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承德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承德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承德市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市妇联儿童部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市8县3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生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等,通过问卷、电话、走访等方式进行调研。据统计,全市共有留守儿童29871名,贫困留守儿童约占30%。留守儿童问题是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妇联组织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上。同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全社
承德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河北妇女工作实证研究资料选编

承德市妇联

2013年6月

承德市位于河北东北部,总人口340多万。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部分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谋发展,致使有的子女留下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有的子女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成为“留守流动儿童”。为进一步了解承德市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市妇联儿童部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市8县3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生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等,通过问卷、电话、走访等方式进行调研。据统计,全市共有留守儿童29871名,贫困留守儿童约占30%。

调研显示,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占42%,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的占53%,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占5%。大部分留守子女不希望父母出去打工,但对父母出去打工的缘由能够给予理解。调研显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可以通过电话经常与父母沟通,在外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并未减弱,绝大部分成年人外出务工时都会对子女的生活做比较全面、细致的安排。外出后,他们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有零花钱。但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和贴心的爱护,少部分留守儿童有经常上网玩游戏现象,有的经常惹是生非,有打架斗殴的现象。

调研显示,留守儿童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90%是初中及以下毕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留守学生对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掌握较少,内心比较压抑,心里有话不想说,等等。71%的留守儿童希望有个知心人经常谈心,68%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可是说不清的状态,45%的留守儿童在很想念父母的时候会觉得很不开心。由于缺乏父母正确的疏导和引领,留守儿童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交往、适应等各种能力评价时不是很明确。

据统计,95%以上留守儿童是喜欢上学的,因为这样能认识更多的新朋友,而且还能和同学一起玩。但是有15%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习兴趣下降了,又由于农村监护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帮助孩子学习,有13%的留守儿童是自己独立解决面对的“问题”的,有15%是打电话向父母求教,有56%是与同学一起探讨完成的。而双休日或节假日的学习基本上处于无人督促的状态,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有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经常不及格,学习成绩拔尖的留守儿童不足10%。

调研显示,48%的留守儿童想参加社区(村)为留守儿童青少年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当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或坏人时,向110报警是首选;其次是请同学朋友帮忙;再则是向邻居或亲戚、老师求助,或给父母打电话求救。有44%留守儿童表示需要“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的帮助,部分困境留守儿童能够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留守儿童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去关爱和关心留守儿童,多为留守儿童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找回被爱的感觉……”。这是留守儿童的心声。

这部分留守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裕,只能种田、喂养猪牛等,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他们仅仅为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许多孩子还要承担一部分家务。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会经常挨骂,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有考虑到。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造成孩子大多都是“小大人”,这些孩子大都表现为内向、敏感。

很多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都是由爷爷奶奶看管,一般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好些。父母因为不能常在身边,为弥补孩子,不让他们受委屈,也会给孩子多留零花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都很溺爱孩子,孩子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纵容,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更没有节俭意识。由于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也由此加大。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的。被寄养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没有在自己家里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无法无天了。监管的亲戚也是不能太深管深说,说重了怕孩子有想法,使得亲戚无可奈何,都表示尽量保障孩子安全不出事就好。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2%,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40%,而且在所有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60%。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轻易地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留守儿童“金钱万能”的价值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人生取向。

留守儿童问题是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妇联组织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上。同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市妇联将结合自身职责,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为留守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加大对留守儿童工作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切实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将办公室设在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关爱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体分解,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督查机制、激励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聘请志愿者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等,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三是强化住宿便于管理,建设“温馨家园”,规范留守儿童生活行为习惯。构建宿舍文化,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文明生活习惯,使留守儿童在学校大集体里有“家”的感觉。

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外出务工人员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提倡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父母要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要加大开展“爱心代理妈妈”活动力度,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市妇联开展的“贫困单亲母亲援助”项目、“困境儿童关爱行动”“春蕾计划”“恒爱行动”等活动,要向留守儿童家庭倾斜,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优先照顾留守儿童及经济情况较差的留守儿童家庭。

家长学校是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阵地,家长学校也是沟通家庭、学校、社区的桥梁。村委会、学校、社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家长学校,落实专人负责。多渠道让孩子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多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定期召开监护人座谈会。发挥志愿者作用,通过不定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孩子监护人的素质,在授课内容上一定要选对“路”,下对“药”。多数留守儿童均为隔代教育,这样就要考虑授课的内容要通俗易懂,易于接受,让他们真正改变观念,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

市妇联利用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干预项目示范点举办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六一”国际儿童节、“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等契机,动员各级妇联组织及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儿童发展纲要》《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等文件、法规;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理念,动员社会力量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权利;向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宣传法律职责;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

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市妇联在省妇联的支持下,分别在滦平、丰宁、平泉建立了省家庭教育干预项目示范点,并举行了挂牌仪式,邀请家教专家举办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公益讲座7场;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的作用,在“巾帼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之间设立“心灵之约”热线、“心灵之约”信箱等,定期进行走访、互动,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生活需求等,为他们及时提供温暖、关爱。县妇联还与各学校密切配合,定期向留守儿童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并因地制宜地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娱乐、社交等活动。

市妇联还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的通知,以“留守流动儿童之家”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立家长及托管人家教能力培训基地,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方面得到更多照顾和关爱。

市妇联围绕“善行河北,积善承德”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对全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建档立卡。面向社会招募“爱心代理妈妈”,一对一地关心关爱留守孤困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缺失,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孤困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各县区妇联纷纷启动“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招募“爱心妈妈”活动的意义和目的。“爱心妈妈”采取“一帮一”或“一帮二”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达到“帮教一个孩子、稳定一个家庭、安宁一个地方、造福一个社会”的目的。目前,全市已招募“爱心代理妈妈”近千名,有近2000名留守孤困儿童得到帮助。

我们把救助贫困留守儿童与开展各种关爱行动结合起来,把解决贫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作为救助工作的重点,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他们编织爱心毛衣,筹集善款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募集衣物为他们送温暖,等等。共募集款物价值20余万元,救助贫困儿童3000余名,留守儿童占62%。

(作者:张承浩 白凤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