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结构模式

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结构模式

时间:2023-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分散型模式是指无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管理机构领导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而主要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如美国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就是分散型模式。国家级是指由国家图书馆和国家级的大型专业文献情报中心联合起来,形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

二、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结构模式

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结构模式一直是图书馆学理论界与实践界关注的研究课题,提出的模式达数十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一)按管理体制分,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大类

集中型模式是指由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统管全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采用这种模式的如前苏联的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分散型模式是指无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管理机构领导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而主要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如美国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就是分散型模式。

(二)按共享的区域范围分,有国内型、国际型和区域型三大类

国内型又可分为全国共享型、地方共享型、系统内共享型和跨系统内共享型。国际型则指跨洲的多国共享型,如OCLC就是一个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机构。区域型是指地区范围内多国参加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三)按层次分,有国家级、地区级、省市级三个层次

国家级是指由国家图书馆和国家级的大型专业文献情报中心联合起来,形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地区型是指某一地区内(如华北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共同组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省市型是指以省或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建立省、市、区范围内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如1994年成立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四)按系统分,有系统内型和跨系统型两大类

系统内型分为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研图书馆系统,又分全国型和地区型两类。跨系统型指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分全国型和地区型两类。按照这种划分方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分为区域性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全国性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区域性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全国性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四种模式。就系统内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稳定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格局。就跨系统而言,上海、河南省等地区在跨系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五)按共建共享所形成的体系结构分,有链式网络结构模式、根状结构模式、纵向结构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等

链式网络结构模式中,第一级是国家级文献情报中心,是资源共享的调控机构,担负着资源中心的职能,负责解决下一级(链)机构无法满足的信息资源需求问题,提供文献传递、复制服务等。第二级为省级网络中心。它以省馆或省内某高校图书馆为核心,横向联系本省其他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形成二级链式网络,并建立地区型网络中心,再通过省际协作协调,建立跨省的网络机构中心。第三级是中小型图书馆网络,进行馆际互借等交流活动。根状结构模式把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情报事业的中心点,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馆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分支,将各地市县馆和其他图书馆(情报所)作为省一级馆的分支。这样组织起来,全国的图书情报网络结构就像树根一样。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如公共馆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横向结构模式指同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纵向结构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都必须有一个或两个图书馆牵头,并签订共建共享详细协议,在平等、互惠互利的情况下,所有参加馆形成一种纵向或横向的体系结构。

(六)按资源共享网络的组建和规划方式分,有“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两种

“自上而下”式,是指发展(组建和规划)图书馆网络,从上到下进行,同时自下而上地启动。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统一规划和集中领导,另一方面各图书馆要在参与网络建设方面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自下而上”式是指首先发展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作为建网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图书馆联成网络,继而不断扩大组织程度,使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七)按资源共建的投资来源分,有国办式和民办式两种

国办式是政府行为,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如日本图书馆的外国杂志中心就是日本文部省专项资金支持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我国的CALIS也是国家拨款支持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民办式(又称民间式)是民间行为,没有政府资金支持,靠共建成员投资支持。如我国的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协作网,美国的“法明顿计划”等都属于民办式。

(八)按资源共建共享所形成的网络的性质分,有学术性图书馆网络、大众图书馆网络和大众与学术混合型网络

学术性网络是指高校系统图书馆形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科研系统文献情报中心形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以及高校和科研系统共建共享的网络。大众图书馆网络是指主要由公共图书馆系统组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混合型网络是指跨系统(公共馆系统必须参加)的共建共享网络。

(九)按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发展的进程分,有过渡型模式和完成型模式

过渡型模式是指在完成理想的共建共享网络之前的阶段性共建共享网络,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小共建、大共享”模式。此模式是指我国现阶段“应采取全国性系统的共建共享和地区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相结合的模式”,其目的是“系统共建,全国共享”、“区域性共建,全国共享”。[13]完成型模式是指一次完成的理想的无边界共建共享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的最终模式。

此外,按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分,有合作馆藏建设、联机联合编目、网上文献传递(含馆际互借)和在线信息咨询;按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的学科性质分,有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自然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综合性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按共建共享信息资源载体分,有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期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按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文种分,有中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外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西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按共建共享的数据库种类分,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共享、中文期刊篇名索引数据库共享、外文期刊数据库共享、中文图书全文数据库共享、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共享、外文图书全文数据库共享、外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共享等。

以上只是从几个主要方面划分的模式类型,用其他标准分类,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模式。当然构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非仅列举一些模式即可,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模式。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模式是多要素、多变量互动的结果,不存在简单的模式,也没有永恒的、固定的形式,而是在不断调整改革、丰富完善之中。根据以上对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模式的分析以及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14]这里讲的“以国办为主”是指以国家级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各图书情报单位自主参加、横向协调相结合;“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来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高校馆系统建立协作网(因其条件较其他系统好),然后再在科研馆系统建立协作网,最后在公共馆系统内建立协作网。待三网分别建立后,再建横向跨系统共享网络,最后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分别在系统内实现共建共享。第二步,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这是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进行的跨系统地区性共建共享。第三步,地区间共建共享,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联成共享网络,初步实现全国资源共享。当然,在东、西部地区实施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与一些特大型图书馆,如清华、北大、上海图书馆联合共建网络),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图书馆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

上述模式可以简述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以国家级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形成全国性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