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分类法
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名《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当前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简称《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1999年出版的《中图法》第4版增加了类分资料的类目,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标识进行了区分,因此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2001年《中图法》(第4版)电子版出版。2010年《中图法》修订出版了第5版。此外,建立在《中图法》和《汉语主题词表》基础上的对照索引式分类主题一体化检索工具《中国分类主题词表》Web版已于2010年3月17日正式发布。
1. 《中图法》的体系结构
《中图法》是一部大型等级列举式综合分类法。按学科和专业集中文献,提供从学科和专业出发检索文献的途径,重视类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贯彻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划分原则。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具体如下:
B 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E 军事
F 经济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中图法》的宏观结构包括:编制说明,基本大类表,基本类目表,主表,附表,索引,使用手册;微观结构即类目的结构包括:标记符号,类名,类级,注释和参照。《中图法》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用于编制分类检索工具和组织文献分类排架。
2. 《中图法》的标记符号和编号方法
《中图法》的标记符号包括基本标记符号和辅助标记符号两部分。基本标记符号采用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制,以拉丁字母标记基本大类,并可根据大类的实际配号需要再展开一位字母,用以标记二级类目,在字母段之后,使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各级类目。基本采用层累制的编号制度,同时,采用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等方法克服层累制的局限性,便于扩充类列和类系,增强号码系统的容纳性。为满足某些类目按主题名称区分和排列其所属的大量同类事物的需要,在具体分类中,选择地使用了“字母标记法”,起到了字母标记其下位类的作用。
辅助标记符号包括:
.间隔符号。置于字母段之后,自左至右每三位数字之后加一圆点,当最后一段正好三位时其后不必再加圆点。
a推荐符号。置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六位经典作家著作的互见分类号之后。
/起止符号。表示类目的起止范围,在主表类号中,用以表示概括一组相连类号的起止区间;在注释中,表示类目仿分的类号区段或参见的类目范围。
[]交替符号。用以标记交替类目,表示该类目是供选择使用的。
-总论复分符号。置于总论复分号码之前,是总论复分号的前置标识符。
3. 《中图法》的复分、仿分和冒号组配
复分、仿分和冒号组配是组配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具体应用。
(1) 《通用复分表》和《专类复分表》
《中图法》共有8个通用复分表,即“总论复分表”、“世界地区表”、“中国地区表”、“国际时代表”、“中国时代表”、“中国民族表”、“世界种族与民族表”、“通用时间、地点表”,通用复分表一般可适用于主表中的各个类目。《中图法》编制了67个专类复分表,专类复分表只能在类目注释规定的类目范围内使用。
(2) 仿分
《中图法》的类目仿分有“仿邻近类目分”和“仿总论性类目分”两种类型。“仿邻近类目分”是指当一组相邻的类目以相同的分类标准展开时,一般将排列在前的类目详细展开,排列在后的类目不再展开,而是仿照前面类目展开的子目细分,在注释中注明“仿╳╳╳分”。《中图法》类目编列的模式一般是将一个类区分为两大部分,总论性类目在前,专类性类目在后,总论性类目一般用“一般性问题”、“理论”、“通论”、“世界”等方式编列,“仿总论性类目分”是指专类性类目仿照总论性类目的划分标准细分。
(3) 冒号组配
《中图法》要求按有关注释的规定使用冒号组配。冒号组配的使用要点:图书分类,一般按主表规定的范围使用冒号组配;资料分类,可根据需要灵活地运用组配编号;凡主表中已经列出的主题,不可再利用冒号组配法进行组配;凡通过主类号的复分、仿分可以表达的主题,不得使用冒号组配;主表类目经过复分或仿分组合的类号,也可用于冒号组配;用于新主题合成时,要使用概念组配,使用最专指类目的类号进行组配。
二、《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 Relative Index,DDC)
《杜威十进分类法》(DDC)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献分类法,由美国人麦维尔·杜威(Melvil Dewey,1851—1931)于1873年设计并于1876年首次出版,因其使用阿拉伯数字十进(小数)制号码作为标记符号而得名。DDC现已用30多种语言出版,被世界上135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所采用。在美国,95%的公共图书馆及中小学图书馆、25%的高校图书馆和20%的专门图书馆采用了DDC。DDC最新版为2003年7月出版的第22版,简称DDC 22。
1.体系结构
杜威编制DDC的指导思想是实用主义。杜威在DDC第1版的导言中宣称,不求什么理论上的完整体系,而只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DDC受美国圣路易斯市图书馆哈利斯分类法的影响,根据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关于知识分类的思想,将人类知识分为记忆(历史)、想象(文艺)和理性(哲学)三大部分,并将其倒置排列,展开为10个大类(总纲),以10个主要的学科(main classes)来概括整个知识体系。
DDC第22版的10个大类(总纲)分别是:
000 Computer science,information & general works计算机、信息及总论
100 Philosophy & psychology哲学和心理学
200 Religion宗教
300 Social sciences社会科学
400 Language语言
500 Science自然科学
600 Technology技术
700 Arts & recreation艺术和娱乐
800 Literature文学
900 History & geography历史和地理
上述10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再分10个分类(divisions),每个division又进一步细分成10个小类(sections)。这样,第二层的分类总共有100个divisions,以小数中的百分位数字表示,例如:300为社会科学,310则表示统计学、320是政治学、330是经济学、340是法律……390是风俗、礼仪及民俗。以此类推,第三层的分类则有1 000个sections,以小数中的千分位数字表示。例如:330表示经济学,而其下的331则是劳动经济学、332是金融经济学……339是宏观经济及其相关主题。这样,学科知识形成了一个从大类(main classes)到分类(divisions),再到小类(sections)的等级式分类体系。其中,division称为门,section称为纲。
关于“门”的举例。具体以“200 Religion”这个大类为例,其下扩展为如下10个divisions (门):
200 Religion宗教
210 Philosophy & theory of religion哲学与宗教理论
220 The Bible圣经
230 Christianity & Christian theology基督教与基督教神学
240 Christian practice & observance基督教的实践与仪式
250 Christian pastoral practice & religious orders基督教的圣职实践与宗教圣职
260 Christian organization,social work & worship基督教组织、社会工作与崇拜
270 History of Christianity基督教历史
280 Christian denominations基督教教派
290 Other religions其他宗教
关于纲的举例。在每一个division之下,又分为10个section (纲)。具体以“220 Bible”为例,其下分为10个sections:
220 Bible
221 Old Testament (Tanakh)
222 Historical books of Old Testament
223 Poetic books of Old Testament
224 Prophetic books of Old Testament
225 New Testament
226 Gospels & Acts
227 Epistles
228 Revelation (Apocalypse)
229 Apocrypha & pseudepigrapha
此外,纲以下的类目也可按上述原则逐级细分,细分出来的类目称为子目。如:
600 Technology (大类)
630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门)
636 Animal husbandry (纲)
636. 7 Dogs (子目)
636. 8 Cats (子目)
2. DDC的标记符号与标记制度
DDC的标记符号是阿拉伯数字(少数类目采用拉丁字母或其他符号作为标记符号的一部分)。所有数字看作小数,按小数值的顺序来排列。为了醒目、易读,第三位和第四位小数之间用小圆点“. ”隔开。
DDC采用小数层累标记制度,用第一位(十分位)小数标记第一级类目,第二位(百分位)小数标记第二级类目,依次类推,层层划分,层层隶属。小数的级位与类目的级次相一致。
目前,DDC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负责维护,Forest Press负责DDC的出版,它于1988年成为OCLC下的一个部门。DDC网址是http://www.oclc.org/dewey/versions/webdewey/。
三、《冒号分类法》(Colon Classification,CC)
CC是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 R. Ranganathan,1892—1972)创制的一部综合性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因1933年首次出版时用冒号作为组配符号而得名。此后,阮冈纳赞从概念、语词和标记符号三个层面对CC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多次修改。1950年第3版采用了“焦点”、“组面”和“相”等概念。1952年第4版提出本体、物质、动力、空间和时间5个基本范畴(分别用P、M、E、S、T为标记)和5种分面指示符。自1957年第5版起,同时出版基本分类表(适用于普通读书的分类)和深度分类表(适用于论文资料的分类)两种版本。1960年第6版对类表及标记符号作了全面修改。1972年第7版在动态适应和深度描述两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阮冈纳赞编制CC的基本思想来自梅卡洛(Meccano)模拟。梅卡洛是一种机械组合玩具。只用槽条、齿轮、螺钉和螺帽等12种零件进行变换与组合,就能装配各种不同样式的玩具。由此得到启发:将类表中的各种成分加以适当变换,就可组成表达任一主题的类号。
阮冈纳赞根据对梅卡洛(Meccano)的模拟,利用概念的分析和综合原理编制了CC。阮冈纳赞认为知识是“多维的”、“动态的”、“无限领域的”,而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侧重对概念的单向列举,存在无法深入细致地揭示主题概念各个概念因素的局限性。为此,他采取了另一种描述概念的途径:分析与综合。通过对事物进行基本范畴分析、相分析、面分析、巡分析和层分析这5个层次的分析-合成程序,可以完成对任何一种文献主题的描述。CC所倡导的分析-综合原则、分面分析及分面标记等方法给文献分类学带来了一场革命。CC比传统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有许多显著的优势,例如:类表篇幅小,容纳性大,标引文献能力强,能及时、动态地反映新学科和新主题,满足读者多种检索要求,等等。
1. CC的体系结构
CC第6版分为综合类、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部类,共42个大类(第7版改为100多个大类)。CC是分面分类法的典型,在基本类下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同时列出多组单独概念,形成若干分面,在类分文献时,根据文献主题因素,在各分面中选取对应概念,然后将代表这些概念的标记符号按预先规定的分面排列次序组配成代表该文献主题的分类号。除了主类表外,还有通用复分表,称之为共同焦点。
阮冈纳赞把概括文献主题的分类特征归纳为5种基本范畴,即:本体(personality),物质(matter),能量(energy),空间(space),时间(time)。本体指事物本身的各种体现;物质指构成事物的材料;能量指事物的各种活动、影响、状态和问题;空间指事物存在或发生的地点;时间指事物存在或发生的时间。5种基本范畴就是5个基本分面。阮冈纳赞以P、M、E、S、T分别代表这5种基本范畴(基本分面),用逗号“,”、分号“;”、冒号“:”、句点“.”、倒逗号“‘”5种分面符号依次表示这5种基本范畴(基本分面)。各个分面依据分面公式确定组配次序和标记符号。CC的总分面公式是“,〔P〕;〔M〕:〔E〕.〔S〕‘〔T〕”。
2. CC的分面标记制
CC采用由字母(包括拉丁字母及希腊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混合号码作为标记符号。其最大特点是采用分面标记制。CC的5个基本范畴就是5个基本分面,每一个基本类有各自的分面公式。例如有一篇主题为“英国大学图书馆的期刊流通工作”的文献,其类号为“2,34;46:6.3”。其中分号、冒号、点三个分面指示符将整个分类号分割成4段。其中“2”表示基本类“图书馆学”,“,34”表示“大学图书馆”,“;46”表示物质面中的“期刊”,“:6”表示动力面中的“流通工作”,“.3”表示空间面中的“英国”。在分面标记时,组面的排列具有固定的次序。CC为每个基本类都设定了分面公式,规定了不同组面组配时的先后次序及符号,分类时只要查出组成这一主题的各个焦点的类号,依次填入分面公式,就得出了这一主题的完整的分类号。
当然,CC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如:各类的划分比较注重形式,忽略内在的联系和知识分类的惯例,标记符号复杂,术语比较费解,错误较多。这些都成为影响其实际推广应用的障碍。
四、《国际十进分类法》(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UDC)
《国际十进分类法》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一部体系-组配式分类法,它由比利时的奥特勒(Paul Otlet)和拉封丹(Henri La Fontaine)在DDC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并于1904—1907年首次用法语出版。
1.UDC的体系结构
UDC的编制原理与DDC相似,突出了实用主义思想。UDC的目的是对于任何一篇文献,只要经过正确的编号与排档,就可从任何角度查到。UDC不同于DDC之处是加入了一套辅助符号,可通过类号组配表达复杂的主题概念。
UDC的大类如下:
0 GENERALITIES总类
1 PHILOSOPHY.PSYCHOLOGY哲学、心理学
2 RELIGION.THEOLOGY宗教、神学
3 SOCIAL SCIENCES社会科学
4 VACANT留空
5 NATURAL SCIENCES自然科学
6 TECHNOLOGY技术
7 THE ARTS艺术
8 LANGUAGE.LINGUISTICS.LITERATURE语言、语言学、文学
9 GEOGRAPHY.BIOGRAPHY.HISTORY地理、传记、历史
2. UDC的标记制度
UDC以小数层累制作为标记制度,分类号码的级位体现类目的等级。UDC的标记符号与DDC基本相同,采用阿拉伯数字作为分类号码,但比DDC区分程度更细。其大类采用一位数字作标记,二级类目用两位数字作标记,三级类目用三位数字,依次类推,大多数类号能反映类目之间的从属关系,为了醒目和帮助记忆,其类号从左至右通常每隔3位加一个圆点“.”。
例如:
6 APPLIED SCIENCES. MEDICINE. TECHNOLOGY
60 Biotechnology
61 MEDICINE
619 Veterinary medicine
62 ENGINEERING.TECHNOLOGY IN GENERAL
621 Mechanical engineering
621.3 Electrical engineering
621.38 Electronics
3.UDC的辅助符号
UDC采用了十多种辅助符号,主类号与各种辅助符号组配,能够全面揭示一个复合主题各个组面的概念因素,表达概念能力强。UDC通过广泛使用复分表、各种辅助符号及其冒号组配技术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列举-组配式的分类法。
(1) 并列符号“+”
用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连贯的类号。“+”前后的类号可以轮排。如:341+347国际法和民法
(2) 扩充符号、起讫符号“/”
用以连接一组并列的相连贯的类号中最前、最后两个类号,或作为起讫符号。
(3) 关联符号“:”
用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下的类号,表达一个新的主题概念,冒号前后的类号可以轮排。如:17:7艺术道德。
(4) 语文辅助号“=...”
用以区分文献的语种,“=”后接通用语文复分表中的具体文种号,如:61=30德文医学图书。
(5) 形式辅助号“(0...)”
用以区分文献资料的编辑出版形式,与类型复分表结合使用,如:51(038)数学词典。
(6) 地区辅助号“(1/9)”
用以表示文献主题内容所涉及的地点及区域,与地区复分表结合使用,如:美国汽车工业629.113 (73)。
(7) 种族与民族辅助号“(=...)”
用以表示文献所涉及的种族与民族,与种族与民族复分表结合使用,如:008(=927)阿拉伯民族的文化。
(8) 时间辅助号“...”
用以表示文献资料内容所涉及的日期、时间或其他时间属性,与时间复分表结合使用,如:159. 9 “19”20世纪的心理学。
(9) 观点辅助号“.00...”
表示主题的各个方面、某些特殊方面的问题或表示主题的不同观点或角度,与观点复分表结合使用,加在主类号后,不能单独使用,如:628.1.005给水设备与安装问题。
(10) 专用复分符号“-…”及“.01/.09”
专用复分符号与有关专用复分表结合使用。在使用时,省去“-”或“.0”前面的数字,直接加在主类号后,如:622.341.1-78铁矿石开采的防护装置622.341.1.06铁矿石采矿工艺和技术。
(11) 合成符号“'”
撇号常用于化合物、冶金、高分子材料等特定门类。用撇号表示,构成一个复合概念。
UDC的辅助符号在连续使用时有特定的次序,一般根据“具体性递减”原则来选用。UDC对常用的辅助符号选用的次序如下:主类号→专用复分号→观点辅助号→地区辅助号→时间辅助号→形式辅助号→语文辅助号
例如:52.001.5(73)“19”(082)=30《20世纪美国天文学研究论文集》(德文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