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新制度经济学下的信息资源配置
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对资源配置理论深入分析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制度经济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对资源配置理论的影响不同,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和物质资源、能源资源同等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它的合理配置不仅能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福利,还能够通过影响其他物质资源、能源资源的配置,带来间接的经济财富和实现国民福利的增加。制度经济学是当今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信息资源配置,极具现实意义,不但要考虑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还要考虑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机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率,研究内容的核心是对产权和实施的交易成本的度量,以及对不完全信息的强调。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下的信息资源配置研究,不是单纯的信息资源的分配,而是从市场、政府、产权等多方面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企业与政府都是信息资源配置的方式,其中市场在信息资源配置中处于基础性和主要的位置,只有在市场交易成本较高时,企业和政府才作为替代市场的配置方式。今天,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考虑信息资源配置,在市场制度、政府制度以及产权制度的综合作用下研究信息资源配置活动,是信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
1.制度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
当制度作为一个内生变量时,它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有重大的影响作用。马克思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动态分析法,将制度变量纳入资源配置的分析之中,认为资源配置不仅涉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资源配置或生产要素分配,必须首先说明或解决行为主体问题,即由谁或由哪个社会集团的哪个阶段来完成资源配置的这种经济职能。[13]
在分析信息资源配置时,同样不能脱离信息资源配置活动所处的外界制度环境和参与各方之间的内部制度或规则。离开制度谈信息资源配置,就像是建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可言,不能经受实践的考验。解决信息资源配置问题,首先要确定信息资源配置活动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以及参与主体之间的内部牵制和激励关系,理清各经济主体在信息资源配置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再对信息资源采用适当的配置方法。
2.新制度经济学下的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以科斯著名的代表作《厂商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为诱发因素的新制度经济学,论述了不同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大小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关系,把制度变量引入到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分析之中。后经威廉姆森、斯蒂格勒、阿尔钦、德姆塞茨、诺斯、张五常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制度创新理论在内的制度分析体系,并在西方经济学界成为独树一帜的经济流派,其理论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资源配置的具体实践之中。这一理论以制度运行的交易费用分析为主线,给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提供了规范的比较基础。将其借鉴应用于研究信息资源配置同样可行,并有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