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隐秘的科学之痛

隐秘的科学之痛

时间:2023-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长期困扰中国科技界的隐秘的“科学之痛”形成的原因。只有到了那一天,我们才能真正告别隐秘的科学之痛,因为我们对未来拥有不可动摇的耐心。

11.评审质量:隐秘的科学之痛

上面所述,科技部发表通告,宣布撤销一项涉嫌造假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个事件本身对中国科技界的未来极具路标性质,因此有必要对这个事件的指向性深入挖掘一下,借此揭开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科技界的隐秘的“科学之痛”。在这个事件中,作为科技管理部门,科技部自身也面临着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奖项是它授予的,撤销奖项也是它做出的正式官方决定。当然,在这个轮回中,如果把责任完全推给主管部门,显然不妥,并有些冤枉,但是,科技主管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监管不力的责任也是毋庸置疑的。客观地说,没有一个科技管理部门希望出这种问题。那么这个责任应该如何分配呢?换言之,由谁来承担这个事件的主要责任呢?这样追问下来,我们就逐渐接近了隐秘的中国科学之痛:评审质量问题。在整个科技发展链条上,各个阶段的不端行为都已得到展现,唯有最隐蔽的一个环节:评审过程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笔者曾戏言:中国科技界的下一个丑闻极有可能出现在评审环节上。根据这个事件的特点,笔者主观认为责任的分配应该是这样的:制度设置的错误是导致此次事件的主要责任者,应该占一半的责任,余下的责任里,管理部门与评审方平分秋色。考虑到错误的制度设置直接对评审质量的影响,综合起来,评审质量就成为此次事件的主要责任方。

大体来说,根据准确性程度,评审质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高质量评审、中等质量的评审,以及错误评审。最为糟糕的情形是:无效评审(评审失灵),此时准确性已不再是主要评价指标,评审完全脱离评审对象,滑向由外部因素所决定。根据常识可以知道,科技评审质量与一个社会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评审水平总体来讲要高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要差一些,其缘由是由于不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的知识梯度造成的。如同中国的乒乓球、巴西的足球一样,基础的整体水平高,导致国家队的水平也自然水涨船高。但是,评审水平并不等同于评审质量,为了使二者之间保持正相关性,各个国家的科技管理部门都用严密的制度形式控制外在因素干扰评审水平的正常发挥,以此保证最好的评审质量目标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做出与该知识水准相关的高质量评审。想尽办法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才是一个合格的科技管理机构的职责所在。当下中国科技界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在快速上升,而评审质量却每况愈下,这种错位已经导致现有评审体系处于失灵状态。

导致中国科技界评审质量普遍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制度设置缺陷。以评奖为例,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推荐制以及少量政府定向型奖励。推荐制是主要奖励模式,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奖项都是靠推荐制来运作的,至于政府定向奖则主要针对那些成就斐然、成果得到充分证明的成功人士,偏重于荣誉性质。推荐制的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当事者的主观夸大成分,由于推荐标准与要求的极其严格,使得评审客观性较好,因此评审质量也较高。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则是与国际有别的第三种模式:申报制。这种制度设置存在先天缺陷,申报者的回避成为无法切割的干扰评审之源,加剧了评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至于鉴别成本大幅提高,最终的评审质量普遍比较低。这种模式下,能够影响评审的外部因素都通过申报者的渠道长驱直入。另外,这种评审模式对于评审者也将造成巨大的现实与心理成本压力,导致评审者被动陷入一种囚徒困境。在这种架构下,制度设置看起来越完善,评审的质量就越低。就如同出发点错了,走得越快,离正确目标也就越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此次事件中科技管理部门也很委屈。

造成当下中国评审质量普遍低下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评审者的放水。其实,这是申报制无法避免的难题,单纯指责评审人缺乏职业道德显然是不够的。在申报制的背景下,评审人处于一种囚徒困境的局面。由于权责的不明确,秉持公平原则是所有选项中收益最小的选择。作为理性人选择收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偏好,此时通过评审权的交易就是实现收益最大化的选项,基于此,评审质量自然就是滑向最差的。所以,那些寄希望于评审人会恪守良心禁区的假设,就彻底沦落为一种幻想。评审的囚徒困境造成的社会后果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共同体的利益受损,共同体的信誉资源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公地悲剧”的命运。

由于存在评审人的囚徒困境,作为管理者的监管职能就被彻底架空,从制度层面上最后一个约束评审人的力量被巧妙消解了,评审质量就难免成为与事实关系不大的漂浮之物。由于申报制中的评审人都是管理者聘请的,评审质量事故一旦发生,由于评审人的隐匿特性,所有的矛盾与指责都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到管理者头上,而此时评审质量事故已经酿成,管理者的信誉损失惨重,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他们只好更加严密地制定规则,由于起点方向就错了,只能越来越被动。这是一种退化的循环:越加强管理,评审质量越低。这就是长期困扰中国科技界的隐秘的“科学之痛”形成的原因。

解决评审质量问题的唯一之道就是修改落伍的申报制度并适度放权,把申报制改为推荐制,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各个专业学会来完成,由他们负责组织力量挑选各自领域的优秀成果,然后组织力量评审,管理部门只需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即可,由此也免去了未来很多不该负的责任。对评审人,应该明确其权责,大幅提高优秀评审人的收益,惩罚那些评审质量很差甚至发生交易行为的评审人,这是打破评审囚徒困境的有效方法。这种做法就如同古玩市场上的行家,由于有很高的鉴别能力以及个人信誉,他出场鉴别古玩是有很高收益的。评审人也应该有这样的待遇,只有这样,评审人才能克服内心隐秘的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理。

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样一幕:某科学家正在工作,突然电话铃响了,通知他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瞬间他愣住了,这个奖来得太突然,他事先一点都不知道。如果那一天到了,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科技的评审质量真的提高了。

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只有到了那一天,我们才能真正告别隐秘的科学之痛,因为我们对未来拥有不可动摇的耐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