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维导图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简述思维导图的定义、构成、特征和理论基础,并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信息检索课教学中,主要包括记录笔记、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综述写作和教师备课5个方面,并在其中的3个方面给出了相应实例。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目前国内也有很多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尝试,笔者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也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维导图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

沈艳红

(江南大学图书馆,无锡214122)

摘 要:简述思维导图的定义、构成、特征和理论基础,并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信息检索课教学中,主要包括记录笔记、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综述写作和教师备课5个方面,并在其中的3个方面给出了相应实例。

关键词:思维导图 信息检索 教学改革 终身学习

1 思维导图的定义、构成和特征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它模拟大脑的记忆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基本规则来形成表征信息的图形。

从表现形式上看,思维导图呈树状结构,依据人类思维放射性特征表达出来,具有4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1]。思维导图还可以通过使用色彩、图像、代码、标识等方式来增强效果,促进大脑的记忆和创造性。

2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该理论认为:在智力发展过程中,有3种认知加工能力影响深远,它们分别是:①收集与任务相关信息的能力(注意力);②保持和检索信息的能力(记忆力);③加工或评价他们所收集和保持的信息时所使用的策略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2]。而思维导图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大大提高上述3种能力。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学习者将所阅读的书籍、听课或讲座的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关键词,这种做法自然而然地将我们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少量关键信息上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容量通常只有5~9个信息,为了增大工作记忆的容量,学习者必须将散乱的信息组成条理化、有序化的信息块,而这正是思维导图的拿手好戏。长时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以用语义编码,也可以用形象编码,相比单编码信息,既用语义编码又用形象编码的双编码信息在信息提取时多一层线索,因此更容易被提取。思维导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完全符合高效记忆的双编码原则。学习者把一本书、一节课、一次演讲的内容梳理压缩成由关键信息构成的思维导图,并通过图中的关联将这些信息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促进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国外有研究表明,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符合思维可视化原理,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因而它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美国波音公司将所有的飞机维修工作手册绘成一张25英尺的思维导图,使得原来要花一年以上时间才消化的数据,现在只要短短几周就可以掌握,帮助公司节省了一千万美元。而在美国Fluor Daniel公司,思维导图已经是公司办公的必备工具,公司用思维导图来安排会议日程,做“头脑风暴”,设计组织结构图,记笔记和写总结报告[3]。思维导图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4]。目前国内也有很多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尝试,笔者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也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思维导图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

3.1 作为制作笔记的工具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由于传统的“从左到右、句句成文”的直线形笔记需要大量时间,而多媒体授课形式下教师讲解速度明显较快,大部分同学因而放弃记笔记,结果就是学生对讲课内容“一听就懂,听过就忘”;而部分同学则试图将讲课内容详细记录下来,其内容也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由于时间关系,这种复制往往是不完整的);关键词淹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没有重点;笔记单调(仅仅是单色文字,没有图、表、色彩等助忆元素),不利于记忆;从记笔记到读笔记都浪费大量时间,甚至严重影响上课听讲。这种局面急需扭转。

托尼·巴赞设计思维导图工具的初衷就是改革旧的笔记形式。思维导图以图代文,字少意丰,与传统笔记相比,不管是在笔记的记录还是今后的阅读上,其优势都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突出,节约时间

采用思维导图为工具记录笔记,只需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词记录下来,并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描述关键词间的联系,每堂课的笔记只需花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与记传统的“从左到右、句句成文”的直线形笔记相比,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将学生上课的重点从记笔记转移到听课上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复习时重点知识一目了然,无须浪费大量时间阅读笔记以寻找关键词。

(2)形式活泼,便于记忆

超级记忆的7个原则是联系、形象化、使信息脱颖而出、色彩、整体化、节奏和想象[5]。传统的笔记几乎没有利用其中的任何一个,而思维导图使用了上述所有原则:一张思维导图就是一幅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关键词一目了然,关键词之间的连线明确显示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大量运用图像、色彩更是强化了对大脑的刺激,另外,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同学记笔记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在课堂上介绍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演示了如何在听课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记录“思维导图式”的课堂笔记(见图1),带给了学生最直观的感受,鼓励他们尝试着使用思维导图来记笔记。同学们都反映,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记笔记所需时间少,不影响听课,而且有助于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对课程的总体掌握能力大幅度提升。

img28

图1 “思维导图式”的课堂笔记

3.2 作为课堂讨论的工具

课堂讨论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在讨论过程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其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易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灵感也容易显现,采用有效的方式及时将讨论中大家的意见和观点记录、整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很好的。然而在讨论课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愿发言、发言记录困难、效率不高等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选题。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开放性问题来进行讨论。其二是记录。讨论再热烈,没有良好的工具将讨论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讨论课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思维导图开放性的特点使其成为记录讨论内容的最佳选择。讨论时选择一位熟悉思维导图的同学(或教师自己)作为“记录员”,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或使用Mindmanager等思维导图制作软件记录各家观点,形成草图,课后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即可。

例如,在讲到网络信息查询时,每个同学都遭遇过“查到的信息太多,真正有用的却没几条或不知道在哪一页”的困扰,因此,笔者组织同学对此进行探讨,由于大家都有切身感受,且多少都做过一些尝试,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解决的方法又多种多样,因而能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话题上来。图2是这次讨论课后整理出来的思维导图。

img29

图2 讨论课后整理的思维导图

3.3 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

我校的信息检索课为18学时,学时紧张是毋庸置疑的,部分教学内容只能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自主计划、自主监控、自主评价,但大多数同学往往将其等同于看一遍书,收效甚微。笔者通过布置学生阅读指定材料并制作成思维导图的方式,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同时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一本书为例,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对书的内容做一整体了解,根据书本的目录做一张思维导图,把自己预备投入的学习时间标注在图上。从第一章开始浏览书本内容,用彩笔将书中的关键词、概念、名词解释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根据自己标注的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内容过多可细分成多张图。检测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时,自己根据记忆和理解画出思维导图,与前面的思维导图进行比对即可。依此分别作出其他章节的思维导图;最后把所有章节完成的思维导图汇总成一张大的思维导图。

3.4 撰写综述的工具

文献综述是作者围绕某一专题,收集大量原始文献,就某一学科领域系统地进行分析和综合,阐明其研究进展,揭示其发展趋势。可以说,从确定课题到收集资料,从整理筛选,再到撰写综述,能够比较全面地考察作者的信息素质,因此很多院校将撰写综述作为信息检索课的考核方式。但细观学生所写的综述,绝大多数是相关文献的简单拼凑,很多综述思维混乱、不知所云。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综述的框架结构,理清写作思路,大大简化写作过程,快速得到全面、清晰的草稿。

3.5 作为教师备课的工具

教师备课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会促使教师在头脑中建立课程的全景图,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迅速归纳、整理出自己的教学思路,获得条理清晰的教案。同时使得教师对课程整体把握能力大大增强,有利于教师更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流程做出更合理的调整。如果学生需要进行演讲或展示的时候,同样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开展准备工作。

图3是笔者备课时所作的信息检索语言部分的思维导图。

img30

图3 信息检索语言部分的思维导图

在教学中,思维导图还有很多用途,比如,学生通过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来复习应考,教师也可以将制作思维导图作为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等,在此不再赘述。

4 结  语

L.Dee Fink认为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当课程结束2~3年后该课程会对学生有何影响”[6],也即教学目标应基于批判性思考,如何创造性地学习课程知识,怎样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改变学生对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方式,怎样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终身学习。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工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更是帮助他们掌握一种高效的终身学习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 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亚当·邱.我是天才你也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4] 思维导图:创造高效的智能型企业[EB/OL].http://www.795.com.cn/wz/46718.html.

[5] 什么是思维导图[EB/OL].http://www.dangdang.com/zhuanti/sw-wxl050630.asp.

[6] L.Dee Fink.Integrated Course Design[EB/OL].[2008-06-28].http://www.idea.ksu.edu.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