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促进知识传播为目标的知识可视化

以促进知识传播为目标的知识可视化

时间:2024-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赵国庆等认为知识可视化的实质是将人们的认知知识制品转化为显性的物理知识制品。Burkhard提出的知识可视化框架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出发,借鉴信息交流的基本原理而提出,将知识可视化定位在如何改善知识传播的效果,重点考虑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媒介、接收者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界定了可视化对知识传播的作用,为相关学科研究知识可视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因此,知识可视化技术是丰富多样的,为便于使用需要对其进行梳理。

1.3.2 以促进知识传播为目标的知识可视化

知识管理的兴起、实践社区的流行、团队协作的普及、群体决策的发展、知识门户的搭建,如何丰富知识的表示方式促进人们发现、学习、收集、组织、交流和共享知识,成为可视化技术研究领域关注的新方向,同时提出了“知识可视化”的概念。Eppler等(2006)人则将知识可视化定义为:“使用可视化方式表示知识,以促进群体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出发,利用可视化技术将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表示出来,改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知识交流和共享效果。赵国庆等(2005)认为知识可视化的实质是将人们的认知知识制品转化为显性的物理知识制品。周宁等(2007)则认为知识可视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知识传播、创造新知识以及解决信息过载上。

可见,知识可视化主要是利用可视化技术来丰富知识表示方式,促进知识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传播。

1.3.2.1 知识可视化框架

零散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和方法之间不进行系统整合就会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框架来解决知识可视化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还没有把可视化研究整合到信息交流科学中去,知识接收者角色的研究还不深入,而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接收者扮演着重要角色;(2)关于可视化的研究还没有整合到知识管理领域中,知识管理能够区别不同的知识类型,而目前可视化研究却主要关注的在一个知识类型(信息,事实);(3)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框架协调知识可视化研究涉及的相关领域,包括信息可视化、感知艺术、知识管理、信息交流科学、信息构建、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或者认知艺术。

Burkhard在考虑上述需要的基础之上,认为为了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创新,需要考虑四个不同观点,它们分别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要将知识可视化(目的)?

(2)什么类型的知识需要可视化(内容)?

(3)谁接收知识(接收者)?

(4)怎么对这些知识进行可视化(媒介)?

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个知识可视化框架,如图1-15所示。

img26

图1-15 知识可视化框架

该知识可视化框架由四个观点组成:作用类型观点、知识类型观点、接收者类型观点及可视化类型观点。可视化作用观点区分了可视化表示的六种不同类型的作用:①在沟通过程中,利用可视化表示知识协调不同的参与者,属于社会优势;②利用可视化形式识别模式、观点、趋势,以吸引并保持参与者的注意力,属于认知优势;③提高记忆的程度,因为人们易于用图像思考,属于认知优势;④可以激励、刺激观察者,属于感情优势;⑤可以改善小组间详细阐述知识的效果,属于认知优势;⑥通过嵌入情境知识、展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新见解的产生,属于认知优势。知识类型观点区分了需要传播的知识的类型:①Knowwhat,陈述性知识;②Know-how,过程性知识;③Know-why,实验性知识;④Know-where,方向性知识;⑤Know-who,个人知识。接收者类型观点区分了接收者的不同类型:个人、小组、组织以及由不同人组成的社会网络,而区别接收者的类型是正确选择可视化方式所必需的。可视化类型观点区分了可视化的七种不同技术,包括草图(Sketches)、图表(Diagrams)、图像(Images)、地图(Maps)、对象(Objects)、交互式可视化(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s)以及故事(Story)。

Burkhard提出的知识可视化框架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出发,借鉴信息交流的基本原理而提出,将知识可视化定位在如何改善知识传播的效果,重点考虑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媒介、接收者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界定了可视化对知识传播的作用,为相关学科研究知识可视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

1.3.2.2 知识可视化模型

关于如何完成知识可视化的应用,Burkhard(2005)提出了一个知识可视化模型,如图1-16所示。该知识可视化模型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知识发送者、知识传播媒介(各种可视化技术)以及知识接收者。首先,知识发送者需要外化其想要传播的知识。该过程分为三个步骤:①发送者吸引接收者的注意;②发送者构建语境,并展示全局和动作选择;③发送者给出可供选择的细节。在知识接收者获取知识后,需要对得到的知识进行重构。由于认知和假设的不同,重构过程中可能产生误解、曲解或其他问题。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发送者需要对修正可视化形式直至接收者能够正确重构知识。

img27

图1-16 知识可视化模型

1.3.2.3 知识可视化技术

应用于知识可视化的主要技术和工具可以是信息可视化中常用的展示技术,也可以是建筑设计、可视化建模、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图形、图像绘制技术。因此,知识可视化技术是丰富多样的,为便于使用需要对其进行梳理。常见的方法是将其分为草图、图表、图像、地图、对象、交互式可视化及故事七种类型(Burkhard,2005)。图1-17给出了每种类型的示例。

img28

(a)草图

img29

(b)图像

img30

(c)图表

img31

(d)地图

img32

(e)对象

img33

(f)交互可视化

图1-17 知识可视化技术

草图用以表示主要观点,支持观点可视化的完成,主要通过知识显性化支持群体成员之间交流过程,图1-17(a)是一幅城市规划讨论小组用以交流和促进创新的启发式草图。图表是抽象的、结构化表示,用以揭示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图表是系统化的,图1-17(c)给出了常用的图表,例如饼图、韦恩图、柱状图、树形图、网状图及思维地图等。图像直观、形象,适合于隐喻观点,图1-17(b)利用图像澄清复杂项目。地图是知识来源、知识资产、知识结构或知识过程的图像目录,也可以是虚构地图,图1-17(d)是一个组织在一项复杂项目中进行跨智能沟通的地图。对象利用三维空间使人身临其境,通过一致的展示并结合数字化界面帮助吸引接收者、协助学习过程,图1-17(e)是利用对象在信息空间中定位的例子。交互式可视化允许用户存取、探索、操作各种类型的信息,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进行跨越时空的交互协作,图1-17(f)是用于监控纽约股票交易的交互式可视化实例。故事是虚构中的可视化,而不是物理上的,利用讲故事(Storytelling)的方式通过语言或文章将认知图像表述出来,主要用来补充上述六种可视化形式,建立共同的愿景或者故事情节来激发参与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