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资源共享的沿革

信息资源共享的沿革

时间:2024-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上看,在国外,早期的信息资源共享基本上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并且主要是从馆际互借发端的。联机检索系统的发展为信息资源在更大时空范围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使信息资源共享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

8.1 信息资源共享的沿革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信息资源共享有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回顾和分析这些历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寻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效率。

资源共享是人类一直向往的美好愿望。从历史上看,在国外,早期的信息资源共享基本上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并且主要是从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发端的。这一时期,信息资源共享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文献情报机构共同纳入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之中,各文献情报机构之间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协调和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活动。”[1]早在1634年,巴黎的皇家图书馆和罗马的梵蒂冈与巴比伦图书馆之间就进行了手稿的馆际互借。19世纪中叶,德国的默尔(Robert von Mohl)首次提出了图书馆之间藏书建设分工协调的思想。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有组织地对其他图书馆实行馆际外借服务,并对大约400多家图书馆提供印刷目录卡片,从而使信息资源共享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1917年,为了促进和完善馆际互借,美国图书馆学会率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馆际互借规则。1938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缩写为IFLAI)(即国际图联)制定了国际馆际互借规则。为了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1971年,国际图联又制定并实施了“世界书目控制(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缩写为UBC)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由各国出版界和图书馆界的全国性机构共同构成的世界编目网,使用国际通用的规格和标准,准确迅速地提供世界各国所有出版物的基本书目数据。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国际图联还在1973年的一次学术年会上提出了“世界出版物搜集利用(Universal Availability of Publications,缩写为UAP)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各国建立一个集文献出版、发行、采购、加工、存储、保护、馆际互借等基本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文献提供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国际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活动也发展很快。1956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国内第一个馆际互借条例,即《高等学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办法(草案)》。195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1987年10月,由15家部委有关人员组成的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宣布成立。该委员会下设文献资源专业组,主要职责是调查研究全国文献资源布局与开发利用现状,了解各系统在文献资源方面需要协调的共性问题,组织落实文献采购协调、编制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等具体协作项目。在这一时期,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发展特点是: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主要以图书馆为背景,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主要是基于馆际互借的、以纸张为载体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区域内不同成员馆之间的合理布局和分配。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信息交流中的广泛应用,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ORBIT、BRS、DATA-STAR、STN等)在全球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球已有644个联机检索系统。联机检索系统的发展为信息资源在更大时空范围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使信息资源共享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但是,此时信息资源共享的主题仍局限于文献资料,包括论文会议记录、图书目录、专利文件等,所谓的共享还只是科研人员、大学机构、专业组织范围内的利用专线进行信息的传播过程。[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远程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环境开始形成,因特网开始成为信息资源存储、传输和共享的主要场所。与以往的信息环境相比,新的信息环境建立在网络基础上,信息交流的时间延迟和空间阻隔基本上被打破。在这种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的模式都在发生变化,不仅扩充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形式,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赋予了信息资源及其共享以新的含义,为全方位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会。例如,1991年1月,我国124家图书馆和情报(信息)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倡议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原则,以因特网为依托,建立起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基础的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其主要工作包括:建立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协调全国网上联合编目;合作开发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服务;加强并完善馆际互借;扩大业务交流和培训;建立协调机构。为了更好地推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九五”期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还专门立项并拨款建设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CALIS)。该系统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保障系统,主要目标是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全国性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和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中心,连接进入“211工程”的各高校图书馆,面向全国普通高校服务,由全国——地区——高校共同组建一个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三级联合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文献保障服务。CALIS的建设打破了原有的一校一馆单独保障文献的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多校多馆联合保障,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新的运行机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因特网上信息资源分散和不便共享的状况,1998年,国家图书馆和北京曙光天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国家863—306研究项目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的建设。该工程构筑于因特网环境下,旨在建设一个包含多个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的知识网络。2003年,针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为了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3]

在这一时期,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发展特点是:一方面,基于馆际互借的、以纸张为载体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得到发展,并进一步拓展到因特网环境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范围更广泛、内容更深入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如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Web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等。以此为契机,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也开始突破了以馆际互借和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为背景的狭窄范围。由于信息资源是网络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配置状况和共享水平与各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等有着密切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因此,近年来,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各种新兴研究领域异彩纷呈。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除了出现在情报学和图书馆学领域外,已经开始更广泛地向信息技术领域、经济学领域以及人文管理领域渗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