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趋势
考察国内外各类型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图书馆联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可以发现图书馆联盟的某些发展态势。[32]
(一)图书馆联盟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联盟活动的深化,一些图书馆联盟会转向与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联盟相互融合,或者吸收其他类型的成员馆,这个现象在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中更为明显。在美国,许多原来基于公立大学图书馆的联盟现在都在某种程度上扩充了它们的服务范围,如乔治亚州的GALILEO现在的成员馆已包括私立大学图书馆、职业技术院校和公共图书馆,弗吉尼亚州的VIVA包括了私立大学图书馆并开始向州内的其他行业图书馆扩充。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趋势。“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是国内第一个包括高校、科研和公共图书馆的联盟。
(二)图书馆联盟呈现多极化趋势
虽然一些图书馆联盟正在走向渗透和融合,然而并没有显现联盟无限扩大的趋势。正如费城大学图书馆馆长Steven J.Bell所言,“参与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联盟有可能在联盟中迷失自己”,“如果有可能,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多个联盟,这对图书馆的策略、经济、社会、智力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有好处”[33]。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大型联盟也许有助于在集团采购中获得较大的折扣,但大型的联盟也可能导致联盟工作效率的降低和管理的复杂化。因此,国外很多图书馆一方面在购买电子资源数据库、联合目录等基本服务方面参加大型的联盟,另一方面也在组建或加入一些小的联盟以解决专门的共享需求。
国内的图书馆也开始意识到,加入图书馆联盟不是目的,而是作为满足不同需要的手段,它们力求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加多个不同的联盟,并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国内的不少图书馆同时属于几个规模大小不同的联盟,并通过参与这些联盟共享不同功能。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既是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的中心馆,又是广东省高校电子图书馆的成员。这种多极化的特点在目前电子资源集团采购中显得更为突出。图书馆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服务特点有选择地参与多个联盟组织的集团采购以获得优惠,这使得国内图书馆联盟的数量近年来有了快速的增长。
(三)图书馆联盟向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在目前,实体资源共享已经与数字化资源共享结合为一体。从ICOLC网站上提供的各国图书馆联盟的功能来看,电子资源集团采购和用Web方式进行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正成为现代图书馆联盟活动的主流。许多图书馆联盟通过因特网将它们的目录或其他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并提供获取原文的服务。有些联盟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使原本不兼容的系统协调在一起,实现了联盟内各成员馆馆藏和借阅信息的无缝链接,一步步走向图书馆的无墙化、网络化。图书馆联盟正在演变成为未来数字图书馆雏形。
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启动和建立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正是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些联盟从一开始就摆脱了早期联盟的传统模式,联盟中的联机编目、联合目录、公共检索、专题数据库以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等功能都是基于网络进行设计并开展的。许多图书馆联盟已经开始尝试向数字图书馆转型。如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广东高校的电子图书馆、北京高校的网络图书馆及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等,都开始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为目标,将成员馆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朝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和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