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
如果把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划分为若干历史时期的话,大致可以用几个阶段来概括:起步时期;停滞时期和恢复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
(一)起步时期(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我国第一个专门的馆际互借条例《高等学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办法(草案)》颁布。1957年9月,国务院全体第57次会议批准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下称《方案》)。《方案》决定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立图书小组,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地质部、北京图书馆的代表和若干图书馆专家组成,负责全国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工作的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首先进行两项工作:第一,建立全国和地方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负责具体规划、实施全国的藏书协调工作;第二,组织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根据《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北京、上海分别建立了第一、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武汉、沈阳、南京、广州、成都、西安、兰州、天津、哈尔滨等九个城市成立了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它们的工作重点是:协助科学规划委员会或行政领导部门对图书馆事业进行统筹安排与全面规划;研究和解决有关中心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合作,包括图书采购、调配、交换、互借等方面的业务问题;研究有关编制联合目录、新书通报等方面的问题并制定计划;研究有关业务提高问题。在各级科委和文化部门的领导下,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积极开展了书刊采购协调、编制各种联合目录、馆际互借等一系列的协作协调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62年12月,国家科委和文化部联合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在草案的“图书部分”,对全国的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草案要求加强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联系,经常交换协调工作情况和经验;建立以行政大区为单位的图书馆协作区,由各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负责有关协作协调工作。草案还提出,对外文书刊的分配,“要逐步按系统按地区协调,归口管理……以避免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和系统与地区之间的重复浪费现象。”这个草案在《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了全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蓝图,可惜由于后来“文革”的发生未能实施。
(二)停滞及恢复时期(1966~80年代末)
十年动乱使我国图书情报事业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也使刚刚起步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全处于停滞状态。
“文革”以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也很快得到恢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指出:“图书资料是一种国家资源,必须统筹安排,把它们组织起来才能合理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省市区陆续恢复了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并逐步组织和开展了一些诸如文献采购协调、集中编目、馆际互借等共享工作。围绕IFLA大会从1973年第39届至1983年第49届的议题,围绕世界书目管理、国际协作、馆际协作、世界出版物的收集利用、图书馆新技术及网络等有关资源共享的话题,1986年初,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一次有一定规模的关于“出版物资源共享国内学术讨论会”,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986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南宁召开了“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研讨会”,汇聚有关专家,探讨我国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的若干问题。1987年,文化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5个部委联合成立了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下设文献资源专业组,其职责是调查研究全国文献资源布局与开发利用现状,了解各系统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协调的共性问题,组织落实文献采购协调、编制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等具体协作项目。从1988年10月开始的3年间,该委员会组织了以掌握我国文献资源积累的完备程度和支持研究决策能力为目的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共调查了我国不同类型的500多家图书情报单位的文献资源状况,评估了2000多个研究级学科的文献收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国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用户评议数据库,为我国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靠依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堪称史无前例。
这一时期,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也比较活跃。从地区范围的活动来看,北京、上海都建立了图书馆协作组织,开展了外文原版期刊的采购协调工作。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各系统的图书情报单位也恢复或开始了藏书采购协调工作,有些地区还开展了跨省的协作活动,如西南的四省六方(滇、川、桂、黔、渝、桂林)公共图书馆签订的协调发展藏书的协议。从系统范围的活动来看,“七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系统就组织了对全院文献资源布局和发展规划进行调查研究,着手开展了中科院图书馆系统的藏书分工协调。各地区高校图书馆系统也积极开展藏书协调活动,如华东地区的12所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外文原版期刊采购协调网络。应该肯定,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是取得较大成绩的。但这一时期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传统文献进行的。活动内容主要是书刊资料尤其是外文期刊的采购协调,目标是建立不同层次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以满足人们对实体文献的检索与阅读需求。尽管这一时期也开展了联合目录编制、馆际互借等工作,但这些建立在手工操作基础上的资源共享活动,其规模与影响是很有限的。
(三)发展时期(90年代初~90年代末)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化浪潮席卷整个全球,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日臻成熟,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环境。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范围、不同层面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形式多样,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1990年6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广州以“资源共享”为主题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会青年学术研讨会”,结合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现状,对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2年5月,中国图书馆界组织有关专家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现代图书馆建设与资源共享国际研讨会”,使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更加国际化。199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筹建了“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该协作网吸纳全国各类图书馆为成员,所有成员都可以信息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的双重身份参与信息交流活动。1999年初,在国家图书馆的倡议下,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国家行政机关图书馆、情报信息院(所)以及军事院校和科研院(所)等105个图书情报单位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诚邀全国图书情报单位加盟,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原则,建立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基础的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其内容包括:建立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协调外文书刊的订购;实施全国网上联合编目;合作进行馆藏文献数字化;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服务;加强并完善馆际互借业务;扩大业务交流与培训;建立协调机构。为了促进中国科学院系统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中科院建成了文献信息网络共享系统,覆盖了中科院12个分院、123个研究所的书目数据库、中英俄日联合目录数据库、10余个专题型文摘数据库等。[8]
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启动。1998年11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CALIS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CALIS项目正式启动。CALIS联合各参建单位,建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七个地区中心和一个东北地区国防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经过第一期、第二期工程的建设,现已初步建成以CERNET为依托,由“全国中心——地区中心——成员馆”三级构成,集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资源导航、网上参考咨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四)繁荣时期(2000年以来)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入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大,社会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不断提高,我国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0年6月12日组建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一个虚拟式的科技信息资源机构,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等组成。其建设方针是按照“整体规划、统一采购、统一标准、联合上网、共享资源”的原则,统筹协调,较完整地收藏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制订数据加工标准、规范,建立科技文献数据库,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多层次服务,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文化部2001年启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覆盖文化部直属系统的2675个公共图书馆,390个群众艺术馆,2 907个文化馆,42 024个文化站,2217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和59 312个图书室,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它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各种优秀的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扩大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其第一期工程,将至少连接300个地区网络节点,达到500GB的信息资源规模。[9]
2004年3月15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简称CASHL)项目正式启动并开始提供服务,它是全国性的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藏和服务中心,其最终目标是成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平台”。CASHL项目是教育部本着“共建、共知、共享”的原则、“整体建设、分布服务”的方针,根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献资源建设的需要引进专项经费而设立的,其宗旨是组织若干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有计划、有系统地引进和收藏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借助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为全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保障。目前已拥有160多家成员单位,包括高校图书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个人用户12 000多个,接受检索请求达千万次,原文传递请求14万多篇。已收藏有7500多种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900多种电子期刊、20余万种电子图书,以及“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次库”、“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联合目录”等数据库。[10]
除了上述国家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外,各地区、各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北京,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市内10个区级图书馆为分中心馆,以统一的“智慧2000数字图书馆系统”为技术平台,连接30个街道、乡镇图书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图书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在上海,由60多家大学、科研以及公共系统的各类图书馆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已建成了该地区图书馆简介数据库、书目查询数据库、期刊查询系统、资源导航、特色数据库以及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获得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及服务。在深圳,已经建成市、区、镇、社区图书馆四级网络体系,实现了社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整合。此外,在江苏、天津、河南、河北、广东等许多省、市,也建成了本省市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总之,对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用“如火如荼”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11]
此外,以清华同方、重庆维普、北京万方等为代表的网络数据库生产商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参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大大丰富了我国的信息资源,成为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