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与为害 仅为害大豆。我国各大豆产区发生普遍,南方重于北方。本病由菊池尾孢菌(Cercospora kikuchiiMarsum et Tomoy)真菌侵染所引起。常在大豆结荚前后发病,造成叶片早落,并形成小斑粒。感病品种紫斑粒率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
2.症状 叶上初为紫色圆形小点,后扩大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浅灰色,边缘紫色。气候潮湿时,病斑两面密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孢子)。茎秆上病斑初为褐色,长条形或梭形,扩大后为紫黑色,略具光泽,上有细黑色霉层。荚上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灰黑色。病种脐部紫色,有的呈青黑色。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子座在豆粒或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播种病粒及病残株上菌源引起子叶发病,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高温、高湿有利病害发生与流行。大豆结荚期多雨,病害发生重,病株下部荚发病率比上部荚高,受害重。
4.防治药剂
作用特点:多菌灵是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防治多种作物的多种病害,尤其对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剂型:25%、50%可湿性粉剂。
使用方法:开花后和结荚期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注意事项:不能与强碱性药物及含铜制剂混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多菌灵,也不要用硫菌灵、甲基硫菌灵、苯菌灵等与多菌灵存在交互抗性的杀菌剂作为替换药剂;病原菌已产生抗性的地区,应改用其他杀菌剂。
中毒急救:参照一般毒物中毒原则处理,对症治疗。经口中毒者应立即进行催吐、洗胃。用2%碳酸氢钠洗胃。皮肤污染用肥皂水、清水彻底冲洗。脱水可进行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严禁使用阿托品及巴比妥类药物,以免增加毒性加重病情。在治疗时要使用保护肝、肾的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