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茶叶的前处理
1)茶叶前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
(1)绿茶茶叶前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
(2)红茶茶叶前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
2)绿茶茶叶前处理的主要工艺操作要点
绿茶茶叶前处理的主要工序有摊放、杀青、捻揉、干燥,现就这几步主要工序叙述如下。
(1)摊放
将新鲜的茶叶进行摊放,茶叶中水分挥发,茶叶颜色加深,叶质变软,增强可塑性,便于后期加工。堆放也有利于茶叶进行有氧呼吸,将茶叶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茶多酚等成分氧化分解,可促进其风味物质的形成,提升茶叶的品质,还可防止茶叶腐败变质。
自然摊放时,将茶叶按照品种、采摘时间及其等级分开放置,应选择清洁、透气、阴凉的场所,堆放的厚度为15~20cm,密度约为20kg/m2,时间一般不超过10h。也可以采用贮青设备进行摊放,贮青设备主要有贮青箱、贮青槽、自动箱式贮青设备。我国主要使用的是贮青槽,堆放鲜茶叶厚度可达90cm,密度约为90kg/m2,可采用间歇通风的方式进行贮青,储存时间不超过24h。
摊放作用要注意堆放的厚度、时间和温度。如堆放过厚,时间过久,茶叶无法散发有氧呼吸时产生的能量和二氧化碳,使茶堆内温度升高,加速酶促反应,影响茶叶的品质。
在鲜茶叶的含水量达到68%~70%、叶质变软并有清香味时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2)杀青
杀青是指采用高温措施,散发茶叶中的水分,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并使鲜茶叶中的内含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的过程。该操作对茶叶品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茶叶中酶的最适温度为45~55℃,温度达到70℃以上时被灭活。杀青时应使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至80℃以上,既可以使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蒸发,又可破坏酶活性,抑制酶促反应。温度过高,叶绿素等物质会被氧化破坏,使茶叶颜色泛黄,影响茶叶品质。低温加热时间过长,茶多酚发生酶促反应而氧化分解,使茶叶颜色泛红,减轻茶叶的苦涩味。
常用的杀青方法有两种:
①手工杀青。
a.平锅杀青。将炒茶锅水平放置在茶灶上进行杀青。杀青时用手快速炒茶,5~6min后茶叶变软,有清香气息即可。锅温根据茶叶投放量来确定。一般茶叶少,锅温低;茶叶量多,锅温高。
b.斜锅杀青。将炒茶锅斜放置在茶灶上进行杀青。炒茶时,采用先快后慢的方法,用手掌不断地将茶叶从锅的低处推向高处,并抖散茶叶使之受热均匀,并注意炒制过程中茶叶不能滞留在锅底。
②机械杀青。机械杀青的方式众多,在此仅介绍锅式机械杀青和滚筒式机械杀青。
a.锅式机械杀青。锅式机械杀青属于手工投叶,炒茶的温度由投叶量决定。一般锅温较低,投叶量少;锅温较高,投叶量多。炒茶时,先盖上锅盖进行2min的闷炒,然后打开盖子进行9~12min的抛炒杀青。
b.滚筒式机械杀青。滚筒式机械杀青属于连续式杀青器,机器上装有温度指示计,根据温度来决定投叶量。生产中,常选择筒径为30cm的小型滚筒杀青器进行加工,产量约25kg/h。杀青结束前30min,停止加入燃料,利用剩余温度进行加热杀青,以免加热过火使茶叶焦化。
经杀青后的茶叶应叶色暗绿,叶面失去光泽,叶质柔软,萎卷,折梗不断,手坚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带有黏性,青草气消失,清香显露。有茶香味等外观特征。一、二级杀青叶的含水量应为58%~60%,中级杀青叶的含水量应为60%~62%,低级杀青叶的含水量应为62%~64%。
(3)捻揉
捻揉主要是为了使茶叶卷成条形或颗粒的形状,缩小体积;同时,使茶叶中的组织细胞适当破坏,既要茶叶容易泡出,又要耐冲泡。
投叶量、时间和压力,是揉捻工序的主要技术因子。揉捻叶过多,开动揉捻机时,往往由于叶子翻转冲击揉盘,或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叶子因过满而甩出桶外,甚至发生事故;叶子在揉桶内翻转困难,揉捻不均匀,不仅条索揉不紧,还会造成松散条和扁碎多;因叶子与叶子、叶子与揉桶、叶子与揉盘之间摩擦增大,发热,不仅影响外形,也会影响内质。如揉捻叶过少,叶间相互带动力减弱,不易翻转,也起不到揉捻的作用。一般装到比揉桶浅3~4 cm处即可。
揉捻时间并不长,但因加压过重,致使梗叶分离,未成条而先断碎。对揉捻叶既要求达到一定的细胞破碎率,又保持条索完整;成条率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嫩叶芽尖要保持,不能断碎。关于加压的具体方法,应按“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交替,最后不加压”即“轻—重—轻”的原则。揉捻机的转速一般控制为45~60r/min。
揉捻均匀,嫩叶成条率达90%以上,三级以下的低级粗老叶成条率在60%以上;细胞破坏率为45%~60%。如高于70%,则芽叶断碎严重,滋味苦涩,茶汤浑浊,不耐冲泡;低于40%,虽耐冲泡,但茶汤淡薄,条索不紧结;茶汁粘附叶面,手摸有湿润粘手感觉。
(4)干燥
干燥是决定眉茶品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眉茶整形、固定茶叶品质、发展茶香的重要工序。
通过干燥,可以继续蒸发水分,使毛茶充分干燥,其水分含量要求6%以下,以防止霉变,便于贮藏;彻底破坏叶中残余酶活性,保持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继续散发青臭气,促进一些内含成分的变化,巩固和发展茶香,增进滋味醇浓;在揉捻成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做成紧结、圆直、匀整的外形。
干燥依据操作的不同作用分为以下3个阶段:
①初期阶段。此时茶叶的水分含量高,应适当提高温度进行干燥,以除去茶叶中的水分,抑制化学变化。但温度太高,易出现茶叶表面硬化而内部水分无法蒸发的现象。
②中期阶段。叶片较柔软,易进行叶片的塑性整理。
③末期阶段。茶叶水分含量降至8%以下,有利于茶叶风味的形成。在此阶段,低温干燥使茶叶产生清香味,中温干燥产生熟香味,高温干燥产生老火香味。
3)红茶茶叶前处理的主要工艺操作要点
红茶的生产流程与绿茶的主要区别在于鲜茶叶不经杀青,而是在捻揉之后直接进行发酵,在发酵时的操作主要为:发酵室温度控制在24~25℃,保持叶温30℃为佳,相对湿度应保持95%,摊叶厚度应控制在10cm左右,要保证发酵室有足够的氧气,一般发酵时间为4h左右。
5.2.2 灌装茶饮料的一般生产工艺
1)生产工艺流程
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基本相同,根据各类型茶饮料的不同的风味、品质和包装容器,其工艺流程稍有差别。
几种典型的茶饮料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1)茶抽提液生产工艺流程
(2)PET瓶装茶饮料工艺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