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原因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原因

时间:2024-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不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道路,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将大大削弱,其角色功能的优势地位将日渐式微。这就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同时也为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所有这些,都为图书馆合作藏书与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原因

对图书馆来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仅具有广阔而深厚的时代背景,而且有直接的现实原因。

(一)文献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图书馆有限收藏能力的矛盾加剧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带来的文献生产能力的极大提高,导致了文献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据前几年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80~90万种,期刊20~25万种,研究报告70余万件,专利文献约105万件、会议文献约10万篇、政府出版物约20万篇、标准文献约75万件、产品样本约50万件、学位论文约10万件,技术档案数百万件。[2]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源的类型和载体早已不局限于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如此汹涌的信息洪流,是任何单个的图书馆都无法驾驭的。从理论上讲,图书馆必须能对庞杂的信息源进行全面而又精确的控制,无论以何种载体形式,都能够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但事实上,任何单个图书馆对文献的收藏和控制能力都是有限的。以印刷型文献为例,近几十年来,印刷型书刊的价格持续上涨,而大多数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增长却相对缓慢。因而很多图书馆都不得不缩减购书量,入藏文献的品种和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国每年收集的图书资料种数仅占世界出版量的10%左右,收集的科技期刊仅占世界期刊发行种数的5%左右。1996年全国外文书刊订购量比1989年下降了80%。国家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购入外文原版图书约5万种,外文原版期刊约9 000种,而现在则分别减至2.6万种和5 000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购入外文原版图书和期刊各5 000种,而90年代末分别减至1 000种和900种。[3]由此可见,文献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图书馆有限的收藏能力的矛盾正在加剧。如果不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道路,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将大大削弱,其角色功能的优势地位将日渐式微。

(二)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与图书馆满足需求的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新的信息环境中,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的趋势日益彰显,人们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信息需求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这首先表现为信息用户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和广泛性,从管理决策层、研究层,到开发应用层、学习层、大众文化层等不同层次,用户群体空前庞大,各层次用户都有其特定的信息需求。其次表现为信息需求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众多的学科领域,而且涉及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金融、劳务及政策、法规和管理等诸多具体问题。再次表现为对信息类型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文献出版形式来看,不仅有图书、期刊,而且有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特种文献资料;从信息载体来看,由印刷型资料、缩微视听资料,发展到电子出版物、多媒体信息、数据库、网络信息等各种新型载体的信息;从信息产品加工层次来看,涉及原始文献信息、检索型文献信息和经过高度浓缩加工的情报产品。除此之外,还有对不同语种、不同信息交流渠道、不同信息服务方式的信息需求。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需求,图书馆越来越感到无力和无奈。因为任何单个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都是有限的。有报道说,通过检索工具获得的外文文献线索,有40%~50%左右在国内找不到原始文献。某大学一外籍专家为研究生做毕业论文开出200多本参考书,但在该校图书馆只找到6本。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是很低的。而要提高对日益广泛而复杂的社会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依靠单个图书馆的努力,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根本的出路是建立一个社会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各图书馆通过分工协作,合作建立相对完备的文献收藏,同时通过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文献传递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

(三)网络环境使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协调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电子文献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人们从网上存取的信息,具有与馆藏文献一样可资利用的属性,因此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两部分。对读者来说,需要获得的某一信息,无论是图书馆收藏的,还是通过网络存取而获得的,信息本身的质量并无多大区别。对图书馆来说,对利用率低的文献通过网络存取获得在经济上更合算。因此,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必然由印刷型文献为主向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方向转变。而在网络环境下,当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转化为文献数据库并提供网上信息服务时,其他图书馆再把相同的资源进行加工上网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说,传统的图书馆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存在,它们所拥有的资源相互之间还允许一定程度重复的话,那么在网络上,图书馆作为网络整体的一个节点,它的数据库资源如果被网上其他机构的数据库资源所覆盖,那么它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这就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必须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彻底转变“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模式,加强在馆藏发展中的分工协调,减少文献收藏的重复。只有各图书馆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各具特色,互不雷同,图书馆从网络获取的资源才是丰富的和真正有价值的。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藏书与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同时也为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第一,由于网络的发展,联机联合目录和其他电子化选书工具将广泛运用于文献采访工作,图书馆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各馆馆藏和文献搜集的信息,从而可以避免文献采访中的重复和遗漏。第二,高速廉价的信息传输手段,使用户对文献信息的利用可以突破时间和信息存取地点的限制,十分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即使是跨越大洋传输文献的成本也不会超过读者亲自到邻近图书馆拷贝的综合成本,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立可以摆脱地域的束缚。第三,统一的传输协议与文本格式奠定了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的标准化基础,不同时空、素不相识的人们可以同时通过基于相同标准的浏览检索工具访问同一信息。所有这些,都为图书馆合作藏书与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