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才保障机制
建设高效率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人才是关键。这里讲的人才,既指图书情报工作者,也包括广大读者和用户。毕竟读者和用户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体,没有读者与用户的参与,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就没有意义。
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需要有一支由具备多种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组成,并且需要一支能够从事资源加工与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版权使用与保护、运营与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较高的文化素质;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吸收能力;全新的观念,如开放观念、竞争观念、协作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等。要造就这样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培养,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同时,必须广泛地开展读者教育和用户培训。培训用户就是培训需求,而需求则是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发展的真正动力。
【注释】
[1]王翠萍,杨沛超.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论纲[J].图书馆学研究,2000(2):15-17,14.
[2]张学福.论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35-39.
[3]肖希明.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纲[J].图书馆,1996(6):5-9.
[4]李国庆.世界图书馆联盟的典范:OhioLINK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7):13-16,89.
[5]薛冬哥.日本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日本文部省学术情报中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6):74-78.
[6]余海宪.藏书发展与资源共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7]薛冬哥.日本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日本文部省学术情报中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6):74-78.
[8]马费成,裴雷.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与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5(6):277-285.
[9]马费成,裴雷.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与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5(6):277-285.
[10]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项目概况[EB/OL].[2006.12.13]http://cashl.calis.edu.cn/search/html/appraisement.asp.
[11]肖希明.再论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纪念南宁会议20周年[J].图书馆,2006(6):6-11.
[12]余海宪主编.藏书发展与资源共享[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86.
[13]高波.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新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 25-28.
[14]马恒通,许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论纲[J].情报资料工作,2003(4):36-38.
[15]高波,刘兹恒,于丽凤.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48-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