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时间:2024-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病由大豆胞囊线虫寄生所引起。拔起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根瘤显著减少,根上并附有白色的颗粒状物,即病原线虫的雌虫——胞囊。这是识别胞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②克百威不能与碱性农药、肥料一同使用;在使用敌稗或灭草灵除草剂时,须和该药间隔三周以上,否则,会对作物造成药害。

1.分布与为害 我国东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大豆主产区普遍发生。本病由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寄生所引起。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30%~50%,甚至绝收。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多种豆科作物。

2.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主要根部受害,影响地上部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叶发黄,花器群生,结实少或不结实。拔起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根瘤显著减少,根上并附有白色的颗粒状物,即病原线虫的雌虫——胞囊。这是识别胞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线虫的明显特征是雌雄体异型,雄虫线形,雌虫体鸭梨形或柠檬形。

3.发生规律 以胞囊内的卵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卵孵化脱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幼根根毛侵入,在根的皮层组织内为害,并发育膨大成柠檬形成虫,突破根的皮层,露出寄主体外,以口器吸附在寄主根上。雄性幼虫侵入寄主后,也发育成线条形成虫,与雌虫交配后死亡。田间线虫随粪肥、流水、农机具进行传播。幼虫侵入根系最低温度为14℃,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3~28℃。最适上壤湿度为60%~80%。土壤沙性、瘠薄、碱性,土温高、通透性良好,有利于幼虫活动和侵染,不利于大豆生长,发病较重,连作地发病也重。

4.防治药剂

作用特点:克百威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在常温下贮存无危险,对金属不腐蚀,但对人、畜毒性大(属剧毒农药)。

剂型:3%、5%、10%颗粒剂,40%胶悬剂,75%可湿性粉剂,35%种子处理剂。

使用方法:用3%克百威颗粒剂,每亩2~4千克,在播种沟内施药,施药后覆土。

注意事项

①克百威接触性毒性大,运输及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同时注意牲畜及水生动物的安全。

②克百威不能与碱性农药、肥料一同使用;在使用敌稗或灭草灵除草剂时,须和该药间隔三周以上,否则,会对作物造成药害。

③不能用3%克百威颗粒剂的浸出液喷雾;严禁将种子处理剂加水稀释喷雾,以免中毒。

④施用后剩余的毒土,不能随意抛在田边路旁,不可堆放在儿童活动场所和生活区,严防人、畜中毒。

中毒急救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液体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可用温水或1∶5 000高锰酸钾液彻底洗胃。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