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山市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分析

唐山市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分析

时间:2023-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看,农村妇女参与城乡一体化程度不高,尚处于较低层次、低水平状态。四是在性别平等方面,传统的性别偏见导致农村妇女参与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空间很大,积极组织动员农村妇女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建立全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女性就业服务工作站,承担区域内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具体工作,通过市妇联女性就业服务中心整合资源,加强统一指导,扩大就业渠道。
妇联组织如何在推动农村妇女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_河北妇女工作实证研究资料选编

唐山市妇联

2013年1月

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镇化改造农村的发展思路,先后出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在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工作报告中,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八大工程”来抓,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作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唐山市各级妇联组织应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何有效发挥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妇女的作用,团结动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深入到迁安市、路北区、海港开发区进行调研,共召开汇报会3场,座谈会5场,看点3个,有51人参加交流,经过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梳理和汇总,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总体来看,农村妇女参与城乡一体化程度不高,尚处于较低层次、低水平状态。既有自身因素的制约,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是在参与意识方面,一直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城市和农村长期处于分割状态,不少农村妇女虽然已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但在精神上对丈夫的依附性仍然较强,满足于“照顾好孩子、管理好家庭”;部分农村妇女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把种地当成满足生活需求的唯一手段,不敢轻易放弃土地,满足于现状,怕冒风险;部分农村妇女思想观念落后,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自立意识不强,自信心不足。

二是在综合素质方面,农村妇女的受教育年限明显要低于男性,影响了农村妇女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自愿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从事传统的、低层次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工作比例较高;部分农村妇女进城就业的目标就是打工挣钱,带有一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倾向,不愿意参加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或者培训走形式被动应付。

三是在经济发展能力方面,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比较落后,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收益十分有限,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较低;农村妇女资金筹措能力不足,筹措资金的渠道少,且数额较小。

四是在性别平等方面,传统的性别偏见导致农村妇女参与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有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愿招用女性,有的规避国家法律法规,变相拒绝招用女性,或使用女性最佳年龄段;一些个体老板忽视女工劳动保护,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差,劳动报酬低,“四期”保护落实不够。

根据市劳动局年初对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为302.66万人,其中有女性136.75万人,低于男性9.6%;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劳动力已就业人数为275.02万人,女性有117.77万人,低于男性14.4%;乡镇以外转移就业总数为50.95万人,其中女性为17.93万人,比男性低29.6%。

全市已就业人员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为139.19万人,转移就业人数接近50%,迁安市等部分县区已实现了每户就业一人的目标。其中,第二产业转移就业占58.7%,第三产业转移就业占41.3%。普通工人需求占需求人数的62.9%。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唐山市农村妇女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相对较多,转移就业人数相对较少,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普通工人需求量大。因此,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空间很大,积极组织动员农村妇女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制定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的若干政策》,健全完善了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为进城农民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了农民进城受理服务中心,为促进农民进城搭建了服务平台。

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全完善了市、县(市)区、镇(乡)、村四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搭建了流转交易平台;健全完善了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城乡劳动者公共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完善了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同时,构筑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为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服务支撑。

发布了《关于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建创业型城市的意见》,进一步放宽政策、搭建平台、优化环境、构建全民创业支撑体系,提高全民创业能力,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也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决定》,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完善了城乡同等的义务教育制度,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财政供养、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建立激励机制,争取了科技人员服务专项资金,对优秀科技工作者给予奖励,同时争取资金支持,在妇联设立企业冠名的基金,奖励与农村妇女结对子的科技人员。二是坚持社会化推动。充分利用世界银行、市财政局、市信息化办公室、通讯公司、市经委等单位的项目资金,争取推进城乡妇女发展的多方支持。三是坚持项目化运行,培育壮大“妇”字号基地建设。通过准确定位、规范管理、资格评审、提升质量,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女性创业者、女能人、农村女企业家。四是坚持国际化发展,积极争取国际项目、召开国际研讨会、组织妇联干部走出国门等方式加大国际间交流,争取更多的国际资金与项目,实现女性就业与国际大市场的链接。

开展了“岗村、企村、妇女组织”联动活动,发挥巾帼文明岗、女企业家、城市妇女组织的作用,与巾帼示范村结成帮扶对子。积极探索“科技结对”“校村结对”“院村结对”模式,将科研成果、人才资源投向农村,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对接。创建一批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建立家政服务员培训示范基地,打造巾帼家政服务品牌,引导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转移就业。

建立全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女性就业服务工作站,承担区域内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具体工作,通过市妇联女性就业服务中心整合资源,加强统一指导,扩大就业渠道。主动参与打造“川妹子”劳务品牌,办好妇联“家政服务超市”,立足成都,面向全国开发家政服务市场。建立妇联的信息服务网页,依托市妇联女性就业服务中心建立的就业服务门户网站,构建好妇联、社会、妇女三者之间“载体共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建立以农村妇女学校、“妇”字号基地为重点,农业和教育部门专业力量为依托的农村妇女培训网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农村妇女是一支蕴藏着无穷潜能的巨大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促进农村妇女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妇联组织在长期的农村妇女工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提高农村妇女文明素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1.开展引导性学习教育活动。面向农村妇女推出女性优秀读物目录,组织赠书和优秀图书优惠销售,促进优秀图书进乡村、进家庭,引导农村妇女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面向广大农村女青年及返乡女农民工、有外出务工意愿的青年女农民,开展政策法规、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文明礼仪、职业道德、创业教育、求职技巧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农村妇女增强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健康心理。

2.开展典型培树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激励作用,发现、培养、选树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技能的女企业家、女经纪人、女能手典型。通过新闻媒体、编排文艺节目,举办事迹巡回报告会等形式,加大典型的宣传力度,用先进典型来影响身边的人。

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要有针对性地培育一大批懂技术的女农民技术工人;培育一大批懂科技、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女农民;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致富带头人。

1.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培养和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生活技能。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农村妇女培训学校,成立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为妇女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并经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理论考核和技能鉴定。重点提高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依托国家优惠政策,与相关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紧密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形成招生、培训、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3.开展巾帼家政服务培训。立足城乡社区建立妇联系统家政服务员培训示范基地。按照市场对家政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初级、中级、高级家政服务技能培训,输出优秀家政人才。

4.开展新型女农民创业培训。开展现代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农业工程技术常识、农产品营销、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择一批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种养殖专业户、市场女经纪人及返乡创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培养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女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

基层妇女组织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1.强化基层妇代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持续推进妇代会直选,强化妇代会组织为妇女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发挥村妇代会联系妇女群众和家庭的优势,大力开展妇代会组织与农村妇女互助活动,帮助农村妇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2.加强各类妇女协会建设。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建设奶业、果菜、板栗、瘦肉型猪、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构筑市“女能手协会-女能手分会-妇女专业协会”的网络体系,推广“妇联组织+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村妇女”的经营模式,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发展。

3.推动女性成才支持行动。把女大学生“村官”纳入女性人才培养计划,充实村级妇代会干部队伍,优化村级妇代会干部的年龄结构,鼓励引导女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才,服务新农村建设。

1.提供政策扶持服务。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帮助妇女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协调财政、银行、信用社等部门,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妇女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协调工商、民政等部门,简化妇女经济组织注册登记手续;协调公安、交通、农机等部门,为农产品货物物流畅通提供保证。

2.提供信息服务。联合农业、科委、科协等部门,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阵地,切实提高农村妇女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依托唐山妇女网站建立女性创业就业服务网页,构建好妇联、社会、妇女三者之间“载体共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

3.提供维权服务。在妇女外出务工前进行法律法规、合同签订等知识的培训,每人发送一张维权卡,发送一本维权手册,提高外出务工妇女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建立外出务工妇女维权站。在外出务工妇女较为集中的地方,协调成立外出务工妇女组织,妇联组织与其保持密切联系,加大维权力度。

4.提供牵手对接服务,开展“六联六送”活动。联系农业技术专家向农村妇女送科技;联系巾帼志愿者向留守家属送温暖;联系女文艺工作者向农村妇女送文化;联系医务专家向农村妇女送健康;联系女企业家向农村妇女送岗位;联系女法官协会向农村妇女送法律活动,实现城乡妇女互动、互联、互建。

(作者:王晓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