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的理论

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的理论

时间:2024-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馆藏文献剔除是各国图书馆界十分关注的课题,许多图书馆学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馆藏文献剔除的相关理论。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的意义和作用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认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对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认真探索藏书剔除的标准、方法、工作程序等,使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的理论

馆藏文献剔除是各国图书馆界十分关注的课题,许多图书馆学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馆藏文献剔除的相关理论。

“藏书剔除”思想发韧于19世纪。早在1826年,俄国图书馆学家雷斯就指出有必要分别存放旧的、不常用藏书和新的常用藏书。1876年,沃龙涅什公共图书馆实践了这一主张,专门建立了储存书库。之后,不少人曾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H.A.鲁巴金认为,图书馆无计划地补充藏书是形成许多文献未被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K.H.杰隆诺夫指出,很多图书馆同时保存未被利用的文献是不适当的。Л.B.哈芙金娜曾积极地宣传从藏书中有效地剔除其消极部分的主张。

20世纪初,欧洲图书馆学家也开展了依利用程度区分藏书的研究。1903年,英国图书馆学家D.布朗指出,图书馆的任务“在于仔细地选取图书,并同样仔细地剔除全部失掉了时效、完成了使命、或由于丧失新颖性或不再有益而为读者所不用的图书”。1914年,德国图书馆学家乔治·雷斯对读者不用的藏书使用了“死书”这一概念,并建议销毁这种无人利用的图书。

十月革命以后,克鲁普斯卡娅实践列宁关于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思想,曾领导和直接参与制订了许多方法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文件,对从馆藏中剔除失去阅读价值的和专业不对口的图书作了具体规定。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大量图书财富变成了死物的主要原因是,在藏书的建设和利用方面缺乏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有修养的图书馆干部。她指出:“僵死的图书愈积愈多,压坏了书架,挤满了书库。大量的书库变成了真正的坟墓。”为了防止“大规模葬送图书”,必须克服“各自为政”,克服只要建设自己这个图书馆,而不懂得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利益的思想。

在我国,1927年杜定友先生在其所著《图书馆学概论》中就有《图书的撤消》一章,提出了根据“图书馆重在实用”的原则,应该进行图书撤消,并列举了图书撤消的八条原因。提出了撤消的五个步骤。[2]30年代,杜先生又提出“不用的本书杂志,概行变卖,而购新出应用之书”,主张进行藏书剔除。

从40年代到60年代,各国的图书馆学专家开始明确认识到:“图书馆的真正目的是成为一个情报源,而不只是一个书库”,从而提出了“提存藏书”的概念。印度的阮冈纳赞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把所有的图书馆分为“保存性的”和“服务性的”两大类。他认为,藏书的补充和保管,应在全国一切图书馆之间进行协调,使“保存性的”(国家级)图书馆能拥有最充足的藏书,从而让“服务性的”图书馆能经常顺利地清除馆藏中的不必要图书。1960年,美国的R.伯顿和R.凯普勒等专家研究了文献的老化速度,提出了文献的“半衰期”概念,从文献的年龄方面为藏书剔除提供了依据。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为了解决藏书急剧增加所引起的书库紧张、经费紧张和工作效率低等一系列矛盾,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专家丹彤、阿金森等,提出了藏书增长的稳定状态理论。它要求图书馆不要无限地发展藏书数量,而应当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控制其增长速度。控制的手段就是在入藏新书的同时相应地剔除数量相当的旧书,从而达到藏书数量增长的稳定状态。

美国的图书馆学家对藏书剔除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杰西·谢拉指出:“藏书剔除和图书选择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剔除没有选择,或者只有选择没有剔除,都是不可想象的,二者使馆藏保持有效性和新颖性。”谢拉认为,“一个新的时期即将来临,在这个时期内,图书馆员要解决的不再是图书采购,而是图书剔除了”。因为“文献资料的过度饱和给人类记录带来的障碍比文献资料的缺乏带来的问题多得多。持续增长的、大量的、无用的、冗余的文献资料,几乎使情报的寻求者陷入难以自拔的状况”,因而“必须采取措施,剔除那些被认为不重要的、无关紧要的和非代表性的文献资料”[3]。美国的另一图书馆学家S.J.斯洛特著有《图书馆藏书剔除》一书,他指出,藏书可明确地分为两大部分,即“核心藏书”和“非核心藏书”,前者能满足读者对现有藏书的95%~99%的需求,后者是已利用率仅占1%~5%的藏书,而后者就是“可剔除”的部分。[4]

前苏联的藏书复选理论,在世界各国图书馆界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藏书复选这个概念,是前苏联图书馆学家格利科尔耶夫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斯多利亚洛夫在1979年出版的《图书馆藏书》中,对这一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5]他们认为,藏书补充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剔除出版物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对出版物的初选和复选。初选是补充过程开始阶段对馆外出版物的入藏选择,其过程是依据具体的原则标准和原有藏书基础,了解书源与收集书目材料,从中挑选出版物的类别范围以及各类出版物的类型、文种、内容与水平程度,确定出版物的品种与复本,直到取得出版物,引进入藏。由于初选大多是通过征订目录间接挑选,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任何高明的专家所挑选的出版物,都不可能绝对准确无误地适合读者的需求,因此,必须在使用阶段继续选择出版物。这种在补充过程后一阶段对馆内入藏书刊的再次选择,就是复选。复选是为了检验入藏书刊的实用程度,充实不足的部分,修正失误和失效的部分,发展实用完善的部分,是对初选结果的检验、修正、充实和进一步发展。复选过程,包括查明入藏书刊是否符合读者需求及其使用价值,判定哪些书能够利用和保存,哪些书数量不足,需要进一步补充,哪些书不符合需要或失效,应该剔除。不仅对旧的出版物要进行复选,对新的也一样。凡是题材陈旧、读者面过于狭窄、出版物不含新的情报、材料叙述过于复杂或粗糙、外形不合规格、已入藏复本过多的书,都在剔除之列。总之,要通过复选剔除,提高藏书质量,完善藏书体系,发挥藏书的利用效率。前苏联复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藏书剔除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藏书剔除”已成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的意义和作用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认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对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认真探索藏书剔除的标准、方法、工作程序等,使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