筑平面形状分割成规则单元)。

(2)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抗震加固时,应注意防止结构的脆性破坏,避免结构的局部加强使结构承载力和刚度发生突然变化。框架结构经加固后宜尽量消除强梁弱柱不利于抗震的受力状态。

(3)加固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宜使加固后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对称,减少扭转效应,应避免局部加强导致的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

(4)减少场地效应的加固方案宜考虑建筑场地情况和现有建筑的类型,尽可能选择地震反应较小的结构体系,避免加固后地震作用的增大超过结构抗震能力的提高。

(5)加固方案中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因为地基处理耗费巨大,且比较困难。宜多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整体性措施等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6)加强抗震薄弱部位的抗震构造措施。如房屋的局部凸出部分易产生附加地震效应,成为易损部位。又如不同类型结构相接处,由于两种结构地震反应的不协调、互相作用,其连接部位震害较大。在这些部位抗震加固时,应使其承载力或变形能力比一般部位强。

(7)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因为抗震加固时,新、旧构件的连接是保证加固后结构整体协同工作的关键

(8)新增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因为这些构件,既是传递竖向荷载,又是直接抵抗水平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应该自上而下连续设置并落在基础上,不允许直接支承在楼层梁板上。对于基础的埋深和宽度,新建墙、柱的基础应根据计算确定。贴附于原墙、柱的加固面层(如板墙、围套等)、构架的基础深度,一般宜与原构件相同。对地基承载力有富余或加固面层承受的地震作用较少的情况,其基础的深度也可比原构件提高设置,或搁置于原基础台阶上。

(9)如女儿墙、门脸、出屋顶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不符合鉴定要求,宜拆除或拆矮,或改为轻质材料或格栅。当需保留时,应进行抗震加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