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以秋大豆发生较多。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囊腔。最后叶片枯死脱落。叶斑病多发生在大豆生育后期,引起早期落叶。高剂量对田间老鼠有一定驱避作用。拌过药的种子有残毒,不能再食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作用,喷药时注意防护。
1.分布与为害 我国东北、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都有发生。一般以秋大豆发生较多。本病由大豆球腔菌(Mycosphaerella sojaeHori)真菌侵染所引起。
2.症状 叶上病斑淡褐色至灰白色,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囊腔。最后叶片枯死脱落。
3.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子囊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叶斑病多发生在大豆生育后期,引起早期落叶。
4.防治药剂
作用特点:一种广谱保护性的福美系杀菌剂。对鱼有毒。对人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性。高剂量对田间老鼠有一定驱避作用。
剂型:50%、75%、80%可湿性粉剂。
使用方法:发病期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汞及碱性农药混用或前后紧连使用。拌过药的种子有残毒,不能再食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作用,喷药时注意防护。贮存在阴凉干燥处,以免分解。
中毒急救:误服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皮肤接触易发生瘙痒及出现斑疹等,应催吐,洗胃及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