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大陆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从世界范围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
大陆能源消费量处于世界第二位,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必须认清国内能源供需形势。
大陆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次之,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大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但是,随着大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较快,一次能源消费中对石油以及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形势发生了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2001—2012年,大陆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见图1-1),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62000万t标准煤,较2001年相比,总量增长了2.5倍,增长量为218801万t标准煤。同时较2011年相比,增长了13998万t标准煤,同比增长4.0%。
图1-1 能源消费总量
就增长速度而言,参考图1-1中对数拟合趋势线,2001—2012年间,大陆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平稳,整体波动不大;2001—2002年间,是中国加入WTO初始年,能源增长缓慢;2002年后,能源增长速度加快,之后保持平稳增长,增长速率近似为20000万t标准煤/年。值得一提的是,受2008年9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2010年间增长速率小幅度回落。
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间接反映了大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长速度的稳定表明大陆政府能源调控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国际经济形势萎靡的背景下,中国大陆依然能保证能源消费和GDP的稳定增长,使大陆成为金融危机动荡下的“避风港”,这无疑为全球的金融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大陆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来以煤炭为主,这一情况在近几年来有所转变但趋势依然稳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01—2012年度,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先升后降、总体稳定的趋势,从2006年、2007年的71.1%下降到2012年的66.4%,而2001年煤炭所占比重为66.7%(见图1-2,图1-3)。其他能源如石油比例有所下降,从2001年、2002年的22.9%、23.4%下降到2012年的18.8%;天然气比例上升,从2001年的2.5%上升到2012年的5.2%,上升了一倍多。水电、风电、核电等新型能源,稳中有升,从2001的7.9%的比重,上升到2012年的9.4%。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陆能源消费结构的细微转变。
图1-2 2001年和2012年能源消费结构
图1-3 能源消费结构年度变化
从图中进一步可以看出,大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比重一直占主要部分。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大陆快速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大陆能源消费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消费的因素不仅受到本国因素的影响,更应该从全球视角来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大陆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结构调整缓慢。具体表现在高能耗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造成这种格局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所致,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主导下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所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大陆能源消费结构另一个特点是供需不平衡。大陆可供消费能源总量和实际消费能源总量之间出现很大的缺口,1994年有4770万t标准煤,到了2001年已经缺口9605万t标准煤,呈上升的趋势(见图1-4)。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之后,这种不平衡有所改善,2004年甚至有少量盈余。但2004年之后能源消费供需缺口又再一次加大,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缺口的增大表明能源进口量的增加,大陆正在从自给自足的能源生态圈转向大部分对外依赖的能源宏观政策。这种转变是大陆积极参加国际能源活动的结果,表明大陆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同时降低国内能源生产压力,规避因国内生产水平较低而导致的能源风险。但由于将风险转移到国外,必将受到国际政治、金融形势的影响,能源安全问题不容小觑,日显严峻。能源国际安全已成为大陆能源专家讨论的焦点之一。
图1-4 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和消费总量平衡差
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既反映了大陆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大陆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生产水平的不足。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大陆煤炭的供给年限保守估计在60年左右。暂且不说煤炭对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采之不尽的,一旦煤炭资源耗尽,如果依然保持当前的消费结构,可以预测,大陆能源供需平衡将被打破,而陷入供不应求的能源危机当中。
大陆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性还在于人均能源消费量较少,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BP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调查显示,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煤炭人均消费量较高,其他能源均较低,这从全球能源消费的角度反映了大陆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见图1-5,图1-6,图1-7)。
图1-5 煤炭人均消费量全球分布
图1-6 天然气人均消费量全球分布
图1-7 石油人均消费量全球分布
在能源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大陆能源消费情况的不合理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能源的品种结构不合理。以2004年为例,大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使用为69%,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7.2%)。大陆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在较长时期内必须以煤为主,但经济成长过程中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急剧增长必然造成品种供应不平衡。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并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石油供应,石油制品短缺将成为能源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2)能源生产的安全与运输制约常规能源的正常供应。究其原因,在高煤价的利益驱使下,忽视安全生产及安全设施投入不够是主要因素。
(3)环境负荷的影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大陆大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4)能源消费问题不断增长,能源利用率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陆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t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t,增加了9倍。1989—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t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t,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
(5)新能源开发利用进展过缓。由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方面存在着力度不足的问题。如对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的开展应用等,目前在大陆还处于初始阶段。
(6)能源政策与宏观调控。从“九五”到“十一五”,大陆的能源政策经历了数次调整,也使能源的利用问题逐步趋于完善。目前来讲,解决大陆能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最根本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