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模型应用应遵循一系列的原则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模型应用应遵循一系列的原则:
(1)丰富的知识源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是以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前提的,因此必须从广泛的知识源中采集相应的知识资源。搜索引擎是人们获取知识资源的重要途径,行业搜索引擎的不断推出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合适的知识资源。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平台、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得人们更为方便地获取学术资源。从组织层面讲,不仅包含组织内部的各类资源,也应包括来源于组织外部的知识资源。因此,组织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统一负责知识资源的收集与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长期采集各种知识资源。
(2)便捷性的操作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平台设计应遵循简单易用原则,为用户提供便捷性的操作界面。丰富的人机交互设计主要体现在局部细节与全局结构之间的切换以及各种动作选择两个方面。全局结构是指整个知识体系的映射方案,当知识体系的规模较小、能够在同一个屏幕上显示时,直接将所有局部细节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即可;而当知识体系达到一定规模,不能在同一屏幕上显示时,则需要提供相应机制。例如,概念图制作工具常常提供两种机制:一是将较大的概念图分割,并通过链接方式实现概念图之间的切换;二是提供导航地图,通过导航地图用户能够迅速定位自己所浏览的位置。动作选择是指为用户提供的操作功能,不同的操作应采用不同机制来实现,包括按钮、面板、选项卡、滑块,鼠标操作(单击、右击、双击、拖动)和快捷键等。
(3)个性化的定制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平台应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功能。个性化定制不仅包括用户界面的个性化定制,还包括知识需求、知识收藏和学习计划等方面的个性化定制。知识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是让用户填写相应的需求文档,平台自动化地将相关知识推荐给用户;知识收藏的个性化定制是能够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收集所关注的知识资源,并能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管理完成添加、删除和修改操作;学习计划的个性化定制是指在知识吸收活动中,为用户提供开放性的学习计划制定模式,用户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进度和学习内容。
(4)多样化的协作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平台应提供多样化的协作机制以满足协作学习、在线讨论和沟通交流的需要。协作机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即提供相关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特别是在在线学习和在线协作知识提取中,需要提供在线交流工具,包括即时通信、BBS和Blog等,以使相关人员能针对相关问题、任务和想法进行即时沟通;二是相关工具的同步功能。例如,在多个人共同完成一幅概念图的绘制时,该图常常同时被多个人请求修改和占有,就需要一定的机制来保证概念图的版本一致和不出问题。
(5)智能化的处理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平台应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处理能力,满足相关知识活动的需要。提供的图形绘制工具应具备知识点记忆功能、高效检索功能、自动联想功能、错误提示功能及自动转换为知识库需要的格式等功能;提供的可视化展示工具应具有一定的统计分析功能;知识获取中应能满足对多种格式的自动处理需要。例如,COMPASS系统利用WordNet来支持交互概念图的绘制,在学习者完成部分概念图时,利用WordNet本体库分析其内容并提供与当前内容相关的概念及概念间关系引导学习者完成概念图的绘制(Harry Kornilakis等,2004)。
(6)集成化的平台
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分别支撑知识提取、知识融合及知识吸收的完成,因此可以分别构建相应的知识提取平台、知识融合平台及知识吸收平台。但是,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平台应尽量将这些功能需求进行集成,便于用户使用而不必在多个工具平台当中不停切换。因此,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平台应以知识库为中心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搭建基于可视化技术的集成化知识处理和利用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