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常规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

后常规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

时间:2024-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存在比较混乱的现象,而且评价标准也是晦暗不明的。目前,国内高校通常采用的标准有两个,即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目前则大有用CSSCI统一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趋势。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去应对。这就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客观的、准确的,否则危害就太大了。

6.后常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存在比较混乱的现象,而且评价标准也是晦暗不明的。如果说理工科成果的评价标准选取SCI、EI等,虽然说存在比较多的争议,但是这个标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反观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评价标准则五花八门,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随便找一本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期刊看看,上面一般注明该杂志入选的一些分类系统,一般人是很难搞明白这些分类系统有何异同的。目前,常见的有如下的几个评价系统: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FD)统计源期刊。相信除了那些搞期刊编辑的人员外,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这些分类系统的来源以及入选标准。目前,国内高校通常采用的标准有两个,即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目前则大有用CSSCI统一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趋势。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等单位编制的,于1992年开始正式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一版),基本上每四年推出一个新版本,目前采用的是2008年出版的第五版,值得指出的是,这个分类系统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期刊,并不完全是人文社会科学类。CSSCI则是南京大学于1997年率先提出研制、并于1998年推出的第一份CSSCI来源期刊目录。最新的2008—2009年度CSSCI来源期刊共收录25个门类共计528种刊物,完全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由于各地、各单位都纷纷把CSSCI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考评与奖励体制的主要参考标准,可以预期,CSSCI评价系统完全有可能变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评价系统。

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两大主要评价系统是社会科学论文索引,即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和艺术与人文科学论文索引,即A&HCI(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据王宁教授介绍,SSCI创立于1956年,后于1994年和1998年两次扩大调整来源期刊数量,现收录1 765种社会科学期刊。A&HCI创立于1975年,并于1994、1999和2002年三次增减调整来源期刊数量,现收录1 121种国际著名的艺术与人文类期刊。这两套评价系统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美中不足的是其中所收录的刊物的工作语言大多是英语。从上面所列的资料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系统的建设起步比较晚,评价的指标体系也不完善,而且还存在作为基础的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等问题。这种现状导致我们面临一个很严峻的现实,即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目前还处于极度落后状态,比理工科在国际上的地位还低,完全无法进行国际交流。由于语言因素的限制,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本上处于被世界隔离的孤岛状态,根本无法进行国际交流与对话。客观地说,这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抑制了中国人文社会学科学成果走向世界的进程。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基本上可以从载体上分为三类:即学术期刊、奖励系统和项目,这三种载体规范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方向、常规评审与筛选,目前国内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当这些载体的所有者都是国家提供的时候,这些成果的评价完全被政府的意志所左右,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质量,评选出来的很多成果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尤其是奖励系统的评价,必须要有中立的民间机构执行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并保证质量。我们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记得那些官方机构的评价结果,相反,我们却能够记得历史上的那些穿越岁月风尘的伟大典籍,其中的道理不难明白。如果我们把当下的科学发展阶段定义为后常规时代(Post Normal Age),那么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事实是不确定的,价值在争议中,赌注是巨大的,决策是紧迫的。这个说法是英国哲学家拉维茨(Ravetz)和丰托维兹(Funtowicz)在1993年的一篇文章《后常规时代的科学》中首先提出来的。虽然这个概念来自库恩的常规科学概念,但是笔者认为:这个概念很准确地界定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即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去应对。这就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客观的、准确的,否则危害就太大了。按照拉维茨的说法,现代的科学可以分为四类:以次充好的科学、企业化的科学、鲁莽的科学与肮脏的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如何能够保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质量与可靠性?在经济危机的年代里,那些所谓的成果对我们遭遇的困境有多大的帮助?有多少经过权力评选出来的成果后来成为一堆笑话?目前,西方流行一个嘲讽的说法:“废物科学”(junk science)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客观的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就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否则的话,完全有可能出现那些所谓的评奖成果都退化为“废物科学”的闹剧,而历史却温暖地记住了那些无缘上榜的传世经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