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意义
(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助于减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和遗漏,形成各具特色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提高整体信息资源系统的保障能力
面对当今数量急剧增长的各类信息载体,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全面收集。而在缺乏整体规划和合作协调的情况下,图书馆都只能以完善自身的信息资源体系为目的进行采集。这种“自给自足”和各行其是的信息资源建设方针,必然使得各馆的资源一方面相互重复,缺乏特色,另一方面又会遗漏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文献,从而大大降低整体信息资源的完备性和保障能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要求各馆克服本位主义和“自给自足”的资源建设观念,将本馆的信息资源看作是整体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并纳入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加以规划和建设。各馆致力于建设本馆有重点有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优化本馆的信息资源结构,使本馆的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本馆的服务任务并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从宏观上看,这样做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和遗漏,提高整体信息资源系统的保障能力。
(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国家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能够得到最优化使用
用有限的经费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是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的情况下,各馆在信息资源采集时,不仅要考虑读者经常性的信息需求,采集大量常用文献资料,而且要注意读者偶然性的信息需求,采集相当数量非常用的、价格昂贵的文献资料。这样不仅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庞杂,缺乏重点与特色,而且极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使有限的经费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近年来进行的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多个图书馆对同一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现象,从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图书馆能够按照整体规划的要求,用经费集中购买本馆分工采集的那些能够体现本馆重点与特色的学科与类型的书刊资料或数字化文献,并保证其完整系统程度,而避免将经费分散在利用率较低的文献上。对这些文献资料的需求,则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来解决,从而使经费能够得到最优化的使用。近年来,许多图书馆组建联盟,以集团购买的形式采集数字化资源,大大节约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益,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
(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幅度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许多图书馆一方面面临着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窘况;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部分资源利用率低甚至无人利用的问题。美国图书馆学家特鲁斯威尔(R.W.Trueswell)总结出馆藏信息资源利用的“二八率”,即在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信息资源中,大约有20%是经常使用的,通常能满足图书馆用户80%的信息需求,而其余的80%馆藏信息资源仅能满足用户20%需求。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对他们馆内现刊阅览室陈列的2 535种外文期刊的利用统计(统计时间为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在2 535种期刊(平均价格为7 000多元)中,有650种从未被利用过,占了25.6%。这样无疑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图书馆不仅面对本馆用户,而且面向合作的各个信息机构的用户,从而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用户范围。一些本馆用户利用率不高的资源相对于其他馆的用户来说,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样不仅能把图书馆呆滞的资源盘活,提高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内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读者的满足率。
(4)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终目的,是保障社会的全体成员能够无障碍地获取信息资源。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的这种权利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则是图书馆为实现这一制度目标而选择的一种机制。由于我国存在不同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发达地区信息资源富集,而欠发达地区则信息资源贫乏。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又加大了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质上是对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进行合理配置,它有助于消除地区间的信息鸿沟,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